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2021-01-07 12:08陆崟敏
考试周刊 2021年95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科核心素养初中教学

摘 要: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落实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指明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也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提出了严格要求。文章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探讨主题,从了解实验的产生、探究实验本质、分析实验方法与思想、梳理实验关系与结构、理解实验的价值与作用等方面阐述深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实验教学在初中教育阶段的优化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实验;初中教学

一、 引言

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并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关键在于遵循素养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要求将发展核心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引导学生从多样化的实验活动中树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逐步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了解实验的产生、树立科学探究创新意识

在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处于核心位置,其不仅对学科发展起到关键的引领性作用,也是实验教学的首要发展目标。站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教学的角度上来看,实验探究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不仅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相统一,也与其整体实践过程大体一致。无论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还是将科学探究理念渗透并融入化学实验活动中,都需要学生与教师切实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经历了完整的实验过程,才能确保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了解实验的产生,要求教师在充分剖析与挖掘化学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适宜有效的活动形式,将经典实验的产生思路、探究视角等直观立体化地还原并呈现出来,促使学生理解并追寻化学家的实验思维,体会并领悟整个科学探究的发展历程,由此感悟化学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从实验思想中汲取营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的主观能动性,也为其创新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无论是溯源拉瓦锡测定空气实验的理论依据与形成过程,还是创新其在课堂上的展示与演绎形式,核心目的都是以学科教学的启蒙阶段为起始点,引导学生多多地了解化学领域内的众多经典实验,深入感受到其对学科发展产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站在整体性的角度上形成对化学实验体系更为深刻的认知。拉瓦錫测定空气实验的设计较为完善,且实验的理论基础便于学生理解。在实验课堂上还原空气测定这一经典实验,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逐渐形成对经典实验体系精髓的深入感知与领悟,另一方面可以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其通过评价、对比等方式方法,对空气测试实验加以创新,以原有的实验类型为基础,将自身的创新意识积极地融入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三、 探究实验本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以视觉角度上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探寻引发现象的核心本质、以宏观视野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是人类认知世界、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需要普遍经历的探究过程。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的培养处于重要位置上,在核心素养理念中,这一教学思想也处于第一维度,其强调思维方式的构建与培养需要重视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的有机整合,以科学性、合理化以及综合性的思维视角,看待并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出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形成客观的学科观念,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阶段,也要经过这一重要的发展过程。依托于多样化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形成宏微结合的思想理念,要求教师提高对实验探究教学环节的重视,能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预习与了解,挖掘实验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综合考量的思维意识,对实验呈现出的现象、引发现象形成的本质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除了宏观与微观意识的培养,教师还应将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即在学习与参与到整个实验的探究过程中,需学会宏观与微观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双向联系,以整个实验过程为基准,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提升宏微结合的学习效能。在完成实验后,结合实践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为形成和拓展发展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要实验研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需要引入将“稀盐酸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实验内容。若是忽视了对学生微观思想的培养,抑或是学生缺乏微观视角,很可能通过溶液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直接得出错误的结论,即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不会发生反应,这便是宏观事实未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情况下带来的误差性结果。将宏微结合的思想意识培养渗透并融入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中,能够引领学生从微观视角综合性地分析并探究宏观事实,例如,对酸碱混合的溶液进行宏观视角上的观察与考察时,进一步思索溶液可能存在或出现的微观变化,以及微粒构成方面的变化等。以问题现象为引导,优化后续递进实验的设计与设置,对学生理论基础与思维意识的启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酸碱中和实验的综合性观察,实现对酸碱反应实质的深入探析。

四、 分析实验方法与思想、发展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与绝对的,有了物质的运动,必然会引发物质变化,不变的微粒构成了物质本身,由此可见,在物质变化过程中,必然有守恒关系的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的基本阐述,也是科学的认识论。变换观念与守恒思想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实验教学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以“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一教学章节为例,其除了要求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展现出的特征特点、所属类型,以及呈现出的变化规律,还要求其理解变化中的能量转变,从概况性的角度上认知并理解物质变化,逐渐发展并完善自身的变化观念,深刻把握化学变化中的原子守恒思想。将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融入并渗透到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应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将化学思想、实践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着重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即可通过观察与分析实验过程中呈现出的变化现象,逐步树立变化与守恒思想,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对化学问题的剖析与解决过程中。

以“质量守恒实验”为例,无论是测定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还是测定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均可以将守恒思想在化学变化中的存在与作用直观地凸显出来。对于测定红磷前后是否存在质量变化,其主要依托于密闭体系,因而能够让学生对物质发生变化整个过程中的质量关系形成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通过分析与探究质量守恒这一实验结果,转换固有的思想理念,即从单一物质质量到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基本面,逐步扩展到参与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到生产物质质量总和的拓展面,在物质守恒的现实结果中,形成对化学变化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测定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则主要是依托于敞开式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对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存在的质量关系加深记忆,能够站在科学性的角度上分析质量不守恒这一表象结果,认知到密闭体系与开放体系的区别与特点,以分步称量过渡到整体称量,以物质种类过渡到对物质状态的深入思索,全方位转换固有的单一化认知,从而在变化中认识守恒。将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融合到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不仅在于让学生亲身感受并感悟到守恒与不守恒间的区别与特点,也是构建整合性思维解决化学问题这一基本框架的必要路径。

五、 梳理实验关系与结构、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在科学探究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证据推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作为实施探究的一个可行性方式,其也是一种建立在以证据为核心、实现多角度推理基础上的新型认知模式。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要求其在亲身参与到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方法,得到相应的物质或实验结果,以此理解并感悟到化学变化的事实,学会抽象概括,掌握分析与推理方法,能够建构模型。对于教师来说,组织开展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一方面应对实验证据的获得提高重视,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导并帮助學生学会以证据为基础进行推理,从而深刻感悟到证据在化学实验中的核心价值,逐渐培养出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模型认知的树立也是实验学习中的要点内容,学生应在体会模型价值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适宜的方式方法表达模型,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模型认知的能力,并将其固化为一种科学可行的实验学习方法。

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为例,这一实验过程中便包含了气体制取的意义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奠定对模型的认知基础,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可以以“大理石与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实验课题,首先提出问题:能否利用教材整合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装置?通过锥形瓶内产生气泡,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未见浑浊这一证据,即可推理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反应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在这一环节内,模型认知原型是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得出的结论是无法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接下来,即可提出问题,如何将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有效去除?让学生在改进原有实验装置,加入对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使用,然后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证据,进行证据推理,即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了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在这一环节的模型认知中,包括新型的发生装置+除氯化氢气体装置+收集装置,得出的结论是能够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但其并不处于干燥状态。

让学生逐步明确化学实验中理论知识的结构关系,不仅能够让其学会收集证据、证据推理,还可以引导其学会对原始模型加以修正,从而得出更为科学、精确的客观结论,深刻感受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六、 理解实验的价值与作用、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理念

在化学学科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核心素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实验教学不能够一味地依赖于传统的说教形式,抑或是通过师生间的简单对话达到教学效果,而是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取相应的体验与经历。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化学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选取适宜的时机,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其了解并理解知识背后蕴含的科学态度、探究精干以及价值观等,领悟科学精神,实现对化学价值的深刻感悟,全面提升个人的学习素养。

七、 结语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新时代下初中阶段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教师需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运用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积极革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陶梅.基于化学素养的初中化学知识教学探索[J].智力,2020(35):133-134.

[2]林丹.核心素养呼唤作业变革——以初中化学学科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0(12):25-27+60.

作者简介:

陆崟敏,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无锡市新城中学。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学科核心素养初中教学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