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红
(铁道警察学院 公安管理学系,河南 郑州450053)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铁路公安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铁路公安文化应势而动、积极作为,为铁路公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厘清铁路公安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提升铁路公安文化的重要意义,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全面推进铁路公安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铁路公安文化是铁路公安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文明成果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凝结了铁路公安的思想意识、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浓缩着铁路公安机关与时俱进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是铁路公安形象的具体化,也是铁路公安工作迈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铁路公安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
1.忠诚品质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是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的旗帜。铁路公安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公安工作总体部署,充分结合铁路公安实际,以“抓铁务求有痕,掷地必闻有声”的踏实进取,深入进行内容的挖掘和手段方法的创新,着力向文化要素质、向文化要战斗力,有力助推铁路公安队伍素质和战斗力水平提升。
2.历史传承
铁路公安文化承接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历史,涵养公安文化的自信,继承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文化基础扎实、深厚。铁路公安文化在时代发展变迁中赢得机遇,与铁路事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通过不断丰富内容、拓展阵地、强化传播、充实内涵、开阔视野,彰显铁路公安的时代风范。
3.移植互鉴
铁路公安文化既有面向铁路的定力,更有走出铁路的胸怀;既有大格局,注重从大处着眼,善于学习当下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又有细打算,注重从小处入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加以移植。在交流互鉴过程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4.系统作为
铁路公安文化不仅物化于每一名铁路公安民警的工作之中,成为内化于心的、无形的行动自觉,也已经成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资源和队伍建设的有形抓手。铁路公安文化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行统筹,与创新发展理念、理顺管理体制、理顺发展机制等改革要素紧密对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运行模式,构成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融合性
铁路公安文化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与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交汇,聚力成体,融会贯通。
(1)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国古代就有对“路”的尊崇。“路”意味着远方和希望,在中华民族漫漫求索的路上,孕化形成了以道路为标志和连接纽带的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东北地区文化、内蒙古地区文化、新疆地区文化、藏区文化、珠江流域文化、闽江流域文化等重要的文化区域。这些镌刻着文化印记的道路,承载着中国人民永不妥协、和谐共进的精神追求。铁路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袤的地域、铁路线的绵延拓展,为文化的交流、杂糅和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铁路公安也因此在不断发展中吸附、贮存了沿线众多文化要素的精华,产生了“万里集成”的文化格局和多元融合的鲜明特色。所以,铁路公安文化不是单一的铁路文化和“就铁路公安说铁路公安”的狭窄文化,它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军队文化的接续。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保卫工作最先是由军队承担的。铁路公安文化从起步阶段开始,就传承和接续了中国军队文化“忠诚”“担当”“奉献”“服从”等特质。随着铁路公安队伍日益壮大,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军人转业安置到铁路公安机关从警,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融入铁路公安队伍,赋予铁路公安文化特有的风采。
(3)企业文化的熏陶。铁路运营建设等企业承担铁路建设和运维的重要任务,在长期艰苦工作环境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工作理念,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互助友爱、和谐共进的协作精神,对铁路公安文化有着深刻影响。
2.政治性
铁路公安机关是国家派驻铁路的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铁路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粉碎敌对分子破坏铁路设施的阴谋活动,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净化站车治安环境,再到今天以智慧铁路警务建设为抓手,提升保卫高铁运营能力,强化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服务维稳大局的一系列综合改革,从不懈怠。在风险与挑战面前,铁路公安队伍始终保持着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法律纪律面前不打折的规矩状态,始终保持着把百姓安危冷暖装在心里的大爱情怀。铁路公安文化与人民警察忠诚履职的实践创造并行共进,在激发民警尤其是基层一线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守正创新,探索形成了铁路公安以“铁魂”“铁律”“铁军”为文化标志的“铁”文化风格,展现了铁路公安战线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公安文化大家庭里独树一帜。
