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武术改革方略

2021-01-07 07:20蔡仲林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教武术青少年

蔡仲林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八个方面37条措施,从保证锻炼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完善保障措施、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说明。《意见》是新时代体育、教育领域一份具有新的特点的重大改革文件,是对体教事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为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1 关于“体教融合”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1 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与顶层设计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意见》,堪称近年来体育领域改革和发展中规格最高的指导性文件之一。为确保落实效果,还将成立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中宣部、发改委等1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机构。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部际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决定。《意见》中关于体教融合的目标可以总结为两点:其一,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二,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

1.2 关于体教融合的来龙去脉

在体教融合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存在一些例如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的说法,实际上体育应该回归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在青少年这个年龄段中教育和体育是处于分离状态,而这种分离状态也是由它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

众所周知,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和体育都处于全面停顿的状态。直到1972年举办的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以后,社会的体育工作才开始逐渐恢复,体育部门开始注重青少年的业余训练。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还没有全面恢复的时候,整个社会就掀起了大兴体育的浪潮,然而这种状况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就开始逐渐下降。应试教育大幅度加强,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体育课程开始逐步缩减;另一方面,为了取得运动成绩,参与训练学生训练量加大、训练时间延长,忽视普及运动员文化教育,体育部门开始提出“体教结合”的主张并付诸实践,但是并没有达到最初预想的目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全国性业余体校解散风潮,大批体校相继倒闭或者和其他学校合并经营。

此后,体育部门成立“青少年司”“青少年处”等部门,试图恢复业余训练,而教育部门则以“大学生体协、中学生体协”的名义,也抓体育训练竞赛,形成了青少年体育各管一摊、界限分明、双管双败的分离状态。

进入21世纪,尤其是阳光体育和校园足球兴起之后,不少学校恢复了抓业余训练的热情,但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教练、场地等条件,因此又提出“教体结合”的口号,希望以教育为主,主要举措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体工队进行“院校化”改革等。但由于两者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源融合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和分离,这些措施都没能充分解决青少年学生包括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培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关注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强调体育与教育在功能与目标上的充分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所谓的“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体教融合”实际上都是要解决体育与教育的分离,重点解决体育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问题,特别是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和改革方向。

1.3 体教融合的改革内容与核心要义

《意见》中的八个方面和37项举措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加强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实施。按照王登峰司长的话来讲,《意见》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三项改革上:

其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合并共用一个名字“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并且将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田径、体操、游泳、篮排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冠名的项目技能。

其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改革师资聘用模式,要通过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当体育教师、体育教练打通通道。

其三,整合体育赛事和合力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及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通过对赛事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从而面向全体学生搭建完整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同时也构建一个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

2 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2.1 武术教育推广要提高对“体教融合”的战略认知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国家提出“体教融合”的重要性。它对学校武术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而且对整个武术的发展和推广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我们之前在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次的体教融合改革中逐步得到解决。对于学校武术的发展来说,我们绝不能“等、靠、要”,一定要去“争、创、行”。就是要争立潮头、争取立项、创新发展、创造转化、身体力行、推进落实。

2.2 明确并制定“武术进校园”的目标和途径

要在国家体教融合的总目标之下,进一步明确武术进学校的战略目标,明确并制定各级学校武术进校园的路径和具体措施,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要想真正做到“武术进校园”并不是只有武术进课堂一个路径,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辟武术进课外、成立武术俱乐部和代表队、成立武术传统特色学校等路径。通过这一系列的路径就可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保持项目选择连续性的“一条龙”定向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学生升学、人才断档等现实问题。

2.3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解决“谁来教”的问题

一直以来武术进学校和学校武术改革经常会提及三个问题:“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经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对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充足的经验。但是关于“谁来教”这个核心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没有“人”,能胜任学校武术教学训练、教育改革的人员缺乏。不论是提高学校武术课堂质量(学)、开展武术业余训练(训)、还是举办青少年武术比赛(赛)等活动,都需要足够多的优秀武术教师和教练,因此,为了达成学校武术改革的预定目标,拥有足够的高水平武术师资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学校武术师资:

第一,提高专业院校学生武术专项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胜任体育教师目标要求。

第二,聘用体育系统武术专业人员参与学校武术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

第三,通过教育部门购买服务,选聘武术协会、优秀武术馆校、武术非遗传承人等参与学校武术的各项活动,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办学、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四,通过设置不同的师资岗位,如教练员系列岗位,聘请退役教练员、运动员等,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与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五,培训在职在岗体育教师,结合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定期利用各种培训方法,提升在职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和专项运动技能。

上述解决办法不仅仅只是解决了武术进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武术馆校缺乏参训学员、优秀拳种缺乏正规传承路径、退役运动员缺乏用武之地、优秀运动队缺乏后备人才选拔等等问题。

2.4 改革竞赛模式,充分发挥武术竞赛的杠杆作用

体育就是要靠比赛来带动学和练,那么只有做到“四化”才能真正发挥出武术竞赛的杠杆作用。

第一,赛事体系化。对于全国性和各省市的青少年跨区域武术比赛,采取“先分后合”的方式逐级分类,分年龄、分学段形成赛事体系。如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锦标赛、武术俱乐部比赛、学校武术联盟比赛等。

第二,赛事地域化。各地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结合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地方特色、武术之乡建设、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武术特色和项目特点,设计并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比赛。如传统特色学校比赛、武术段位通级赛及晋段赛、地方武术优秀传承人比赛等。

第三,赛事多样化。根据学校武术和青少年的特点,从竞赛的形式、竞赛的内容、竞赛的办法三个方面,倡导举办多样化的武术比赛,逐步形成品牌和传统。如武术单项技能比赛(小拳王、踢腿王、摔跤王)、武术全能比赛、武术集体操赛、散打比赛等。

第四、赛事经常化。以竞赛为抓手,推动不同系列、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武术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通过“赛事不断线,促进学和练”,做到校内比赛月月有,校际比赛季季有,跨区域比赛年年有。

同时在整个赛事设计和举办中要做到五个结合,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训与通级晋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评价考试与升学相结合。

(此文根据蔡仲林教授在2020年全国学校武术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体教武术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中华武术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