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三课”初探和实施

2021-01-06 04:13王燕琼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艾青读诗整本书

王燕琼

摘 要: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教学已经是每个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怎样形成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需要每个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笔者在特级教师的启发下,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引导课 推进课 提升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14

隨着这几年语文中考中名著阅读题目的增加,一线教师逐渐意识到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但受限于现实教学条件,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仍面临很大问题。

一、困难和契机

事实证明:没有系统的阅读教学和指导,仅靠学生自行阅读书籍,无法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又非常紧迫,如何切实开展名著的阅读教学和指导一直是个难题。2020年笔者在《语文教学通讯》中看到南京的王跃平教师提出了名著阅读一书三课的教学模式,“课前引导课”“读中推进课”和“课后提升课”。这个模式让人过目难忘,似乎让我们找到了解决整本书阅读难题的“套路”。一线教师最需要的就是能切实操作的教学方法。两个学期实践下来,我慢慢摸索到名著阅读教学的一点“门道”。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九上必读书目《艾青诗选》过程中开展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节阅读课的情况。

二、读前引导课

因为初三同学对艾青和现代诗都了解甚少,所以在阅读《艾青诗选》的课前引导课上重点要围绕“诗人艾青”和“怎样读诗”展开,笔者准备了三个环节。事先布置每个学习小组里的同学提前搜集名家对艾青和他诗歌的“名家推荐评赏”,以及准备制作编写“艾青小传”“艾青年表”。

第一个环节:每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诗人艾青介绍”。在介绍中同学们了解到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重要人物。他的诗代表了一个时代,他是一位推动一代诗风,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交流了诗人的生平简历和时间年表后,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最伟大的歌手”,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被错划成“右派”后,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在他身上,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和诗歌创作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他一生创作了那么多的诗歌,他的诗歌又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民族和土地的忧患紧紧相连。

第二个环节,整理总结了“如何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在活动探究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套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如:“一读诗人、二读诗歌背景、三读诗歌内容、四读诗中意象、五读诗人情感”的五读法。又如:“看诗歌表现形式,品味诗歌语言特点,体会诗歌理性哲理”的三看法。

第三个环节,开始布置阅读任务:半个月完成阅读《艾青诗选》中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两个年代的诗歌,每人完成一篇介绍一首“艾青诗歌”的书面汇报。然后小组商量为期十天的具体阅读时间,大家各自挑选精读诗歌。

此次课前引导课的目的就是了解诗人,了解“如何读现代诗歌”的方法,布置阅读任务。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课中推进课

课中推进课同样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语文活动名称是“我来讲诗”和“我来读诗”。教师带头讲诗读诗一首,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从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诗歌情感和诗歌特色来讲这首诗歌,并且朗读这首诗歌。然后每组派选一个同学上台分享,大家分享了诗歌《窗》《透明的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煤的对话》《黎明》《复活的土地》《手推车》《北方》《乞丐》《向太阳》,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阅读和准备,或先讲诗再读诗,或先读诗再讲诗,大多学生从第一节课总结的读诗方法入手,针对自己选择的诗歌的特点进行讲解,课堂气氛非常好。每一位同学完成之后,教师会进行点评,指出朗读和分享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二个环节,教师继续深入点评。分享了名家叶橹老师的两篇比较赏析“深沉而执着的爱——《北方》和《我爱这土地》比较赏析”,“纵的历史思考,横的现实诘责--《手推车》和《乞丐》比较赏析”。

第三个环节:继续布置下阶段阅读内容,在后半部诗集中主要内容为50年代和70年代的诗歌,每个同学要从下面三个专题中选取一个完成:专题一,探讨诗歌的意象。选择最有感触的一两个意象,仔细品味,体会它们蕴含的感情,领会其中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专题二,分析比较两首诗歌,可以模仿叶橹教师的赏析文章。专题三,模仿艾青的诗歌,自己创作一首。

课中推进课以分享和点评交流为主,语文活动主要是“读诗”和“讲诗”。朗读点评主要从之前欣赏诗歌课中的“重音、停连、节奏、语速和感情”等入手,“讲诗”点评主要从条理,深度,特色等角度展开。推进课的目的就是带领学生深入阅读。

四、课后提升课

课后提升课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继续安排“我来讲诗”“我来读诗”和“我来写诗”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交流了《礁石》《启明星》《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内容。结束后,分别评选出在“我来讲诗”“我来读诗”环节中表现精彩的同学,做成视频分享在家长群和校园网上。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就能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或“语言”其中的一点对诗歌进行赏析,在赏析欣赏的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当场背诵诗歌,还模仿《我爱这土地》《礁石》《启明星》等创作了自己的模仿诗。

第二个环节:教师总结赏读现代诗的一般方法和艾青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来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画面;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发现比喻义和象征义,体会诗人的情感;鉴赏艺术,分析手法,体会特色。在学生找到的艾青诗歌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艾青在三四十年代的诗歌中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等,到了七十年代,诗歌变得整齐,具有语言简练凝重的特点。

课后提升课的目的是对前面的阅读和活动进行一个总结,在总结中让学生对诗人艾青,对艾青的诗歌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

五、反思体会

一书三课首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名著阅读量。教师必须自己深入阅读,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阅读者,思考感受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教师指导帮助的地方。然后教师可以据此找准教学指导的“着力点”,充分结合九年级第一个“探究活动”单元,从“如何赏析阅读现代诗歌”入手,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并进行实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三节课的支撑,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一边是阅读现代诗的方法指导和推介,一边是通过“我來讲诗”“我来读诗”“我来写诗”的活动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和深入。利用引导课布置好阅读和学习任务,推进课介绍阅读方法并继续推进阅读,提升课在最后进行展示和活动总结,完成本次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要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促发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以“学习成果”,“学习评价”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成果”。三课后都有完整的评价或展示作为整本书阅读后的“成果”。利用每一次课的评价和“成果”来推进后一节阅读课的深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己修改评价等。利用网络,家长平台来展示学生的朗读或文章,激发学生更好地阅读。

总之,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过程中需要构建宏观阅读策略,把握阅读方向,从高阶认知的角度设计驱动性问题,组织严谨的阅读过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做好完整的评价,以更好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

参考文献:

[1] 王跃平《一书三课: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建构》,《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8期。

[2] 郑明利《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育引导实践策略》,《学周刊》2021年第30期。

[3] 张长娟、刘凤《整本书阅读目标导向下的学习单设计策略》,《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26期。

[4] 王晶《用“非正文”阅读打开整本书阅读的大门——〈苏东坡传〉读前引导》,《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34期。

[5] 薛淑梅《中学语文课,试试这样上——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推进课的教学探索》,《内蒙古教育》2016年第22期。

[6] 劳清霞《关于初中语文课后阅读的有效性的策略简析》,《课外语文》2021年第18期。

[7] 王琦《中学段语文课后习题有效交流的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教育界》2020年第50期。

猜你喜欢
艾青读诗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艾青《我爱这土地》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艾青来了
读诗的窗口
无题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