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创新探析
——以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为例

2021-01-08 19:03:49刘士莹
图书馆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联资源库东北

刘士莹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11016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多次指出“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职能,馆藏的红色文献资源保存、建设、开发已然成为图书馆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概述

红色文献因其极强的史料性和教育性成为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文献不仅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献,更是反映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国的坚定信念的红色文献。

1.1 红色文献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文献的界定仍有争议,主要是对红色文献的起止时间有不同的看法。学者们通常认为,红色文献主要指1921年7月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之间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党的领袖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等[2]。也有学者引用毛泽东主席1942年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文章中的观点,研究党史应从辛亥革命开始,作为红色文化物化形式的红色文献的上限应为辛亥革命[3]。

笔者认为,是否属于红色文献应从文献内容上确定,而不应限于时间节点,也不应只限于国内。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唤起了革命先行者的觉醒,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时间上看,《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从内容上看,它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来看,《共产党宣言》无疑属于红色文献,但是从时间到地域《共产党宣言》都不符合学界对红色文献争议的范围。红色文献之所以受到业界的重视,正是因为红色文献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同时期,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中国精神”。红色文献所表达的内涵才是红色文献区别于其他文献的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凡是在内容上能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文献资料,都应划分为红色文献。

1.2 东北抗联文献开发的意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最早发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抗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义勇军的兴起与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4]。

从艰苦的抗战时期发行、刊印数量有限的东北抗联文献,到后世有关东北抗联历史研究的各类型文献,东北抗联文献反映了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抵御侵略的英勇壮举,也展现了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东北抗联的奋斗信念和爱国精神,是东北地区独有的红色文献资源,亟待运用现代科技加以长期保存利用。

2 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建设研究及实践概况

对东北抗联的研究始终是学界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东北抗联这一主题已成为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选题之一。各图书馆对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不尽相同,这些探索与创新在不断的实践中为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1 理论研究现状

学界对于东北抗联的研究始于1953年,主要的研究成果为史料汇编、专题著作、回忆录、学术论文,如《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史料》(线装书局,2015年)《过去的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等[5]。

公共图书馆关于东北抗联文献资源的保存主要集中在抗战历史背景地的图书馆,如辽宁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等。因东北抗联兴起的地域性,在东北三省公共图书馆,东北抗联文献作为地方特色资源而得以开发建设。随着图书情报学研究及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的研究进入图书馆人的研究视野。张磊、贾书梅2017年发表《东北抗联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探讨》[6]论文,说明抗联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现状以及相关对策。严春子2008年在《图书馆学研究》发表《吉林省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论文中提到东北抗联专题数据库的选题原则、字段设置等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方法[7]。文献资源库在公共图书馆的普及程度虽有不同,但是对建设文献资源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馆均已达成共识,然而在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中专题研究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论文并不多见。

2.2 具体实践现状

2.2.1 东北抗联数据库现状

(1)文献来源

东北抗联数据库的文献来源主要是馆藏东北抗联文献的数字化。在部分抗战文献资源丰富的公共图书馆,抗联文献是作为抗战数据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如南京图书馆,在抗日战争历史图库的局部抗战栏目里收录了馆藏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联的数字化文献。已建设东北抗联数据库的公共图书馆,均以馆藏东北抗联文献资源为基础。2017年,辽宁省图书馆开展了东北抗联专题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在馆藏东北抗联文献中选取57册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抗联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按照双层PDF标准扫描26682页。

(2)数据库展示形式

在图片、文字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口述历史、影视作品、抗联歌曲等数据库建设,以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东北抗联的历史。2012年初,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资源建设,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湖北、新疆等地,收集到了数十份珍贵的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并对近20位抗联老战士和抗联子女进行了抢救性的述史访问,获得了70余小时、数十万字的第一手口述资料。吉林省图书馆在东北抗联数据库中建设有东北抗联影视作品库,收录《赵一曼》《八女投江》等9部影视作品,并支持在线播放。

(3)数据库的检索方式

各馆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划不同,所设置的检索方式也不同。国家图书馆的东北抗联专题按抗联简介、老战士口述、目录文献、历史照片等栏目展示,在该专题数据库未设自定义检索功能。吉林省图书馆在东北抗联数据库首页设置了搜索框,可以对数据库的全部内容进行关键词跨库检索,搜索结果在哪个数据库里一目了然。

