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梅
(武汉市优抚医院 精神科,湖北 武汉 430023)
精神病患者在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异常,而且病史不详,因此精神科护士不仅需承担各种职业风险,同时还要承受随时可能造成身心伤害的潜在危害。通过对精神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进行探讨,护理职业风险中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是有效提高生命质量,科学有效的规避护理职业风险,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1.1 针刺伤是比较常见的护理职业伤害。护理人员在这针刺伤中是最容易受到针刺伤伤害的高危群体。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往往都非常繁重,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个别护士不遵守操作规程。低年资护士操作不熟练,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针头随手丢在治疗盘内,拔针时动作过猛,且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均可造成锐器及针刺伤,导致血源性疾病传播,对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甚至影响护理职业生涯。尤其是少数护士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即使被损害,患传染病的概率也很小。有报道表明,护士操作中针刺伤,仅有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由于针刺伤后引起的损伤就会传播20多种血源性的传染病,80%~90%的健康医护人员患血源性的传染病是由针刺伤所致。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比普通人群(12.3%)明显高。
1.2 物理性因素。精神科护士经常搬到躁动的患者,腰部受力较多,巡视病房是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杜绝意外事故的关键。值班护士要精神集中,提高警惕,经常巡视,以便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巡视病房频繁走动,常易导致护士关节伤及腰背痛。在护士消毒灭菌工作中,紫外线可引起护士人员眼炎或皮炎。负重伤的护理工作中,极易导致护理人员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长期使用计算机引起的腕管综合征多见。护理人员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1]。另外还有热水瓶、热水袋烫伤所导致温度性危害。
1.3 生物性因素。医院是病原体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要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极易发生职业暴露[2]。尤其是流浪精神病患者病史不详,在诊治前未做任何检查即进行对症处理。精神病人自理能力差,大、小便常污染被服,护士工作中极易接触到他们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增加了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可能。
1.4 化学性因素。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士频繁接触含氯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常用的护理操作用品汞式血压计或体温计等,一旦发生汞泄露处理不当,会对护士人体产生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作用。
1.5 职业暴露社会心理因素。护理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经常冲突,会直接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应激因素。工作中存在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兴奋躁动患者、危重患者、意外伤害的包围中,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心理紧张、焦虑,得不到社会的理解,甚至受到辱骂及攻击。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人群的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近年来出现的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与劳累和长时间的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2.1 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尤其是聘用护士流动性大,护士缺编严重。部分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护理人员负荷过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增加损害的可能性。
2.2 教育培训不足。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奉献精神,导致少数人认知产生偏差,认为采取戴手套等防护措施是怕脏、嫌弃患者。医院成本核算,一般很难为护士提供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有些管理人员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没有定期培训,导致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技巧。
2.3 护理人员标准预防意识不足。有研究表明,只有约24.2%的医护人员知道标准性预防的原则。大部分护理人员认为职业暴露非常常见,同时发生过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也没有出现伤害,而产生忽视心理。少数护士对高危人群,未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尤其是流浪精神病人,病史不详,极易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临床上部分护士以戴手套替代洗手,忽视手卫生。
2.4 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违反操作规程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例如医务人员之间的配合不当,护士为患者拔针时按压不当导致血液溅入眼睛内,锐器盒过满导致被扎伤,手持锐器随意走动扎伤他人等。特别是当工作繁忙时,个别护士怕麻烦、怕浪费等而忽视操作规程。
2.5 其他因素。例如环境因素,病房采光不佳,晚上灯光相对昏暗,再加上精神病人依从性差,护士上班注意力不集中等,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2.6 管理力度不足。有些管理者为了节约医院成本,极少提供防护物品,忽视了护士的职业防护。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未提供防护用具所致[3]。对护理人员岗前教育不到位,执行力度不足。
3.1 树立和强化标准预防。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有研究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及黏膜时应戴手套、护目镜及口罩,可减少患者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镜、口腔及鼻腔黏膜。既要防止血液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液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也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按要求进行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随访。
3.2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新上岗护士、低年资护士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加强锐器损伤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避免将用过针头再回套上针帽,必须回套的学会单手回套,严禁双手回套针帽,以免损伤手指,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时协助。护理人员培养慎独精神,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职业防护纳入护理操作规程。医院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而且医院要为护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信息,力求做到最好[4]。因此针对护士人群开展防护教育培训,重点针对年轻护士和实习护士开展岗前职业安全培训,认清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梳理职业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减少暴露事故发生[5]。
3.3 医疗工作中所产生的相关医疗废物需及时处理得当,如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针头、标本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并醒目标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3.4 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和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认真落实手卫生,采用流动水洗手,配备洗手液,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设施的位置方便医务人员使用,掌握洗手指征,采取正确的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洗手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规范,克服不良习惯,如洗手后在工作服上擦拭。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
3.5 护理人员都需要正确规范的掌握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如有伤口挤压伤口处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消毒(2%碘酒,0.5%碘伏,75%酒精)后需做包扎,上交报告,做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对护士心理干预。
3.6 合理人员编制。临床护理中,护士充分协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尤其是在节假日、重点时段,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劳逸结合,保证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第三章《权利和义务》第十三条规定:“护士执业,有获得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这说明医护人员在保护他人健康的时候,也同样是需要被保护的个体。医院人员职业暴露涉及诸多因素,但只要提高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健康体检及免疫接种,既科学又有效地规避职业风险。同时可以增加工作安全感和职业满意度,愉悦身心,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