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对肝郁型糜烂性胃炎中医用药规律的分析

2021-05-13 04:48彭卓嵛宋雄岑人慈黄梦玲李桂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5期
关键词:胃脘白芍肝郁

彭卓嵛,宋雄,岑人慈,黄梦玲,李桂贤*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0 引言

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多发病,又称为痘疹状胃炎或疣状胃炎,临床症见为饭后泛酸、饱胀、嗳气、消化不良及无规律性腹痛等[1]。根据内镜下表现可分为平坦糜烂性胃炎和隆起糜烂性胃炎两种,又分为3个等级,I级:单发,II级:多发局部≤5,III级:多发广泛≥6[2]。有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等多种证型,临床治疗多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健脾理气为主。为研究中医临床用药治疗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用药配伍规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关键词=糜烂性胃炎OR关键词=胃脘痛肝气犯胃证OR关键词=胃痞肝气犯胃证OR关键词=中医OR关键词=中药AND年份:2009-2019”检索方式收集于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分别发表于中国知网和发表于维普网关于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的有关文献,共收集47首方剂,涉及111种中药。

图2 冰状图

1.2 方法

1.2.1 将所收集的47首方剂,111 种中药按用药名称、方剂编号输入 excel 制成数据库。

1.2.2 挑选使用频次大于10的24味中药作为高频中药,使用IBM SPSS14.1导入数据库,使用Apriori算法绘制网状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状图

1.2.3 挑选使用频次大于10的24味中药作为高频中药,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导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作聚类分析描绘树状图,探讨本病用药规律。挖掘核心药物、关联性强的固定药对,分析探讨核心药物间的的配伍规律和治疗方法。

根据聚类分析所得冰状图,如图2所示。

根据聚类分析所得树状图,如图3所示。

表1 频次不小于 10 的 24 种用药使用频率统计

2 结果

2.1 频次不小于 10 的 24 种用药使用频率统计,如表4 所示。

2.2 药物的分类归纳参照《中药学》[3],将上述的 24 种高频中药分类。理气药 5 种:陈皮、枳壳、香附、木香、川楝子。补虚药 5 种: 甘草、当归、党参、白术、白芍。清热药 3 种:黄连、黄芩、蒲公英。活血化瘀药 2 种: 川芎、延胡索。止血药 2 种:田七、白芨。化痰止咳平喘药 2 种:半夏、瓦楞子。解表药 1 种:柴胡。利水渗湿药 1 种:茯苓。温里药 1 种:吴茱萸。收涩药 1 种:海螵蛸。化湿药种:砂仁。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临床治疗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的基本诊疗思路为: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健脾理气、清肝胃郁热。故其用药规律是以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

图3 树状图

2.3 通过数据的关联规则,可得出中医治疗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用药的药物关联规则二阶关联规则分析表和三阶关联规则分析表,从中可知常用组合有柴胡、甘草,甘草、白芍, 甘草、白术,白术、陈皮,柴胡、陈皮,柴胡、白芍、甘草,甘草、白术、白芍等。

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用药的药物关联规则二阶关联规则分析表,如表2。

表2 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用药的药物关联规则二阶关联规则分析表

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用药的药物关联规则三阶关联规则分析表,如表3。

表3 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用药的药物关联规则三阶关联规则分析表

3 讨论

3.1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研究用药规律的优势

从古至今,关于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和规律,多数医者均以口述或摘抄经方的方式传承,根据当时的药物分类方法如:功效、药性或者辨证等为依据进行归纳分类。这种粗略并夹杂着一定人为主观因素的归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会使用药规律及医家经验的研究结果产生偏倚,缺乏充分的客观证据,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今处于大数据时代,中医药的研究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剖析内在规律,排除偏倚。通过分析数据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客观而充分的证据,从而为中药方剂配伍及用药经验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4]。

3.2 慢性糜烂性胃炎当属中医学“胃痛”、“胃痞”范畴

《内经》最早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相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又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景岳全书·痞满》中有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故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或忧思伤脾,脾虚运化不力,胃腑失和,均是肝郁型糜烂性胃炎之病因病机。研究表明,在24-65岁胃脘痛患者中,以情志致病的肝气犯胃型和肝胃郁热型为主的占本年龄组总数的57%,在成年人中占主要比例[5]。针对肝郁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多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健脾理气为主。

