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郭汗青
2016年6月23日,在英国举行的全民公投中,英国民众最终以51.9%的投票比率,促成了英国脱欧的结果。“风起于青萍之末”,英国公投脱欧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共同实现的,既有例外主义引导的欧洲观作用原因,也有欧盟在各种危机社会背景下,合法性动摇的原因。英国脱欧已成定局,但欧盟未来的发展之路尚充满不确定性,这次脱欧事件也许会成为国际政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究其原因,还是要求诸于历史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英国加入欧共体
1.欧共体的成立。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六个国家,签署了期限为50年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因其签署地位于巴黎,所以也称为《巴黎条约》。次年8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7年,还是这六个国家,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与《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为《罗马条约》。这次是无期限的,旨在构建欧洲经济与原子能共同体。后来在1965年,将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英国半路加入。
英国加入欧共体主要可分成三个阶段:申请加入、二次申请加入、最终加入。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极大转变,英美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伴随着反殖民主义浪潮的兴起,英国原有的殖民地积极响应,并取得了建立独立国家的资格,令原有的日不落帝国实力江河日下,无法像从前一样,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与之相对的,自从欧共体成立以来,在经济一体化理念引导下,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沟通,深化了各领域合作,达到了拓宽市场的效果,令欧共体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攀升。
在此社会背景下,1961年,英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当年11月,各成员国聚集于布鲁塞尔,针对是否允许英国加入欧共体进行谈判,但是谈判过程并不顺利,产生的分歧不胜枚举。分歧主要集中于英国农业利益与欧共体利益孰轻孰重,导致一直到次年年底仍然进展甚微。法国一度极为反感英国向进入欧共体分一杯羹,但又不愿意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的行径,在1963年的某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就曾明确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但是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戴高乐的欧洲道统很重,他想建立属于欧洲人的欧洲,摆脱美国控制。鉴于英美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如果英国进入欧共体,会不会成为美国控制的棋子,会不会让欧共体成为大西洋共同体的附庸。因此在戴高乐的强烈反对下,英国未能首次成功进入欧共体。
时间来到1964年,威尔逊上台执政,英国国内经济后劲不足,因此英国融入欧洲的态度也转变了不少。在1967年,英国二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尽管英国态度有所转变,未提出各种附加条件,但是戴高乐还是针对英镑危机借题发挥,认为英国孱弱的经济会对欧共体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英国加入欧共体再次失败。
1970年,时任英国首相的爱德华·希思是亲欧派,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英国作为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欧洲整体休戚相关,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否则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此时戴高乐已经卸任法国总统,继任者蓬皮杜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相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希望英国加入,令西欧力量得到增强,扩大国际影响力,而且也能利用英国的力量牵制日益壮大的西德力量,实现欧共体强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对英国来说,排除了之前最大的阻力法国,入欧共体便顺理成章,在1973年,经过数轮谈判,当年成功进入欧共体。
英国启动脱欧公投
英国之于欧洲大陆的关系,丘吉尔对此有过论述,他认为英国和欧洲在一起,但是不属于欧洲,英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论述中可见一斑。对于欧盟来说,英国从来都不是坚定维护欧盟利益的国家,在撒切尔时期和梅杰时期,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一波三折。1997年布莱尔执政之后,对待欧盟各项政策转为积极态度,但是在伊拉克问题上却和欧盟存在较大分歧。在2010年英国大选时,由自由民主党与保守党联合执政,对待欧盟更显强硬手段,主张全面维护英国国家利益,不向欧盟转移更多权力和主权。201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希望用全民公投方式,将英国和欧盟之间关系的选择权交给英国人民,但是在公投之前,政府却并未向民众广泛普及英国和欧盟的发展关系,以及留欧与脱欧的利弊,令这场决定英国和欧盟未来命运的脱欧公投,无论怎么看,都充满了戏剧性。最终脱欧派胜利,英国成为第一个脱欧国家,很多民众得知结果之后,才明确欧盟的概念,充满了讽刺性。
