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晖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3+2”招生模式的实施,拓宽了初中毕业生进入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路径,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有益尝试。以税务会计课程为例,因课程本身涵盖税法、会计等专业知识,中职所讲内容与高职重复度偏高,学生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到位,影响学科职业能力的发展,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因此,要全面分析中职升高职学情状况,结合中高职双方培养目标,围绕具体课程细化教学侧重点,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做好配套与保障,提升“3+2”育人质量。
从课程设置来看,税务会计主要是以税法、税费计算、申报及会计处理等为内容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多而繁杂,既有税法政策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具体的实务操作课程。税务会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从高职人才目标定位来看,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理论够用、重视实务操作”要求。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综合性知识和能力要求更高[1]。比如对税收知识的学习,需要掌握不同税种的征税范围,了解不同税目的开设、税费申报方法,对税费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中职阶段,税务会计课程有税务基础模块、流转税模块、所得税模块、财产税模块等内容,与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板块具有较大的内容重复性。知识点的重复,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仅浪费课时,还导致学生知识点掌握零散,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在遇到复杂税收课程内容时,会出现学生搞不清、易混淆一些税种、税费等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要从知识点内容上做好前后承接,避免内容重复,化解课程脱节问题。
在中职阶段,教师在讲解税务会计知识时,由于受课时、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可能会对一些知识点进行省略,或者简单讲解和说明。教师认为这些未讲的知识点,可以到高职阶段再学习。但对于高职教师,在统筹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时,对中职阶段的课程知识点,认为学生已经学过,无需再讲。由此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盲点,特别是对税法、税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是薄弱环节。在税务会计课程学习中,很多学生对税法、税收原理、税种会计确认及计量,以及纳税会计科目设置、应纳税额等计算方法不了解,而这些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又是高职阶段所应具备的必要基础。因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差异性,对相关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同,导致中高职教学出现断层问题。
从课程特点来看,财务会计具有“理论+实践”的综合性特点。一些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习惯于讲解理论知识,对具体的实务方法讲解不足,学生难以进行专门的财务会计实践学习。如对于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很多学生不会开发票;对于报税工作,不了解税务处理的流程,以及税务与财务工作的关系;在账务处理中,税务实训被忽视。一些院校在税务会计实训与实践环节,缺乏应有的实践平台,导致税务会计理论学习与实际岗位脱节。另外,在不同税种税费计算方法、税收申报流程及实践训练中,缺乏综合实训内容,导致学生实操能力欠缺。
从职业教育定位来看,中职、高职分属两个不同层次,中职是高职教育的前提,高职是中职的提升和延伸。两者在学科专业素能方面,应该保持有序、递进关系[2]。但对于很多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就业能力作为共同目标,导致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开设或内容雷同,反而浪费教学资源。同时,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中,课程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对接力度不足,中高职之间、校企合作途径不畅,缺乏课程的共建共享。以税务会计课程为例,尽管各院校也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但中职高职与企业三方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在课程内容、师资结构、教学方法、实践领域缺乏深度沟通与合作,反而制约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从学历层次上,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分层性。根据《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要强调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要兼顾课程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教学条件的延续与衔接[3]。因此,围绕税务会计课程,对中职、高职培养目标进行统筹与分层,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1.重视课程内容设计,分段实施培养目标
