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璇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吉林 132001)
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职业教育发展得好,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还能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更新发展理念和方向成为必然。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五年制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现已成为“我国培养幼教师资的重要形式”。《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这些无疑为五年制专科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
S校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相对于高中起点三年制的同专业学生,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基础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对于专业课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有待提高。但同时他们年龄小、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可塑性强,在专业技能(弹、跳、画、唱等)的学习和训练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体现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S校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第一、二学年主要是文化基础课(阅读写作、英语、数学、政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和专业技能课(声乐、钢琴、美术、舞蹈等),还开设少量的专业理论课(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心理学);第三学年主要是教法类课程(五大领域活动设计课程)、技能类课程,少量的专业理论课程(幼儿教育学、幼儿文学)和基础课程(英语、政治),还有应用类课程(职业规划);第四学年开设有理论课程(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幼儿游戏理论)、应用类课程(育婴、环境设计)、技能课程(声乐、钢琴、电子琴、舞蹈)、基础课程(英语、应用文写作)。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安排一次教育见习,时间为2—3周。第四学年的下学期安排一次教育实习,时间为8周。第五学年,安排毕业顶岗实习。
1.文化基础类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文化课程脱离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幼儿园工作的实际特点。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为初中毕业起点,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开设文化基础类课程意在提高文化素养,为后面的学习、实践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夯实文化素质基础。但部分科目的设置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英语等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特点,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听不懂学不会,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加之课程难度大,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基础类课程大多是仿照高中科目设置的,教学内容也延续了高中的方式。从幼儿教育这一职业的特点来看,这种教学定位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相比高深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探究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幼教事业所必需的。其次,文化课程过多,过杂,且过长,严重挤占了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长。
2.专业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首先,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得较分散,且时间短,课时少。对于本就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专业课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育见习实习能力,还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专业技能课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例如针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内容以及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要求开设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法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技能课,开课时长为一个学期,每周1节课,每节2课时,授课形式是理论+实训。实训是学生以模拟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通过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反思三个环节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但因缺乏真实的教学情境和真实生动的幼儿个体,这样的模拟教学有很大的弊端,体现在有效提问的能力,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教学态度,“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的问题上。最后,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脱离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例如舞蹈教学中更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幼儿舞蹈的学习训练不足,学生自主创编幼儿舞蹈的能力欠缺;美术教学中体现幼儿特点、创造型思维的绘画课、设计课、手工课较少。
3.教育实践类课程匮乏,且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这里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见习、幼儿园教育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种。首先,教育见习次数少,针对性不强,实效性欠佳。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思想准备、心理准备不足,存在害怕、紧张、敷衍等心理和行为;见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做一些打水、喂饭、铺床、哄睡、打扫卫生等辅助性工作,而针对幼儿的行为观察,带班教师的教学组织、班级管理以及家长沟通能力的观摩和学习有待提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自身对待教育见习活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对于见习学生的看法和身份定位有失偏颇。由于见习次数少,见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以解决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成长,影响了见习的实效性。其次,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带队教师大多课业繁重,只能抽时间去幼儿园指导学生,加之每位带队教师的学生人数较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幼儿园带班老师对于实习学生的指导也受到时间的制约,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最后,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为离校状态,缺乏专业教师的全方位有效指导。
1.更新发展理念,优化培养方案
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S校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和个体差异,同时兼顾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向的课程选择,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这一理论基点与《方案》中的“1+X证书制度”不谋而合。“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1个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五年制专科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起点,绝大多数是在15-16岁的年纪进入S校学习。他们的身体柔韧性相较于三年制大专生来说较好,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可塑性方面优势显著。《方案》中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基于这一理念,S校应重新考量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特点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时间等,“扬长式”教育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其次,结合课程现状分析,S校的课程改革还应树立统筹观念。一方面,课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直接影响实践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落实;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关联性,知识体系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秩序。应该统筹整合“课程中重复和交叉的部分,厘清课程内容中高关联部分的知识界限”,合理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适当增加教育能力、职业能力课程或培训,对接幼教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园校合作的多元化途径,调动幼儿园、幼教机构等校外力量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培养高质量幼教人才。
2.发挥“长学制”优势,优化课程设置
五年制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现已成为我国培养幼教师资的重要形式。五年制专科教育具有长学制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能够统筹规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使之有效衔接,整体部署与落实,并且五年的时间既能保障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实践训练,又能兼顾文化素养的培养。首先,适当削减文化基础类课程科目,减少与专业学习关联度不高的课程,适当降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相关科目课程内容的难度,鼓励向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靠拢,注重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同时,适当削减文化基础类课程的课时,为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争取更多时间。其次,专业理论课程应集中开设,且适当延长教学时长。基于初中毕业起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性,集中开设此类课程有利于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夯实理论基础知识;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应用。再次,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上应侧重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考虑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例如,适当减少专业技能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与幼儿特点、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相关的技能应用型课程,如“即兴伴奏与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训练与创编”“儿童音乐欣赏与歌曲创编”等”。最后,利用长学制的优势,统筹协调教育实践类课程,合理安排教育实践课程的频次和时间。教育见习应根据年级制定系统的见习计划,确立不同年级见习的任务,使得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能力紧密贴合;教育实习由一次性转为分散式梯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建设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主要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课程改革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教育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判定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结合S校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这里把“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基础课和技能课教师既要有本专业的知识与素养,又应保持学前教育专业的敏锐度,所教授课程内容应与幼儿特点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应既具备理论知识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切实保障学生的“所学”最终顺利转变为“所用”。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花大力气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室,如幼教活动模拟实训室、基础技能实训室、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室等,组建一支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优秀教师教学团队。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引进来”即选聘有经验的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来校兼职实训课;“走出去”即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去国外或者同专业标杆院校学习、研修,助力S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蓬勃发展。
4.加强园校合作,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淀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主阵地。一方面学校应该在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深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主动与幼儿园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幼儿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幼儿园科研课题等方面深度合作。幼儿园作为第二大主体,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方面,幼儿园可以为学生的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和专业课教师实践训练指导提供场地、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课堂、订单式人才培养等也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导向注入新生力量。统筹利用双方资源,加强园校深度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五年制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