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妹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慢阻肺患者实施心肺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自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4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肺康复训练,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FLC、FEV1和FEV1/FVC均有所提高,且试验组患者的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CAT分数和SGEQ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心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康复训练;老年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活动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若不及时采取治疗,严重后会引起呼吸困难,对生命造成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具有吸烟史,临床表现为咳痰、呼吸困难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的很多痛苦。本研究选取了140名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对比分析法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40名,140名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经过诊断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140名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名。试验组中男47名,女23名,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2±3.2)岁,病程1-10年,平均(6.1±2.3)年;对照组中男50名,女30名,年龄64-84岁,平均年龄(73±3.1)岁,病程2-9年,平均(8.9±2.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警告患者戒烟,以免受凉。(2)告知患者进行适当训练,并给予相关指导。(3)给予患者吸氧和健康宣教。(4)给予患者雾化氨溴索治疗。(5)给予患者雾化沙丁胺醇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肺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内容: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心肺情况为患者制定训练计划,并提供训练指导和督查。训练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吸氧面罩,并实时检测心电图和血压检测仪。给予患者训练前热身运动指导,并按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检测患者训练过程是否出现胸闷、气短、疲劳等不良情况,若出现及时停止训练。每次训练持续30-60分钟,训练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伸展运动。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8周。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后进行对比观察。
1.3 观察指标
(1)使用Flowscreen Pro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吸气容积(FEV1)和FEV1/ FVC值。(2)记录患者6min步行距离。(3)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分量表(CAT)对患者进行评分,评分共8项,每项5分,共40分。(4)使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X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FLC、FEV1和FEV1/FVC均有所提高,且试验组患者的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對比两组患者的6min时间步行距离、CAT和SGRQ评分,试验组患者的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CAT分数和SGEQ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通常使用M受体抑制剂、β受体激动剂、支气管扩张类药物等,虽然带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依赖性较强,属于治标不治本。有相关报道称专业的心肺康复运动可以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心肺改善情况、6min步行距离、CAT评分和SGRQ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相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说明心肺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辉, 李新, 路秀灵. 探究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0):178-179.
[2]田玉静, 李萍, 黄家容, 张宁, 平芬. 运动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中的应用[J]. 临床荟萃,2021,36(09):8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