针对税务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中职、高职培养层次,遵循“由窄变宽、分段提升”的原则,在课程内容及教学侧重点上进行合理优化。第一,课程内容方面,中职阶段,重视基础税务知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税务会计的学科内容,把握课程结构与特点。进入高职阶段,对税务、会计中的难点进行深度讲解,积极搭建仿真实训场景,拓展学生课程视野。第二,在教学侧重点方面,在中职税务会计学习中,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发展,对税法、税种的学习,以相对简单的税务知识为主,增强学生税务思维。同时,对税务基本操作实务的学习,要以简单的岗位实训为主,突出学生职业素养。进入高职阶段,对税务会计知识要逐步拓宽、拓深,尤其是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加强学生对税务核算、纳税申报、不同税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学习,增强学生能够胜任相对复杂岗位任务的能力。第三,在培养目标的衔接上,中职阶段要重基础、强操作,高职阶段要重实践,强创新,结合中职、高职教学需要,要兼顾学科知识的衔接,不能重复、不能脱节。
2.做好中高职院校教学沟通,确保课程有效衔接
构建“3+2”中高职教学衔接体系,对于中职、高职院校,两者属于平行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因此,在学科课程教学上,要重视多向沟通与交流,协调好课程对接中的相关事宜。中职阶段税务会计课程教学,要从目标、任务、师资、成本效益等方面,做好规划与组织。比如在师资方面的沟通,中职教师要与对口高职院校加强师资互派与交流,让高职教师了解中职课程教学进程,全面了解中职学生学情及学科素养。同样中职教师也要参与和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实训项目合作中,了解高职课程教学重点,合理平衡中高职衔接问题。在税务会计课程整体推进中,中职与高职教育,要从课程内容上进行细化,对每个阶段教学任务进行分层设计,避免相关课程模块的重复。做好课程考核与评价,对中职阶段学生学科能力、职业技能水平进行评测,确保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进入高职课程教学做好铺垫。
3.突出课程关联度,促进中高职课程递进与互补
税务会计课程在中职高职教学中,要把握两者的内在关联度。中职阶段,坚持“基础”学科导向,以财务会计相关职业能力为核心,引入企业、行业单位参与课程制订,细化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中高职课程体系相互承接、互补互促。中职税务会计课程,在技能层次上,强调为生产一线岗位培养实用型人才,也为高职院校输送合格的学科人才。高职税务会计课程,培养目标是具备相应的基本理论、具备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知识面宽、素质高的毕业生。因此,在技能衔接上,中职课程要突出基础职业技能训练,高职课程要侧重综合职业素能训练。以税务知识为例,在中职阶段,对税收知识、税种、简单的涉税问题进行学习,在高职阶段,对税务实务的学习,要结合具体行业,如制造业、流通业的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等进行计算和会计处理,便于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税种,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税务会计课程实践性强,如纳税申报,需要学生明晰纳税申报的具体流程,能够提交所需资料,还要正确填制申报表,能够围绕不同行业、企业,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要关注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好地胜任职业需要。
1.强调任务驱动,从工作过程中发展实践力
税务会计课程本身,在实践教学环节,要突出任务驱动,可以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中,感受税务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比如,在税种设置中,通过设置税种任务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税种,了解税种的特点,自己动手归类税种,保持清晰的思维与逻辑。实践教学,不能“照葫芦画瓢”,要能够抓住实践点,让学生融会贯通。如对税款的计算与申报,以真实的税务数据,让学生展开收集与整理,学习和依据税务政策、法律法规,正确填制纳税申报表。依托实训任务,在不同业务情形下,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税务会计知识和方法。
2.搭建真实实践情境,参与代理记账公司业务
税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内可以搭建仿真业务平台,让学生利用教学软件参与企业记账、完成税务及财务工作。税务会计课程从账、证、表的实操中,增强学生岗位体验感,为参与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同时,在实践中,还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近距离学习税务会计工作。可以邀请代理记账公司,将真实的增值税报税工作流程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操中掌握具体方法。税务会计实践教学,要关注学生兴趣激发,通过真实项目实践,从中归纳常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税务会计思辨力。
从顺应“3+2”中高职衔接需要上看,对税务会计课程教法的变革,要把握分段施教,突出内容的精简,重视理论的巩固,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提升课程综合实践力。
1.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一体化
在课程改革中,对税务会计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如结合每个税种,就其纳税范围、纳税申报等进行实践操作。依托不同类型企业,引入项目任务,组织学生参与体验会计岗位。税务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将教、学、做衔接起来,让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践中,使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税务会计教学改革,要体现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对不同行业报税环节进行对比,对国家税务法律、法规进行学习。
2.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打造复合型人才
