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形质具,病由是生”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

2021-01-06 15:18侯睿娟张桢崔昊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5期
关键词:邪气医治正气

侯睿娟,张桢,崔昊震

(延边大学医学院中医学系,吉林 延吉 133002)

0 引言

“气形质”一词首见于《乾凿度》,即“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此文从天地宇宙的宏观角度出发,解析和论证天人相应关系及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阐释了气为人之根本的思想,说明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气机紊乱。本文将通过“气形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疾病的演变规律,进而探讨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

1 从气形质的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

1.1 气形质的概述

“气形质具,病由是生”是指疾病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其本质与气的运行紊乱有关。古往今来各代医家对气的描述繁杂多样,概括起来可将气解释为机体内活力旺盛且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气机升降出入,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一个新的有形之体应运而生,由此可从“气”过渡到“形”。“形,象也。”《内经》将“形”描述为自然界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体,例如人的形体,包括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及精血津液等。“形”由“气”衍生而来,在“气”的影响下,“形”在不断地聚集和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质”;“质”是具有特定形态的物体,可衍生为世间万物。

由上可知气、形、质之间是有一定的层次划分,而气是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极精微物质。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并通过升降出入等方式衍化成“形”;“形”在“气”的推动、催化作用下聚集融合成为“质”;“质”带有自身固有的特色和形状,也就代表了由“形”进一步衍化成为世间包罗万象的万千事物。此外,当由气到质的演化过程逐步完成和具备了一定条件时,一个完整的有形有神的个体便开始了它的生命历程,而疾病的萌芽也应运而生。

1.2 气与疾病的联系

气作为一切物质的本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动力和物质基础。气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素问·宝命全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内脏腑功能协调统一,依赖于体内五脏之气的正常运行,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疾病的发生是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邪气是外在的致病因素,对机体具有感染侵袭、损伤形质、障碍机能等各种致病作用;正气是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精微物质,与现代医学中的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免疫等概念相对应。任何一种邪气作用于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病邪,维护机体健康。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不足,卫气虚弱,不能固表,导致腠理疏松,容易被外邪所侵袭;正气充沛,则能够抵御邪气侵袭,或及时清除病邪,保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从而不发病。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气的生成及运行失常密切有关,即“百病生于气也”。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治疗咳嗽便遵循“治咳先治痰,治痰先治气”的原则,常用枳壳、陈皮等理气药,利气以消痰,即所谓“气顺则痰消”[1]。清代医家王清任注重补气以行血,所创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的补阳还五汤,方中便重用黄芪剂量,大补元气以增破瘀行血之功。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补益正气、调畅气机以及扶正祛邪之法在中医诊疗中意味深长。

2 治未病以调气为要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世界医学预防和养生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诸多不明原因的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系统等临床疑难杂症,究其本源在于气机失调,故治病当以调气为要,治未病亦是如此。《内经》云“夫百病生于气”,即疾病的产生始于气。从“气形质具,而病由是生”的观点出发,在治未病时从疾病本源的“气”入手,调畅气机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2.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际增强机体自身正气,抵御外邪避免邪气侵袭。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防御系统是由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共同组成,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正气的强弱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增强体内正气就是未病先防的关键环节。如肿瘤的发生是正邪二气交争的结果,在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状态下,可发生肿瘤。《医宗必读》云:“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由于脏腑气机功能的紊乱,形成了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即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在肿瘤发生之前注重补养正气以防邪气,以求降低肿瘤的发生率[2]。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即是培补正气,防止邪气侵袭的重要手段。若人能养慎,则邪风无以中经络、脏腑,正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新冠肺炎是当下全球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疫情数据结果显示,老人与小孩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感新冠肺炎。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显示,13项方案均采用“补正气”原则以求提高免疫力,从而发挥预防新冠肺炎的疗效。其中,方剂以补肺益气、实卫固表的玉屏风散运用最多;中药以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的黄芪运用最多,以达到补益正气,提高免疫力的目的[3]。

2.2 既病防变

中医历来强调正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致病因素与机体正气相争是邪正消长动态变化的过程,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所以,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如新冠肺炎的发生是由于疫毒闭肺,肺气失宣,病久耗伤正气,致正气亡脱,出现重症。对于肺失宣肃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调补肺气,特别是在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时,应加用西洋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提高免疫力,既体现“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可有较好疗效;且对于降低重症病例病死率也有积极的意义[4]。因此,疾病发生后,医生应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及早补虚祛邪、调畅气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发生传变。

3 上医治病,以德为先

《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所谓上工治国,救国之存亡;中工治人,挽之性命生死;下工愈疾,为身体康泰,其治虽异,其理趋同。故此,若为“上工”,就要求医者不仅有高超医技,更要具备高尚之医德品性。《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要平等对待,不可根据患者的一些外在因素而改变治病救人的初衷,看到病人的痛苦与烦恼,需感同身受,尽最大能力帮助病人改善治疗病情。中医始终注重培养医者的“医者仁心”,从神农“尝百草、制九针”、医圣张仲景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及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历经数千年的“言传身教”化为一种不断传承的精神财富,成为了中医永固发展的基石与动力[5]。

4 小结

“气形质俱,病由是生”是从疾病的本源出发,将天、地、人三才融为一体,深刻阐述了疾病由产生到发展的演化过程,并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指导人们注重养生保健。同时也衬托出“若为上工,医者仁心”的高尚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和高尚医德操守的高度凝练和深切表达。

猜你喜欢
邪气医治正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正气方天祥
中医治未病结合康复护理对脂肪肝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类医治
幸福来自感动
神奇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