2.2.2 目前抗联文献资源库实践的不足

(1)馆藏东北抗联文献数量少。由于东北抗日联军所处的抵抗外来侵略的特殊时期,东北抗联文献与档案损失较大,不易保存。图书馆收藏的东北抗联文献普遍不足,国家图书馆的东北抗联文献也只有170余册。文献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基础,文献资源不充足,直接影响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程度与规模。

(2)建设东北抗联专题资源库的图书馆少。由于东北抗联具有地域特色,东北三省图书馆对抗联文献的征集、收藏更具优势,但即便是省级图书馆或者抗战资源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也并没有将东北抗联作为专题资源库系统建设。黑龙江省的东北抗联文献仅在馆藏抗日战争文献数据库里有收录,并没有单独的东北抗联资源栏目。

(3)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的文献资源展示程度有待完善。在数字化时代,读者对数据库的使用频率与需求在不断增加,数据资源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使用率。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多为各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资源,部分图书馆的自建资源库只能在内网使用,不能实现文献资源数据库的远程使用。

(4)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的展示形式缺乏多样性。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所展现的形式多为图片、书目数据库,或是摘自文献的文字介绍,对视频资源的收录很少。且有些图书馆馆藏东北抗联文献的目录无法实现全文数据库展示,不利于读者查询满足所需。

(5)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深度整合。辽宁省图书馆的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数据库数据只有57条,是对馆藏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扫描后形成的图片数据库,字段为书名、作者、出版社、年份、文件,虽然是全文以图片方式展示,但是不支持对图片内容的检索。对东北抗联专题数据库的定位及所要展示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划。辽宁省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里有东北抗战书目库、东北抗战时期人物库、东北抗战音频库、东北抗战事件库、东北抗战图片库等9个东北抗战相关数据库,东北抗联作为东北抗战的重要阶段,有大量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源包含在东北抗战数据库里,而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里,没能整合收录在东北抗联专题数据库,不利于抗战文献资源的系统揭示和利用。

3 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策略

基于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现状与目前实践中的不足,结合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提出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策略。

3.1 系统数字化馆藏文献,建立综合性文献资源库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全面数字化各种载体中有关抗联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文献。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在图书馆也得以发挥重要作用。充分调研掌握馆藏有关东北抗联的文献情况,不限于原始的抗联文献,后人有关抗联历史、抗联红色文献研究的文献也应包含在内。对这些馆藏东北抗联相关文献系统数字化,根据不同文献的内容建立多种形式的专题数据库,如图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视频数据库、音频数据库等,对东北抗联相关的口述历史、电影、戏剧、小说等多种内容进行直观展示,通过不断地积累与完善,将这些分类的专题数据库整合为综合性文献资源库。二是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数字化内容全面揭示,达到跨库检索、任意词或关键词检索、全文检索,方便读者使用,通过建立综合性文献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比如搜索“杨靖宇”,人物介绍、图片、与他相关的书刊、他创作的抗联歌曲、歌颂记录他的影视文学作品、相关历史纪念场所等信息资源都可以在文献资源库一次性检索,方便读者查询。在解决版权问题之后,尽可能支持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的外网展示,加强文献资源库的可用性,扩大资源库的利用程度。三是利用馆员的信息整合专业优势,挖掘信息单元,产出新的知识产品。开展东北抗联相关深入研究,结合当地东北抗联特点发掘文献中的亮点主题,利用馆员智力优势,将文献资源整合分类梳理,依托馆藏文献资源,编制二次、三次文献。吉林省图书馆在东北抗联数据库中设置抗联背景栏目,整合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与发展、“九一八事变”史证、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抗日游击队的经验、日本关东军编制及司令官等内容,多角度展现抗联的历史背景。

3.2 加强征集力度,扩大数据获取渠道

由于所处年代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949年以前的东北抗联文献辗转散落在图书馆、档案馆、抗联后人、红色文献收藏家手中等。公共图书馆在征集文献时,可以将东北抗联文献作为地方特色资源文献来征集。在接收捐赠、与其他机构交换、复印或拍照等基础上,加大东北抗联文献的购书经费支出,除了从出版机构统一购入,还可以联系东北抗联研究学会,东北地区的抗联纪念馆、遗址教育基地,关注旧书市场以及个人收藏家,拓宽征集渠道与形式,将抗联文献的征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续进行。