3.人民性
人民警察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铭刻于心、外化于行,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将为人民服务变为行动自觉。
(1)自身作为。近年来,随着铁路治安环境好转,铁路公安的工作重心向“方便旅客,保障旅客安全出行”转移,服务职能得到强化。铁路公安文化建设必须顺应这一变化,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文化设计、文化创作、文化表达、文化传播,都要充分体现深厚的爱民情怀,真正把文化建设与铁路公安对人民细腻的体贴和无私的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文化形式,用带露珠、沾泥土、带暖意的铁路公安文化,接地气、蓄底气、聚人气、提士气,形成强大气场。
(2)警民互动。依靠群众,广泛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自身文化建设,使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出行需要的过程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铁路公安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时代亮点。比如:面对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积极打造警民共同体,探索建立“路地”联动工作模式。一方面,着力夯实“地上”的群众工作基础。通过与属地高校、律师团体、政法系统、铁路站段等单位互联共建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数据库;通过荣誉激励和奖金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列车治安治理。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线上”的群众工作能力。把预警触角延伸到每节车厢,在列车上建党组织、发展治安志愿者和内部治安积极分子、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矛盾不升级、问题不下车、影响不出路、平安不出事”[1]。铁路公安机关构建警民共同体的现实探索,从本质上是融法治、德治、自治文化于一体的警民文化共同体建设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4.法治性
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铁路的治安稳定离不开法治。铁路公安文化建设,必须注重维护“法”的严肃性。
(1)遵从法治。铁路公安机关要注重培育每一名民警对法的信仰和对法规法纪的敬畏,通过严格教育、严格规范,把自觉守法、规范执法物化于民警的执法过程,使民警切实做到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在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中经受考验、保持定力,展示警察的良好形象。这种从自律到他律的改变过程,本身就是法治文化的铁路公安再现。
(2)弘扬法治。铁路公安文化必须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维护法治权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彰显铁路公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担当,展示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正义之师的良好形象。把相对生硬、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是铁路公安文化建设在摸索中形成的常规做法。在铁路站点和沿线,报警电话随处可见,每个进站口设有报警点,以深蓝色为主要基调的警察标志十分醒目,报警点分布合理,每个报警点至少保证一名民警。车站内民警全副武装,佩戴红色臂章,车巡和步巡结合,巡逻频次高,见警率高,既能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又能随时接受旅客的问询和求助,让旅客即时获得安全感。渗透于工作细节当中的法治文化传播,为铁路公安机关营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5.创新性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注重铁路公安文化的创新,使得铁路公安文化在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1)手段创新。新媒体的发展激活了铁路公安文化建设。在充分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阵地的同时,铁路公安机关积极面向新媒体,拓展建立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不断丰富微视频、微电影、网络直播等新兴宣传形式,探索先进典型报告会、学习表彰会等的网络化运作。在整合线上线下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铁路公安文化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技术注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铁路公安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举措不断出现:临时制证窗口设在售票口处,方便易找,随到随制;大数据后台研判,排查违法犯罪嫌疑人,方便快捷;安检门扫描的安检方式,既保护了旅客隐私,又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危险排查“零失误”;综合指挥平台的建立和运转,使得预警能力大大提升,第一时间发现站内混乱拥挤和安全隐患部位,及时精准调派警力处置。多项科技成果的应用,提升了铁路公安科技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铁路公安文化的内容。跟进这个过程,向大数据学习、向网络要能力,谋求新的突破,是铁路公安文化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6.开放性
铁路互联互通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开放性。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际警界交流与合作逐步拓展,中国警察与其他国家的警察交流互鉴逐步深入。中国铁路公安由此获得了更多向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学习的宝贵机会,在交流、学习和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兼容并蓄和经验的分享互补。