税务会计课程教法,在实施中要结合学情,优化教学目标和任务,重视学生考评与反馈。对基础性知识点,引入讲授法。教师结合税收会计相关概念,突出教学重难点。如消费税的学习,引出概念,讲授消费税的特点,在会计处理中,对消费税的申报流程进行说明,让学生听懂、吃透。小组讨论法,结合税务会计教学内容,对一些疑点问题,可以以学生分组方式展开交流与讨论。不同人的想法,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便于从交流中分享学习经验,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任务驱动法,将税务会计具体任务贯穿于课堂,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如消费税会计任务,企业发生哪些经济活动,产生的消费税如何缴纳,涉税岗位如何设置,企业如何开展纳税申报,申报流程和方法等,从具体任务中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2”中高职课程衔接机制的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从制度建设、师资配置、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做好保障。中高职衔接体系,从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各自育人优势,对接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交叉分层、分段设计,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认证,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体系
推进职教改革,顺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税务会计课程教学要立足会计专业建设实际,提升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坚持以生为本,落实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当下要做好中职、高职院校学科间的无缝对接,要组建中高职衔接管理机构,通过政策、制度建设,来规范中高职衔接模式。如引入分段选拔录取、转段考试制度,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引入学生管理、教学评价制度等,对课程教学及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在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对接上,组建协同小组,专门对中高职教学资源进行开发,确保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性、科学性、延续性。另外,加强对税务会计课程的评价,从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中,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综合起来,推进课程改革走向深入。
2.衔接中高职师资体系,促进产教师资互通共建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在税务会计课程建设中,要强化师资专业能力,特别是面向会计信息化发展,要提升教师的资源开发、整合能力。中职阶段师资理论、技能水平与高职师资存在一定差距,中职阶段,教师在课程讲授上,以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操作为主,而高职阶段需要结合税务会计相关理论,拓深知识广度、深度,灵活把握学情,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师资培训,结合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要对中职、高职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围绕分层教学目标,将集中培训、个人培训、互换岗位实习、中高职教师支教与访学综合起来,全面提升中职、高职教师专业素能。突出中高职协同育人,要推进产教融合,鼓励职教师资与企业、行业对接,以挂职、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教师与企业互通,实现职教与创业链条的有序对接。
3.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校企多方资源共享
“3+2”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对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要从中职、高职以及企业等多方展开协作,立足顶层规划来整合教学资源,规避衔接问题。如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上,多方合建缺乏有效协同;在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建设上,中职、高职校内外实训教学深度、广度不足,对企业资源缺乏整合与共享。因此,成立专门中高职衔接机构,从课程规划、资源整合上进行统筹,发挥中职、高职及企业资源优势。如在税务会计课程标准建设上,引入任务驱动教学,制定中高职教学资源库,涵盖各类教案、教学素材及视频资料等。考虑到中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性,要整合中职、高职自身硬件资源。如在中职阶段,对点钞技能、珠算技能、财务数字化操作技能、税收知识、税务会计实务等进行强化。在实训室建设上,中职阶段要构建税务会计基本功实训室、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高职阶段,着力搭建情景化实训平台。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如电子教案、微课、示范课、试题库、票据库、税法等教学资源,提高高职生会计智能化应用水平。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间的支撑关系,而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是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从“3+2”衔接模式实施效果来看,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优化中高职人才目标定位。中职阶段课程难度偏大,而高职阶段课程深度不足,导致课程重复、断档问题突出。二是解决中高职衔接体系不畅问题。通过构建有效协同机制,促进课程对接有效匹配。三是客观分析中职、高职生源质量差异性,重视课程衔接,创新不同教法,弥补高职实践教学不足难题,提高人才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