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星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需时刻关注需求侧方面的困境。一般而言,供给与需求就好比是一个事物的正反面,在需求侧,针对居民消费需求来说,我国居民消费整体水平不高,如何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百姓消费数量和品质的提升,以及在供给侧金融供给端如何发力,成为本文研究的问题。
2019年,为将稳中有升发展经济与规避产生经济风险的关系协调好,国务院首次提出了“积极开展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政策,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创新变更金融机制架构,提升金融资源的安排效率,提高金融供给的品质与效率。积极落实金融供给侧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性能可高效促进供给侧改革。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对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长期进步、新旧动能转变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所以,对改进金融供给,协助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转型及生产力发展间的内部关联予以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价值。
从本质上来看,金融供给侧改革归属于供给侧改革,具体特指金融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具体来说,金融供给侧改革主要涉及金融体系、金融制度方面的改革,重点是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机构、金额市场和金融运行规则等[1]。相比以往的金融体系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具有明显的不同,其是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改革视角,在金融服务领域对以往的政策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
1.供给与需求的统一
以往的金融体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需求侧。金融供给侧改革反而直接聚焦需求侧,促使相关经济主体通过银行贷款、直接融资等获得发展资金[2]。由此可见,金融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统一。
2.风险管理与发展的统一
以往的金融体系改革,通过“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方式,重点强调供给侧,并特别重视风险管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发展,从而导致发展面临困境。反观,经济供给侧改革所指的“三去”仅是确定了“去什么”,并没有具体“去”的方式。一般来说,金融的本质是管理风险且推动自身发展。金融在风险管理和自身发展两大方面,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这样一来,金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只要严格遵循金融规律,风险管理和发展也能更好地趋向统一。
3.行政指导与市场机制的统一
以往的金融体系改革,十分重视政策的导向作用,注重加强行政指导。虽然这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遗留了相关问题,尤其是计划经济发展思想仍旧根深蒂固。这样一来,倒逼行政指导与市场机制实现有机统一,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发挥行政指导的有利作用。由此可见,金融供给侧改革使得尊重市场规律下,能够实现行政指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3]。
目前,“80后”和“90后”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方向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80后”和“90后”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产生了改变,促使他们的消费理念与“60后”和“70后”存在明显的不同,他们在消费方面的观念和习惯有着本质性的转变,这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消费升级[4]。一方面,“80后”和“90后”有着很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购买力,而储蓄意识非常低;另一方面,“80后”和“90后”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并广为而至地接受超前消费。
目前,由于社会阶层不同,其消费需求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消费分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具体来说,新中产阶层的主体是30—40岁的人群,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从生存消费转向发展消费和信息消费,他们选择消费的核心因素是比较看重消费的差异性和便捷性[5]。而相比较来说,老中产阶层的消费观念更加保守,也更加理性,选择消费更多的是考虑边际量效率和刚性需求,而且他们不会因为品牌效益而产生消费行为。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推广,加之互联网企业的带动,我国“小镇青年”释放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所谓的“小镇青年”不同于“城市青年”,特指的是生活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和乡镇的青年一代,他们既有稳定的工作,又有足够的休闲娱乐时间,关键还没有房贷压力[6]。他们与移动互联网共同成长,是快手、抖音等移动APP的目标用户群体,也是分享经济的核心主体。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相对低下的生活成本促使“小镇青年”热衷于一二线“城市青年”的生活、消费、娱乐方式,这样一来,促使“小镇青年”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急剧增长。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着重开展的一大改革,国务院提出了我国经济运转的核心矛盾始终为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就供给侧改革也制定了各种主要经济改革方案。
过去,就金融产品与服务供应,针对消费性金融的扶持基本较少,所以金融对消费产生了约束效果,大部分资金开始涌入不动产、证券等方面。由于金融供给侧的持续变更,能帮助增加金融等资料在消费方面的供给,改进金融限制,减少金融资源错配现象的出现,使社会消费能有更多的资金,并协助消费升级。
金融在处理生产与消费关系时意义非凡,而过去的金融组织能高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对国有性质类企业的帮助更为显著,然而对中小企业与位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有所欠缺,无法协助产品供给结构获得完善,也无法协助消费升级。金融供给侧体系的持续完善,能加速促使产融结合,完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安排,为社会改善产能供给提供更多的资金帮助,协助产品供给持续转型,进而带动消费转型发展。
