张振林
(营口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辽宁 营口115000)
“家文化”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生活方式、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处世之道等,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石,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家文化”。家训、家规、家风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与之对应的则是法律、道德、文化。古人在道德、耕读、富贵3种传家方式中更推崇道德传家,无论是《颜氏家训》《朱熹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中国历史上有过数不清的战争、瘟疫、自然灾害以及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些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消亡,究其原因,在于以家为单位,将祖先、族群与中原文化联系起来的文化,这种文化通过血缘、文化认同,发挥了文化传承、教化族人、社会治理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国天下的价值体系,是中国人独特的认同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国内、国外人员交流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及贫富差距加剧、自然灾害等系列问题,使家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家风、家规、家训等传统资源逐渐被遗忘。年轻人与上一代人出现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断裂,祖祖辈辈“道德传家、耕读传家”的典范不再受到推崇,所以,亟需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家文化”建设,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较量。只有每一个家庭都凝聚力量,每一个人都努力工作,国家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享受到来自激烈竞争中的胜利和成果,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每一个人的潜在意识里都有着强烈的成为主人的愿望与使命感,只有激发人们沉睡的家国情怀,才能唤醒其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唤醒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渴望。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文化既是家庭文化,也是家族的文化,更是国家的文化。抓好“家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每个公民提供一个安全工作、安心相处、安定生活、安定学习、实现价值的环境,强化公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家做贡献、为家谋福利、为家求发展,从而实现国家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通过注重建立安全、温馨、荣誉、成长等家庭环境,培养少年儿童的忠诚心、责任心、敬业心、诚信心、感恩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儿童最佳教育期是在12岁以前,要想让孩子幸福愉快地成长,必须注重对家长的优秀传统家文化教育培训,重视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摒弃自私、经历挫折,所有这些都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需要家文化的影响与熏陶。
推广家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在交通、信息、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里,书信、家训等成为了传播家文化的重要工具,家庭、家族对人的影响巨大。现代社会人们走出家门,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化融合,当走出了原生家庭的人们重新融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如何被认可,如何报效家庭、报效祖国?所有这一切都和我们受到的文化教育有关。脱离了家文化教育的个体,无论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最终必定会像烟尘一样的存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根。部分国人走出国门变成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素质低下者,更有甚者,损害国家利益,卖国求荣,变成“香蕉人”,让人痛心疾首。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少儿图书馆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在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学生第二课堂作用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各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目的的阅读推广活动如火如荼,流动图书馆、流通站、分馆等多种阅读空间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然而由于受众数量有限、时间受限、个性化需求受阻,严重地影响了读者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图书馆亟须突破固有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寻找一种与家庭相结合并设在家庭身边的教育场所。近年,广东佛山市首先提出了一种符合这种方式的教育场所—“邻里图书馆”,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少儿图书馆供给文献资源、提供服务支撑,以邻里关系为纽带输送阅读服务。“邻里图书馆”是以“公共资源+社会力量”义务为邻里和社会开展阅读服务的一种总分馆制模式。一个地区无论单体图书馆的面积多大,都无法涵盖所有的服务区域,只有调动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家庭读书的能动性,才能让更多的家庭方便、快捷享受到阅读服务,邻里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分馆、流通站等自上而下的组建模式不同,它是以平等主动的方式加入到图书馆体系中来,利用图书馆调动社会的资金和力量,组建新的模式:家文化·邻里图书馆。可以做到成熟一个建一个,个性命名、统一管理,可以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馆舍资源和服务活动,必要时,由图书馆提供部分资金补助。同时,家文化·邻里图书馆需要承担必要的义务:约定提供服务的年限、服务家庭的数量、组织活动的场次,转借图书的册次等。由于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和家里的书籍,通过定期组织阅读分享等活动,这些邻里图书馆向左邻右舍敞开,营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每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被动享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提供者和创造者,把家文化推进到每一个家庭中去。邻里图书馆以具有阅读基础的家庭为单位,以自愿的方式加入到图书馆体系中来,以灵活和主动为特点,调动全社会的有效资源服务城乡。公共图书馆应抓住家庭特点,结合地域特色、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实施家文化·邻里图书馆战略。
