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梅,徐厚平,许志刚,沈永乐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有1.76亿,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版)》中的方案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继而进入深度老龄化队伍[1]。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上涨,疾病负担逐年增加的趋势[2],要实现“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目标,老年病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老年病防治将是健康行动的重点和难点。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丰富,现代中医“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治在发病之前;欲病早治,治在疾病早期;既病防变,阻止疾病进展;瘥后防复,防止疾病复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在我国凡是年满60周岁的公民都属于老年人。老年人的常患易患病称为老年病,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疾病。人到老年,阴阳失衡、脏腑衰退、气血亏虚,易于发病。老年病的特点可归纳为:多病共存,病因复杂;长期累积,起病隐潜;脏腑衰退,发病方式独特;病情多变,表现不典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并发症多,预后较差;药物不良反应多;存在人群、地域、性别等差异[3]。
将体质辨识应用于老年病防治中,“因人制宜”,开展老年人体质辨识,有利于制定个性化老年病防治方案。体质辨识被称为治未病的抓手[4],中医体质辨识作为基层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与途径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5],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增加体质辨识,对不同体质的人进行相应健康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调理,一段时间后,偏颇体质人群减少,平和质人群明显增加。“体病相关、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和中医调理方案,可筛查和发现疾病临界状态,针对体质和疾病建立防治方案,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目标[6]。老年病多病共存、起病缓慢,中医体质辨识能提示亚健康状态,增加潜在健康风险检出率,可以弥补常规体检的不足,有利于筛查和发现疾病临界状态,降低病发率,节约医疗资源。
我国老年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和带病生存状态,对老年人常见病进行健康管理,“因病制宜”,实施有效的“治未病”干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慢性病自我管理方式,可发挥中医身心结合“治本”的优势。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排名中,前四位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4%[7,8],有研究发现,健康管理方案可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9],个体化健康管理及随访可有效提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健康行为[10]。相关研究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病人进行健康管理,让病人主动参与疾病管理过程,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减轻疾病症状,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1]。老年患者重复住院率高,且医疗费用昂贵,我们需要提高对老年患者重视度,为其实施合理、科学的健康管理模式,提高老年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2]。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推动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建立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老年人体质,预防老年慢性疾病,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13]。
“冬病夏治”为治未病“因时制宜”的杰出代表。有研究指出,冬病夏治综合疗法可能是一种改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方法[14],冬病夏治法可有效改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减少哮踹发作次数[15]。研究者随机将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组,1年后,发现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冬病夏治”方法操作方便,且疗效肯定,易于被老年人接受。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16]强调“治未病”的重点在于“三级预防”,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体质三级预防”理论。老年病易于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复杂,可通过辨体、辨病、辨证,针对疾病不同时期,进行“三级预防”[17]。将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理论与“治未病”思想相结合,在老年疾病发生的前、中、后期,根据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健康管理、生活方式转变、康复指导等方法,调整偏颇状态,以实现老年病的“因时制宜”。
地理环境与人体发病具有相关性。因此,防治疾病时需要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适宜当地特殊环境的、具有针对性的独特防病治病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治宜温针;中央者,其治宜按跷”。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气候、饮食等有所差异,使得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疗法则、处方用药、康复预防等也要随之而变。
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模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医疗条件、人口结构等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近年来,部分地区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对养老方式做了积极探索,青岛等地有医院开设了长期接受患病老年人住院的病区[18]。研究发现,医养结合护理模式能够降低住院治疗期间安全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19]。将治未病思想与医养结合模式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主防病意识,减少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节约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20]。
目前,我国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老年慢性病具有多病共存、反复发病、病情复杂、预后欠佳等特点,造成了老年人心理、生理、经济上的严重负担。老年病的防治包括老年人的自我管理和外部的干预及治疗,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其核心在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及变化,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老年病防治中,推行老年病的“四因制宜”,以期降低老年病发病率,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和促进健康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