政治与社会割裂现象更为严重
公投对英国政府带来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这种变化将长期影响英国的方方面面,令国内政治碎片化倾向更为严重。公投为经济、政治、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需要英国政府妥善解决,否则可能会对英国主权完整带来隐患。
未来较长时间内,英国经济会充满不确定性,尤其在英国与欧洲、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上会变得难以清晰。这种模糊的关系不仅会对两者之间的贸易往来产生影响,而且会降低外国投资的吸引力。投资者信心不足,导致撤资情况严重,会打击英镑价值,使英国面临经济衰退风险。
另外,还会引发政党碎片化问题。在公投脱欧之后,主流政党内部矛盾愈演愈烈。英国脱欧成功,令保守党分裂现象日趋严重。相较于保守党,工党形象也是每况愈下。当前社会背景下,工党面临身份危机问题,脱离民众现象较为明显,公投则是为矛盾的加深推波助澜。这种分裂与瘫痪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和民众之间的疏离,陷入恶性循环,为民族主义政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最后,英国脱欧成功,加深了社会阶层的裂痕,令英国地区冲突、阶层矛盾呼之欲出,也有人将公投定性为草根与精英阶层之间的对决。这导致英国国内地区分离主义成了政治议程的重要部分,为国家统一带来了威胁。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地区民众,面对留欧与脱欧的态度大不相同,以苏格兰为例,如果不能争取留欧,就要举行地区独立公投,令英国区域政治陷入一片混乱。
欧洲一体化重新划定未来方向
首先,英国脱欧对欧盟软硬实力的削弱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未来欧盟无法快速寻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一体化,很容易导致后续发展动力的不足。尽管英国是半路加入欧共体的,但是树大根深,英国的影响力是不同忽视的。英国的退出,作为首个退出联盟的国家,它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一体化进程任重道远,并未是完全不可逆的。英国脱欧成功,可以由此看到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也加剧欧盟存在多重危机的国际形象。英国作为和法国、德国实力并驾齐驱的大国,经济占欧盟经济总量15%,人口在12%以上,也是欧盟预算第二大出资国,通过欧盟的支持,可以将这种影响力辐射至全球,脱欧之后对欧盟硬实力的损伤还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欧盟范围内的疑欧势力将进一步上升。很多极端政党对欧洲基本共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主张对移民数量严格控制、关闭边境、保护贸易,利用欧盟的力量,推动欧盟实现国家秩序,英国脱欧的成功,无异于为这些党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英国宣布脱欧结果之后的数个小时,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最初推动欧共体成立的成员国政党,也都主张进行类似公投。极端政党正是利用公投为政治手段,令执政党采纳其政治主张,达到其政治目的。
最后,欧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受到各成员国的关注,并展开激烈争论。各个成员国之间能否摆脱英国脱欧带来的影响,最大程度达成共识,是未来欧盟能否为成员国带来利益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欧盟自身日子并不好过,连遭危机的最大原因,仍然是体制存在巨大缺陷。例如债务危机、难民危机等,都体现了欧盟体制局限性为其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社会背景下,欧盟致力于按部就班化解危机,但是得到的民意支持还不够。各个成员国之间在一体化具体方向上,也没有统一达成共识,依法国之见,希望各欧元区国家不断向联邦化方向发展,德国则重视政府间主义,中欧与东欧国家则希望欧盟可以让渡一些权利。
在2015年,欧盟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第二位与第一位。英国脱欧之后,基于现行价格与汇率,测算结果显示,欧盟在全球贸易出口份额上,从原来的33.8%下跌至30.1%。与此同时,欧盟对英国货物贸易将扩大逆差,在贸易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上将直线下降。除此之外,金融行业也受到了较大打击。欧盟努力创建的金融监管体系,将严重受到影响。英国脱欧将为欧盟金融业的稳定性带来一定风险,欧元汇率下降,会为欧洲央行现阶段扩张货币政策带来不小的麻烦。
与此同时,欧盟金融机构业务也会殃及池鱼。基于现行金融管理制度,欧盟各个成员国银行在业务运营上独立性较强,英国未脱欧之前,伦敦银行可以面向任意成员国客户,完成金融服务、产品的出售,但是英国脱欧之后,当前还无法短时间内,找到类似伦敦的优质金融服务环境及配套设施。在投资与融资方面,英国脱欧还会导致欧盟构建的资本市场联盟自断一臂。在生产要素流动上,英国和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将受到极大限制,甚至会改变各个成员国生产要素的流向,集体从英国撤出,转移到其他国家。
最后,美国可能基于自身经济战略,为英国脱欧后的欧盟未来发展,增加更多不确定的可能。
综上所述,英国脱欧既有历史层面的原因,也有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这对于英国自身和欧盟未来的发展,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是深远的。少了英国作为大国的助力,欧盟未来将如何发展,依然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应对更多挑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