家文化·邻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吻合,图书馆具有整合的能力。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仍然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特别是无法覆盖农村地区的读者需求,而民间藏书数量大,质量高,但封闭性强,有意愿提供志愿服务的家庭无法找到服务途径,导致读者的需求与图书馆的服务缺少媒介和载体,图书馆应顺应形势,架起服务的桥梁,把建立家文化·邻里图书馆作为一个满足为周边家庭读者服务的新场所。通过与邻里图书馆的藏书整合,达到满足为家庭读者服务的基本要求。
对纳入邻里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人员健康、职业、藏书质量等进行调查、登记,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体系建设。既可保证每一个邻里图书馆的服务,又能保证服务的整体质量。各具特色的邻里图书馆以点带面、串珠成线,极大地整合全地区的文献资源和阅读积极性,带动左邻右舍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会极大地促进家文化建设,扩大家文化的推广效果。
公共图书馆除了利用好自身和邻里图书馆固有的资源外,还要学会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利用接收、调拨、巡展等手段将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接收图书捐赠,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会接收资金统一购买充实邻里图书馆所需要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红十字会接收资金直接补助邻里图书馆的方式来发展和壮大邻里图书馆。
邻里图书馆可以变成图书馆服务拓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但是邻里图书馆管理的松散性、个体的多样性、地域的复杂性决定了如果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升单个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做到既有服务的共性,又要反映邻里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没有了个性化服务的邻里图书馆,注定没有生命力。
2019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头条推出长篇报道——《佛山以家庭为单位,以邻里为纽带推广阅读——图书馆开在你家我家》,聚焦佛山推广全民阅读、建设邻里图书馆的创新实践。相较中原文化来说,东北文化缺少历史的传承、积淀,相对缺少理性进取和精致的意蕴,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量的人才涌向北上广深等城市,资金紧张又影响了对公共文化场所的投入,如何在东北的城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推行家文化·邻里图书馆,如何根据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情况把握邻里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如何选定邻里图书馆的区域,成为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一道重要的实践命题。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邻里图书馆的作用,组建更多的爱读书的家庭加入到家文化·邻里图书馆建设中来,为振兴东北的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容易出现人格缺陷。少儿图书馆应积极尝试在农村的更多地区建立家文化·邻里图书馆,重视这个极其重要的受教育的群体,填补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空缺,补齐因家庭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的短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乡镇建设家文化·邻里图书馆,教育辐射面和效果都是图书馆常规服务如分馆、流通站以及文化站、农家书屋、乡镇阅览室所无法达到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惠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广大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要,鼓励有热情、有能力、有资源的社会力量参与供给十分迫切。虽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但服务半径、服务人群有限,还存在覆盖面不够广、覆盖率不够高的问题。通过开展馆藏定制服务、编制家文化阅读推荐书目、现场选书大会、专业培训、家文化·邻里图书馆资源巡展等有针对性的贴心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齐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短板。利用无限的社会资源拓展有限的图书馆馆舍资源,以无限的社会人力资源补充图书馆有限的馆员力量,大有可为。
邻里图书馆通过建立家文化阅读空间,开展阅览、图书借阅、阅读推广活动等服务,成为深入社区的图书馆服务点,搭建了“图书馆+家庭”的阅读服务体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表示:“邻里图书馆打通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米’,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有了全新的增长点。”
通过家文化·邻里图书馆服务实践,可以快速、及时反馈以往被忽视的读者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盘活和利用民间藏书的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全地区邻里图书馆提供藏书整理、加工、展览、书目查询服务。家庭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公共图书馆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组织者、培育者和管理者,逐步形成‘图书馆+社会力量’的服务模式。家文化·邻里图书馆建设让周边的家庭多了一种文化体验,会让公共图书馆服务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每一个家文化·邻里图书馆都是一个地区的家文化薪火相传者,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对这一群体的口述历史的收集与整理,通过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承担抢救历史的文化职能与使命。
“一个家庭,一个角落,一批图书,一份爱心,一纸承诺”构成了“邻里图书馆”的“独特配方”,家文化·邻里图书馆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新风尚,也推进了邻里的交往,社区的融合,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在广大社区、乡镇的每一个角落得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