文献载体不局限于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对缩微胶片、视频、音频、手稿、口述历史、实物等载体也应一并收集。文献内容上,不仅要征集1949年以前的东北抗联相关文献,对于建国后有关抗联史实研究的论文、专著、影视作品等也可扩展进数据库文献来源的范畴。

对征集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安排对东北抗联历史熟悉的馆员负责征集工作,提升东北抗联文献采选的敏感度。为征集人员配备专业摄影机、照相机等设备,鼓励征集人员在获取版权的前提下对遗址、口述、戏剧、小品等开放性资源拍照、录制,补充数据库资源,力争全方位、多角度征集东北抗联文献。

3.3 购买商业数据库,共享权威机构数据库

针对馆藏东北抗联文献不足以支撑专题研究的情况,公共图书馆可以将目光放眼于商业数据库和其他权威机构建立的数据库,作为自建数据库的补充。比如,中国知网的红色文献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发完成的“红色文献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等。“红色文献数据库”包含红色图书、红色期刊、红色报纸三大版块,可分类浏览版块内容,也可实现跨库检索,文献总量超过100万页,总容量200GB,已发布红色文献数量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虽然不是东北抗联文献的专题数据库,但在抗战或红色文献中包含着部分东北抗联的内容,可以作为东北抗联文献资源的补充。

3.4 建立抗联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平台

东北地区抗联文献资源分散,应建立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通过制定统一资源建设规划,采用统一的标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使跨界联合共建,实现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整体化。依托图书馆联盟及图书馆学会,按照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界——跨界合作的顺序,平台建设由辽宁扩展到东北地区,最终辐射全国。先在辽宁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普查与共建,再联合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档案馆等文献资源丰富的机构,完善辽宁省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

东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具备丰富的东北抗联史料,是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共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如设立在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围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搜集东北抗联文献、影像、文物资源,推进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旅游建设。以辽宁省的共建共享云平台建设为基础,逐渐在东北三省铺开,再由国家图书馆整合全国的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最终形成全国抗联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平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可有效地避免各区域间东北抗联资源建设内容的重复,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特点,依靠云服务平台打破地域局限性,从而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8]。

4 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服务创新路径

图书馆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因系统收藏并数字化与抗联有关的文献信息,因此在对抗联红色文献推广及抗联红色旅游服务中具有文献和智力优势。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如何与现代化技术融合而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4.1 依托抗联红色文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4.1.1 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抗联专题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借助5G技术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打造东北抗联讲座品牌,充实数字文献资源。图书馆开展讲座服务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抗联文献数据库的检索记录、读者人群等加以分析计算,深入挖掘馆藏东北抗联文献,分析用户使用偏好,预测用户需求,为东北抗联研究学者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库服务,吸引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在图书馆开设东北抗联系列讲座,研讨、解读东北抗联的历史与精神。并按照VR技术要求收集系列讲座的视频资料作为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的特色栏目,使东北抗联讲座立体呈现。辽宁省图书馆的辽图讲坛举办《尚志精神与尚志家训》专题讲座,宣讲东北抗联精神与赵尚志家训。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讲坛举办《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将领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主题讲座,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4.1.2 应用“云服务”“云平台”,组织多种形式的东北抗联主题线上线下活动,提升读者对东北抗联的认知度。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推广策略,比如,可以面向大中小学生举办东北抗联主题征文比赛;面向东北抗联研究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征文比赛或学术研讨会;面向老年读者举办抗联歌曲演唱比赛,参赛曲目即为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中已录入的东北抗联歌曲。依托“云服务”,可以根据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的内容,选取适合普及的东北抗联相关知识制作东北抗联知识问答题库,面向读者开展东北抗联主题线上知识竞赛,还可以根据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里的书目在数据库或图书馆网站设立抗联文献推荐栏目,介绍抗联文献的主要内容、讲述英雄人物或事件背后的故事,实现读者的远程参与和资源共享。

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出黑龙江省东北抗联遗址“云展播”活动、线上纪念活动,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H5纪念专区,观众可以为杨靖宇烈士献花,观看英烈数字展览、革命文物,倾听红色故事、专家访谈,阅读纪念文章[9],并采取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了关于东北抗联密营的动画片,人们可以在互动体验的同时,感受和传承历史,培育家国情怀[10]。