经过金融方面的持续改革,金融服务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发惠普金融、绿色金融等业务,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健全金融体制,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使消费水平不被金融所约束,最终驱使消费更快、更好地发展。
山西省近十年来,食品消费支出占比最大,但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反而教育、医疗、居住、交通、通信等支出比重不断提升。数据无疑在证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有着日趋复杂化和科学化的消费结构趋向。另外,现阶段山西省居民消费升级呈现出从大众产品转变至高端产品,消费结构更为均衡,并从物质消费转变到精神消费的趋势。而且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杠杆率的增加、储蓄率的下降和中高等收入人群占比的增加,成为了促进消费升级的关键因素[7]。
为了探究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山西省近三年(2017—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其开展实证研究。分别计算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指数。通过实证分析,在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驱动消费发展时,不受城市或乡村的限制,金融结构性改革效率均在约一个百分点的程度上协助消费获得更快地升级。这一结果是与金融供给侧改革下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相符合的,这也表明金融供给侧改革能促使消费更快地发展。而基于城乡对比层面而言,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效率的提升,城市消费上升率要高于农村消费上升率。人口规模与产业水平将约束消费升级,人口数量变多将使经济与资源的发展变得更慢,另外也反映社会需求在持续增加。在供给维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常常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进而增加居民的消费压力,不利于消费升级。在相关产业要素的带动中,因为第二产业始终为现阶段山西省发展需求最大的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环节中的不稳定性要素将让居民消费变得更保守,进而对消费升级发挥出不良影响。
当前山西省金融供给不适应消费需求的问题重点反映在以下领域:第一,金融供给体系与消费需求体系不匹配。第二,金融产品价、服务价与百姓的消费想法和实际消费不匹配。比如,从山西省这些年的消费新业态发展形势而言,线上线下购物等开始有了迅猛的发展形势;过去的门店、超市却需应对生存方面的问题。新兴消费取得迅猛进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此类消费活动得到了惠普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类新品与服务的帮助,而其给门店等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产品却未真正对百姓消费升级提供助力,金融行业产品与服务的上线与消费需求的增加不匹配,导致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山西省城乡地区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效率的提升,都能促使消费升级,而且农村相比城镇而言,效果更加明显。对此,本文就山西金融供给侧改革驱动消费升级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主动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业务,提升金融新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同时,依靠大数据等重要技术,为金融客户的支出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与品质。此外,为地区中规模较小的金融组织提供更大的发展舞台,如科学管理金融市场的进入体系等。
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质效,提高群众的消费欲望与实际水平。第一,应主动落实居民增收的方案。需主动激励增加就业,且具体提升薪资,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均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应提高中高等收入群体的数量,通过收入推动消费提升[8]。第二,使城乡居民收入变得更均衡。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农村居民人均GDP大幅少于城镇居民人均GDP,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也基本不高,所以在消费转型发展中,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相比,在消费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必要使城乡居民收入变得均衡起来,将高收入予以下调,还可提升居民边际消费意识,协助消费升级。第三,应改进社保机制,减少居民在集体服务上的成本,提升居民消费自信。有一种社保机制是政府社保机制,能利用医疗、社会、教育等资源而持续改进安排,减少城乡居民在集体服务中的消费数额,提升居民的客观收入;还有一种社保机制是个人社保机制,反映在居民上交的医保、社保等开支上。科学的社保机制,是达成消费升级的前提条件。
改善金融方面的消费信贷市场,为消费升级提供巨大的助力。由于市场经济的趋于成熟与消费意识的加强,实时消费与事先消费已经变为了现阶段的一般消费形势,消费信贷市场就这样有了更大的进步。从培训、观光至日常生活用品、车辆等,分期付款的方式已变为了百姓认可的消费手段。同时,随着消费信贷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商小额信贷也日趋成熟,这就为提升人民大众的消费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8]。所以,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消费市场的能力和意愿,进一步采用电子支付、个人支票等各种结算方式,便于即时消费与信贷消费,驱动消费获得更快地升级。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聚焦提升服务型消费。对此,要根据不同人群收入水平,发展相应的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的改革,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医疗、体育、家政等第三产业,促使服务型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从而不断提升实物消费的档次,弥补服务消费的短板,更好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山西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在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工业转向服务业的方向上发展。这表明,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通过消费、服务业与创新而带动。但是如果想更好地促使山西省消费升级,应当有与其相符的新供给。从消费为生产的终极目标与归宿层面而言,消费者喜好与消费支出能引导社会资源安排,决定经济运转形势。而生产唯有满足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才可形成长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