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针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承担着培养体育师资,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责任,构建高质量幼儿体育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特点。特别是在幼儿体育市场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服务群体越发低龄化,集中在幼儿阶段。因此,为奠定幼儿教育基础,提高幼师队伍素质,高校体育专业则应当设置幼儿体育技能课程,以此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改革,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过快,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较少,各种职业病接踵而来,人们愈发注重身体健康,认识到体育锻炼重要性。而幼儿教育作为基本学前教育,体育占比逐渐增加,对于幼儿体育教学人才需求也随之提升,教学一线中对于专业人才需求较多,以解决体育实际教学突发事件及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建设幼儿体育技能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体育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幼儿园体育人才缺口较大,且对人才要求较高,不仅需熟练掌握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还应具备体育专业知识[1]。但是,现有幼儿园未能聘请专业体育教师,即便配置体育场所及丰富器材,也受到教师能力及数量影响,难以有效引导幼儿开展针对性体育活动,利用率较低。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当在此种趋势下,加强对幼儿体育教师培养,保证人才符合社会标准;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幼儿体育教师能力有所不足,教育目的在于推动幼儿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组织丰富体育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但是,部分一线教学未能达到该要求,主要是由于教师有所忽视该方面知识,由其他老师兼任。为满足幼儿教育专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高校则应当优化课程,重视培养体育教学人才,提高学生教学能力。
高校体育专业在设置幼儿体育课程时,与社会对幼儿体育教师缺口对口性不足,体育教学指导存在重体育,轻育心的问题,忽视幼教生体育具备“双重性”特点,仅注重课时任务,忽略能力培养,忽视长远素质提高,教育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对幼儿体育教学成效具有深刻影响。而在提高幼儿教育方面,则应当以社会需求考虑幼儿需要怎样的教师,需掌握哪些技能,均要明确培养目标,对于幼教体育课程提出了高要求。
课程内容主要是按照课程目标及特定教育价值观制定,通常分为课程计划、标准及教材三部分。而在当前幼儿体育技能课程设置中,通常沿用师范学校大纲,开设体育必修课以武术、体操、田径、体育理论及球类为主,教材排列未能实现根本性改革,教学仍以大班形式为主,组织形式与课程解耦股均无法满足当前实际需求。而出现问题原因在于安排课程计划不合理,科室分配适调,对于社会所需人才认识不足。
在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中,对于幼儿体育专项设备建设有所忽视,且师资配置也有所不足。一是未能实现专业幼儿体育教师参与和辅导教学,二是高校中未能设置公幼儿体育教育学生学习的幼儿体育游戏类、体操类设备设施,对学生应用和思考幼儿体育教学造成了一定限制[2]。并且,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专业教师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幼儿体育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无法将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投入至未来岗位,自然而然导致学生能力锻炼及学习有所欠缺。
课程建设中课程理念作为基础与前提,是课程信念、性质及实践综合性产物。在幼儿体育技能课程建设中,应当对以上行程正确认识,方能保证课程建设有效性。一是把握课程性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提出,体育专业课程需结合不同教育任务,将其分为四部分,即主干课、选修课、必修课及任意选修课。除了设置规定课程外,还应按照自身情况及社会需求开设特色专业课程。而幼儿体育技能课程,主要任务在于根据幼儿体育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相应知识技能,可将其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特色技能课程,设置为主干课或必修课[3];二是树立课程信念。在课程目标实现中课程信念作为意志体现,开设幼儿体育技能目的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展开幼儿体育活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为达到该目标,课程信念需以幼儿体育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保证学生掌握多种幼儿体育技能、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幼儿体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在幼儿体育技能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作为其中的重点,通过良好实践教学方能展现课程性质,实现课程信念推广。因此,高校可将该课程时间分为校外及校内两部分。
一是校内课程实践。校内课程实践通常为教师为学生展开演示与讲解,指导学生分组模拟教学,邀请幼儿园师生在实训基地配合实践教学,利用此种反复模拟、学习与操作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在实训基地设计中,可将其划分为三部分,a 区设置专用跑道,根据不同幼儿年级分为300、200、100m 慢跑,直道则为25m,便于学生教导幼儿练习快跑,且配置七巧板、滑梯等器材,使得学生能够对幼儿器械游戏加以实践;b 区为室外草场,设置场地标志点,再进行无数、列队形、游戏等拓展科目教学;c 区设置体育实训楼,有滑溜布、海洋球、海绵滚筒等器材,满足学生为幼儿舞蹈、健康活动及体操教学指导需求。
二是校外课程实践。在开展校外实践中,利用学生间隙教学,在见习基地利用当地设备时间体育教学,结合幼儿园教学进度与计划进行课题制定,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为其提供指导。并且,在学生操作中将其幼儿体育教学过程详细摄像,课后根据教学效果对不足及经验加以总结,使得学生了解自身不足之处实现自我改进与完善,之后再组织学生模拟教学。通过此种方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学前体育技能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需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以此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主要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自有其结构与功能,能够反映学校人才培养总计划,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在幼儿体育技能课程设置中,需结合社会对幼儿体育教师要求为主,做到以人为本,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是基本动作能力。幼儿体育校内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础体育动作,包含基本体操,尤其是做操能力、身体姿势及队形变换;幼儿体育基本动作,包含钻爬、平衡、投掷、跑、走、跳跃、盘等,可锻炼幼儿协调性与灵敏性;简单民族传统体育与球类活动,民间民族体育具备地方性与民族性特点,满足学校学生及地方特点需求,可激发学生兴趣,球类也深受幼儿与学生喜爱,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二是组织体育活动能力。学生需具备组织体育活动能力,包含领操、做操等,组织幼儿户外体育、体育游戏及小型竞赛等;三是体育创新能力,能够创编体育游戏,进行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改造体育器具等,为此应当完善教学体系,突出师范性实践课程特点,加深对幼儿体育技能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教学内容也应多种多样,可尝试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幼儿体育理论、体育卫生保健鞋、运动生理学及时间理论尝试等课程,根据课时划分比重。
幼儿体育技能课程建设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技能、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挑战,教育事业中教师作为第一资源,课程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师资队伍,组建一支骨干教师团队和学术带头人队伍更是其中重点。在培养幼儿教师中,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与质量意识,普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教师团队,特别是需要促进教师科研与学术水平的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教师普遍对幼儿体育教学知识了解不深刻,与幼儿教学需求存在差距,且涉及边缘性知识不足。因此,教师一是应当正确认识幼儿体育技能课程特点,明确培养人才中对自身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以思想转变推动教师转换角色,自觉提升内涵。二是学校培养专职师资,依托于校内青年教师,结合其研究兴趣与专业特色,安排教师负责钻研幼儿体育技能及教学方法。同时,选择教师走进幼儿园中,进行深造学习,保证其具备幼儿园一线体育教训能力,进而为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并且,营造良好科研氛围,鼓励教师掌握社会、心理及生物学科研究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攻关,培养中青年骨干团队;三是幼儿体能教师与培训师仍有所不足,为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加深对幼儿体育教育的了解,在培养校内教师的基础上,还可引进兼职教师。如,启蒙体育教学可邀请幼儿园教师,其具备一线多年工作经验,为学生知道专项运动教学实践;在培养体智能、蒙台梭利等教学法中,可邀请机构专家讲解技能与知识。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幼儿体育技能课程,可有效满足幼儿体育教学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源存在一定问题,可通过认识课程理念、强化教学实践、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学资源的方式,改进和完善幼儿体育技能课程,以此推动学前体育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