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康
摘 要:情景语境(涉及的事件,作诗的时间、地点、场合,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地位、阅历、境况、心态等)、文本语境(意象的选取与表达 诗歌的章法 诗歌的遣词用句 诗歌的艺术手法)、历史文化语境,是古典诗歌的重要语境。本文就语境内容加以阐释并用具体事例进行示范,进而破解古诗阅读“读不懂”的困境。
关键词:语境 古诗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15
当笔者和学生完成古诗专题复习后,发现大部分学生依然读不懂诗。反思上一轮的复习,我把古诗复习的重心放在:“概括并熟记不同类别古诗内容及情感要点;识记鉴赏诗歌的常用术语;规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的思维模式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步骤。”以致课堂上知识输灌得多,解读示范少;练习题量多,思维训练少;套路总结多,思考感悟少;妄图以“共性”代替具体诗歌的“个性”。因此,在新一轮的高三复习中我想通过入“境”的阅读方式来突破这个“困境”。
首先,何为“境”?就是每首诗歌呈现出来的语言环境。它可分为:情景语境,文本语境,历史文化语境。
其次,如何入境悟诗意,我想通过以下几点来谈,并用具体的事例来示范解读。
一、把握诗歌的情景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
在情景语境上大致可以分为“个人语境”和“交際语境”两类。
个人语境类诗歌偏重于借助描摹意象、叙写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志趣、抱负。例如《观刈麦》《望岳》等。阅读此类诗歌应关注抒情主体的身份、阅历、境况;明确诗作所涉及的事件;关注作诗的场合、时间、地点。
交际语境类诗歌除了表达诗人情感志趣外还有明显的交际意图,多是唱和、酬赠诗。阅读此类诗歌,应明确抒情主体与交际对象间的身份、关系,明确双方的阅历、境况、心态等;明确诗作指涉的具体事件,明确诗作关联的时间、地点、场合。
把握情景语境、历史文化语境可以从标题、注释、知人论世三个方面入手。
二、把握诗歌的文本语境
(一)抓意象,所谓“诗言志”,即无论诗人选用怎样的载体,最终都指向诗人自身情感志趣的表达。诗歌的意象包含物象(景、物等意象)、人物形象。
(二)关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1.借助体裁特点读诗
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方面常常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在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常常使用仄声韵。
近体诗:讲究章法起承转合,起:起句或突兀有力,或以舒缓的节奏从容地将读者引入诗境;或点明与诗题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读者提供一些相关线索;或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基调等。承: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既可以对起句、起联起到补充阐发、扩展延伸的作用,还可以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作用”。转: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常见的“转”有景与情的转换,时空的转换,事与理的转换,人与物的转换,虚与实的转换,诗歌境界由窄到宽的转换等。合:所谓“合”就是结尾,收束全文,合句一出,中心明了。可以分为以“理”结,以“情”结,以“景”结。
2.抓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包含:能直接表明情感态度的词;能暗示情感态度、情感脉络的词(常常是虚词);涉及古汉语知识的词。
(三)关注“诗家语”
“诗家语”因其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故而具有含蓄性、跳跃性和凝练性几大特点。它常常是不合理的,但因无理而有情,反显得无理而妙。而理解这种妙处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树立诗歌的“区隔意识”。区分、隔开诗歌中的时间、空间、他者与自我等,理解抒情主体情感的层次性或合理性。
诗歌语言除了不合理之外,常常也是不合法的。“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压缩词语、以词语超常规搭配的方式组句、反常规组合句子”等等,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并加以还原语言的原来面貌,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我们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还原语序”“补充省略”解读诗歌。
(四)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以及结构技巧。
【解读示范】
例1:个人语境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情景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
(1)“野歌”提示事件,即诗人在田野放歌。由此可以提示我们思考诗人因何放歌?“歌”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等。
(2)李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任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2.文本语境
(1)抓意象
物象:(鸦翎羽)箭、(山桑)弓——弓箭普通。意象:春柳(烟濛濛)——生机。形象:仰天射落(动作)——踌躇满志,技艺高超。黑肥麻衣(外貌)——颜色暗沉,衣服不合身且粗糙,可见困窘不得志。冲北风(动作)、带酒(状态)、歌(动作)——逆风而行,放声高歌,可见其豪迈。
(2)判断体裁,借助体裁特点读诗
本诗中间两联没有遵守对仗要求;第五句出现了重字,可以推断本诗为古体诗。根据古体诗的特点,可以比较容易分清本诗的叙事部分和抒情部分。
(3)抓关键词
“又”为暗示情感态度、情感脉络的词,写出了诗人对“寒柳”变成“春柳”的喜悦。
“穷”是古今异义,在古义中解释为“困窘”“处境艰难。”
小结:诗人面对世道的不公,并非一味地悲怨与感愤,抒怀之时既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也展现出了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
例2:交际语境类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情景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
本诗属于寄赠诗。此类诗歌是离别后写给亲友的诗歌,一般是寄托别后对亲友的思念,关切之情,表达对亲友鼓励、劝勉之意等。
2.文本语境
(1)抓意象:惠远 东林 离鸿 病鹤 雨花社 青云
(2)借助诗歌的章法读诗。
起句:首联两句连续问候,询问其生活起居,身体状况,看出诗人对白居易的关心,牵挂;承句:颔联诗人承上句,借景抒情,江州之地有着美丽的庐山风景,当可宽汝谪宦之心;转句:虚实结合,表达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以及对好友的理解;结句:尾联“合”,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志即规劝友人不要沉溺于佛法,不改青云之志。
(3)关注“诗家语”,通过“区隔意识”“还原语序”解读诗歌。
颈联包含时空的区隔,现实与想象;自我与他者区隔,我与白居易。而颔联应该是“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
(4)借助诗人的“炼字”读出诗歌情感的丰富、婉致、流转。
“平安否?”三个字写出诗人急于想知道好友近况的迫切心情;“曾闻、见说”为“听闻”之意,极言江州景物之美,望友人可借机游览,来宽慰友人贬谪的苦闷;“鹤”象征着圣洁、清雅,指代友人;“莫谩”表否定,诗人以容置疑的口吻劝谏友人不改青云之志。
本诗既通过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切、劝勉,又通过用“惠远”“东林”两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新高考试题体现了非常明显的“随文设点”的出题倾向,更加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备考期间绝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一些答题的套路,而是應该从诗歌文本出发,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如何读懂诗歌上。
参考文献:
[1] 王兆平、胥照方《江苏省高考文言文命题格局及应对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2期。
[2] 王艳玲《〈南涧文集〉校注》,广西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