3.3 上述24种高频中药分析

(1)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可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导致的胃脘痛、胃痞。现代研究其成分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等作用。(2)甘草: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常与白芍相配用于肝郁脾虚之胃脘痛,其药理作用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和镇痛。(3)白芍:酸敛肝阴,可养血柔肝达到止痛的效果,多用于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的主药,常与柴胡、当归、白术、防风、陈皮、木香、黄连等同用,其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4)白芨:味涩质粘,入胃经,能收敛止血,去腐生新,现代研究表明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所含胶质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使溃疡抑制率达94.8%,故用于糜烂性胃炎可促进创面愈合。(5)黄连:可用于肝火犯胃所致胃脘痛,可配吴茱萸治疗呕吐吞酸;黄连及其提取成分有抗溃疡、抗炎、抑制胃炎分泌、抗腹泻等作用,对常见消化道症状有明确疗效。(6)白术:归脾胃经,为补气健脾良药,多用于脾虚肝郁证,土旺则能健运,木旺则可防木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能防治胃溃疡的作用,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有抗菌作用。(7)陈皮:能理气健脾,行气止痛,调畅中焦,使气机升降有序,气行则痛胀自消。(8)茯苓:性平,既能祛邪,又可扶正,常与白术、山药、薏苡仁、甘草相配健脾补中,扶土以抗木乘。现代药理研究茯苓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9)延胡索:善于行气止痛,临床多配伍柴胡、郁金、木香等药治疗肝郁气滞之胃脘痛、胃痞。研究表明其所含甲素、乙素、丑素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所含全碱成分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作用。(10)枳壳:归脾胃经,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用于治疗气滞所致胀满、疼痛,可单用,也常配伍川芎、厚朴等加强行气止痛之效。药理研究枳壳有改善胃肠痉挛和抗溃疡的作用,也可用于改善胃扩张、胃下垂。(11)香附:入肝脾经,性辛而善解肝气郁结,味苦可平横逆之肝气。《本草求真》中有述“香附,专属开郁散气”。香附水煎剂可增加胆汁流量,对肝细胞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2)吴茱萸:性辛热,可入肝脾胃经,对肝气郁滞兼寒之痛证常用之。与生姜、半夏同用能改善寒邪内侵导致胃失和降的呕吐。《本草纲目》有言其能“开郁化滞,治吞酸”,故临床上吴茱萸常与黄连同用治疗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导致的呕吐吞酸。动物实验中,吴茱萸提取物或者水煎剂能改善胃溃疡、胃肠痉挛病症,镇痛效果明显。(13)田七:入肝经血分,可化瘀生新定痛,《本草纲目》言其研末,米醋调涂以治无名痈肿,疼痛不已之症。动物实验中治疗大鼠胃黏膜萎缩性病变,且能逆转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对预防肿瘤有一定的作用。(14)木香:下气宽中,醒脾开胃,疏肝利胆。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木香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双向调控作用,能促进消化液、胆汁分泌,促进胃排空。动物实验中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明显拮抗作用,溃疡抑制率可达100%。(15)党参:善补脾肺之气,常与白术、茯苓同用于因中气不足导致的食少便溏。党参含有生物碱、无机元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能增强免疫功能,对胃肠运动具有调节和抗溃疡作用。(16)川楝子:苦寒,入肝胃经,可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常与延胡索同用治疗肝郁气滞、肝郁化火之脘腹痛证。川楝子可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增加肠道张力和收缩力,且其所含川楝素成分有驱虫作用。(17)川芎:善开中焦郁结,为血中气药,入肝经治肝郁气滞之脘胁胀痛,多于柴胡、白芍、香附同用,如柴胡疏肝散。川芎有利胆作用,其所含生物碱,如川芎嗪成分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18)蒲公英:苦寒,入肝胃二经而善清肝胃之热火。体外实验提示其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胆保肝作用。(19)当归:入肝脾经,入血分而补血活血,尚能调经止痛,临床常与香附、延胡索同用治疗肝郁气滞而兼有血瘀之脘胁疼痛。(20)黄芩:为苦寒之品,善于清上中二焦郁热,对于肝气犯胃,郁久化热化火多用之。药理研究其有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镇静等作用。(21)海螵蛸:味咸涩,能制酸止痛,入肝经,对肝胃不和之胃脘痛胃酸过多有明显作用。研究发现海螵蛸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高达87.3~91.75%,碳酸钙能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愈合。海螵蛸所含壳胶质成分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22)瓦楞子:入肝胃经,煅用可制酸止痛,多用于胃脘痛属肝胃不和证之吐酸者。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胃痛。(23)砂仁:入脾胃经,古人言其能醒脾调胃,对肝胃不和之脘腹胀痛常用之。现代药理研究其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功能和肠道运动,对伴有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等消化道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24)半夏:善于开痞散结,降逆止呕。半夏对胃液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于胃溃疡的防治,能通过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

3.4 常用高频药对分析

(1)柴胡配甘草:疏肝解郁,健脾补虚,常用于脾虚失于运化,肝旺而相乘于脾。(2)甘草配白芍:柔肝缓解止痛,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多用于肝脾不和,血虚肝郁之证。(3)柴胡配陈皮:疏肝健脾,理气止痛,消食和胃。(4)柴胡配香附:散肝气之郁结,平肝气之横逆,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多用于肝郁气滞之胃脘部胀痛不舒。(5)黄连配吴茱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为左金丸成分,多用于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证伴有吐酸、呕吐、口苦等。(6)柴胡配枳壳:疏肝理气止痛。(7)延胡索配川楝子:清肝胃郁热,理气止痛,如金铃子撒(《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多用于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之胃痛。(8)柴胡配甘草、白芍:为柴胡疏肝散主要组成,疏肝行气,柔肝止痛。(9)柴胡配白术、甘草:补虚健脾,疏肝理气。等等。

3.5 24种高频中药中,根据药物功效分类及占比分别为:理气药5/24、补虚药5/24、清热药3/24、活血化瘀药2/24、止血药2/24、化痰止咳平喘药2/24、解表药1/24、利水渗湿药1/24、温里药1/24、收涩药1/24、化湿药1/24。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肝郁型糜烂性胃炎主要是以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这与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健脾理气、清肝胃郁热为主要临床治则相符,故得出治疗肝郁型糜烂性胃炎的中医用药思路和药物配伍规律。

4 结论

4.1 肝郁型之糜烂性胃炎常以肝气犯胃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胃郁热证等证型为主,肝郁气滞是其核心病机因素,气血郁滞不畅,郁久化热化瘀,致使胃粘膜糜烂是本病的病机。

4.2 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客观分析了临床治疗肝郁型糜烂性胃炎中医用药配伍规律,排除主观因素对用药分类的偏倚,为中医用药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胃脘白芍肝郁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