4.1.3 建设东北抗联红色旅游专题文献资源库,推介东北抗联旅游景点,开设云端旅游。吉林省图书馆在吉林省红色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中建设了红色旅游栏目,对吉林省包括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哈尔巴岭战迹地等在内的东北抗联相关遗址、博物馆等90个红色旅游景点列举介绍。在对景点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省级图书馆可以联合本地区市县收集东北抗联景区的特色介绍、宣传片、历史背景等资源,将大量原始的各种载体的抗联信息资源嵌入东北抗联红色旅游云平台,利用多媒体动画、微电影、短视频、虚拟场景等手段,开展云端旅游,让游客在实地旅游前后均能实现目的地云端的抗联红色文化深度探索体验。

4.1.4 依托流动服务体系,在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军营等设立红色教育专门区域,共享图书馆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联合组织红色教育活动。比如定期更换东北抗联文献等红色文献,组织中小学生到图书馆研学,在研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东北抗联基本情况,指导学生使用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辽宁省图书馆与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一起通过阅读活动、图书馆平台,给青少年讲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4.2 发挥信息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跨界融合,打造优秀IP

4.2.1 为抗联遗址、展馆提供史料考证,利用VR/AR技术、5G网络还原历史背景和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的信息优势,深挖抗联英雄、抗联遗址、抗联精神,联合景区、纪念馆等,为打造红色旅游必打卡“网红”景点提供相关信息。比如可以在东北抗联遗址景区还原东北抗联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场景,在5G环境下,利用VR、AR、MR技术,模拟当时的自然环境,再配合激战的枪声、呐喊声,硝烟的味道、冬季雪后的温度,在虚实结合间,利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受创造一个高度逼真的虚拟战争场面,使游客如临其境、沉浸其中。

4.2.2 在纪念馆、景区、民宿共享图书馆的东北抗联数字文化资源,建立东北抗联主题智慧图书馆。读者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图书预约和借还的基础功能,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出入图书馆和借还图书。通过大数据技术,根据读者借阅记录分析其阅读偏好,进行个性化服资源推荐服务,使读者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借助于5G网络,读者可以实现手机、PC等多终端访问智慧图书馆云服务平台,通过VR技术体验丰富的多媒体东北抗联资源。

黑龙江省图书馆在“九峰山·养心谷”景区、五大连池朝阳山抗日联军遗址、北安满洲省委旧址博物馆建设了景区图书馆,不仅可以阅览纸质书籍报刊,还可以浏览、下载黑龙江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扩大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覆盖范围和人群[11]。联合博物馆、纪念馆、景区、民宿等,开展资源共建共享,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彰显了图书馆红色文献的价值,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

4.2.3 东北抗联乃至红色文献、红色文化的提升离不开传统电视、报纸、海报等宣传方式,但在新媒体时代,新兴媒介的利用也不可忽视。促进创意营销,展开与快手、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合作,或拍摄相关题材的微电影和短视频,推介图书馆东北抗联文献资源库、宣传抗联遗址文化旅游,将东北抗联红色文化以创新性形式展示出来,以适应读者新媒体信息的获取方式[12]。同时,为东北抗联文献资源数据库开设新媒体服务功能,借助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抖音等平台开展服务,将传统数据库接入新媒体平台,满足读者的多平台使用需求。利用新媒体服务与宣传推广,提升服务价值与服务效能。

4.2.4 深挖东北抗联文献资源信息,保障文创产品开发。基于公共图书馆的典籍文献衍生出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图书馆藏品与文化在文化服务载体、传播渠道上的衍生与延伸,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3]。图书馆的东北抗联文献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全面、快捷的文献信息保障,是公共图书馆潜在的优质IP。自2017年以来,国家图书馆以馆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名家手稿等珍贵典籍为基础,开发出手机壳、充电宝、丝巾、T恤、笔记本等文化创意产品近300种,这些产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也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情感。基于东北抗联文献资源,选取能表现东北抗联精神与文化的代表符号与图案,开发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既满足实用功能,又能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红色文献体现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红色文献资源丰富的公共图书馆要深入挖掘红色文献的内涵,运用现代化技术加强红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跨界融合创新服务,推进智慧化图书馆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抗联资源库东北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4:14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28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大东北的春节
重走抗联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