1.导向作用
铁路公安文化是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社会需求、面向职能特点而生成的文化,体现着公安文化的先进性,更融合了铁路公安忠诚、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追求与睿智、坚毅、勇敢的职业操守,蕴含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活力的内在力量,感召着每一位民警,形成比、学、赶、超之势,以“一马当先”促“万马奔腾”,形成积极的正能量导向。
铁路公安文化立足铁路公安,围绕“团结和谐,努力进取,勇于担当”做文章,强调以人为本,关照和尊重民警的感情和内心需求,是集聚积极向上文化要素的先进文化。它所营造的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从根本上奠定了铁路公安队伍患难与共、风险共担的内在和谐基础,从而营造出既尊警、爱警,又育警、律警、励警、惠警的人文环境,凝铁警之心,聚铁警之力。
2.约束作用
铁路公安机关在长期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与铁路公安队伍规范化建设相匹配的共同认知,已经转化成了一种行为自觉。在设置具体工作目标、明确民警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纪律遵循,倡导鲜明的价值观和强化规范执法行为等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文化意义上的队伍约束力,能够对民警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强大心理共鸣、行为趋同和内在教化,能够直抵人心,形成惯性,实现自我控制和队伍管理的良性循环。
3.服务作用
走进铁路公安警营,映入眼帘的公安展馆、荣誉室、文化长廊,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咖啡厅于一体的文化沙龙,警营文化墙、警体技能训练场、心理放松室等,配合播放自创的警营歌曲、警察形象宣传片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工作、生活在这里的警察不但能够获得身心愉悦,而且能够得到滋养身心的文化陶冶和精神慰藉。这些文化服务功能的开发,能够产生双向促进作用:一是让民警把从文化中获得的能量补给反射到工作中,促进工作;二是以文化交流促进团队交流。诸多文化形式、各种文化亮点在交流中彼此碰撞,可比较、有竞争,形成一种“争先”的内驱力,盘活整个铁路公安文化生态资源。文化建设一经发力,必然产生对文化素材的需求,促进各项业务工作在创新中出思路、出举措、出亮点、出素材,实现铁路文化建设与业务工作“双促双赢”。
一个警种、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有正气才会有状态,有状态才会有口碑、有影响。铁路公安文化匡扶正气,内聚警心、外树形象。具体来讲,有以下外化作用:
1.树立形象,感召群众
以文化为切入点,打通警民关系的沟通路径和情感通道,通过文化加工,对公安先进典型、突出事迹、工作成效进行形象、风格的定位和典型强化等方面的立体设计,构建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框架,形成良好传播态势,能够树立起有血有肉、事迹鲜活的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铁路公安民警形象,提升警察形象传播质量,塑造铁路公安和铁路公安民警形象,让群众在真切的文化体验中更加具体、更加充分地理解公安队伍、理解民警,不断扩大公安机关的社会影响。
2.张扬正义,震慑犯罪
铁路公安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社会传播。依托铁路的条带状延伸,铁路公安利用自己独到的传播优势,充分动用社会融媒体手段,系统阐释真、善、美的真谛,揭示假、恶、丑的本质,为规范执法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产生良好的法治宣传效益,弘扬社会正气,净化滋生犯罪的土壤,从中所体现出的公安文化的战斗性、法治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公平正义、震慑邪恶、减少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之,铁路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上升,又反过来促进文化建设,形成内外互通互利的良性循环。
1.美学理念
在文化领域,美学理念主要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铁路公安文化与美学的结合,要坚持实事求是,以“真”为基准;坚持文化引导,以“善”为导向;坚持文化创新,以“美”为追求。上升到美的境界进行铁路公安的文化创意,本身就赋予文化建设以“美”的高起点,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审美体验中,唤起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抚慰精神、提振信心、增添智慧、激励创造,是文化创意的初心和追求。
从美学视角来看,铁路公安文化有着美学意义上的质感。一是深厚之美。承载历史的风雨,伴随中国公安工作坚实奋进的脚步一路走来,底蕴深厚。二是阳刚之美。肩负保护铁路大动脉安全的光荣使命,敢于直面牺牲,关键时候拉得动、冲得上、打得赢,为国担当,集聚铁一般质地的阳刚之美。三是深情之美。铁路公安文化关注群众所思所想,于细微之处传递着对人民的款款深情。四是活力之美。在铁路公安民警身上,集中体现着公安队伍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活力。五是正义之美。铁路公安直面风雨,捍卫正义,无所畏惧,用行动诠释了正义的力量。六是亮丽之美。在绵长、交织的铁路线上,铁路公安机关因地制宜的文化创造,集成的“铁”文化系列,以缤纷的炫色,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亮丽之美。比如:铁路博物馆,再现了历史情景的深沉之美;铁路警营文化墙,体现鲜活实践创造的亮丽之美。警察题材与语言艺术、音乐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等手段的结合,更能产生奇妙的“万花筒”效应,以多元化、多角度的艺术作品,展示铁路公安阳刚与柔情、坚毅与顿挫、跋涉与开拓的情感交织和不懈探索,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2.爱民理念
铁路公安文化创意的思考起点是:更加注重受众的文化感知,更多地用老百姓的眼光来审视和考量文化内容,更多地用老百姓的感受来做好文化建设,注重提升文化的渗透力、沟通力,追求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
(1)要让文化“听得见”。现实生活中,往往一条上口的广告词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这就是品牌的听觉影响力。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文化因子,能够产生从听觉到心志的传导。铁路公安文化建设围绕“怎样向社会传递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铁路公安主题歌曲、民警自创歌曲、曲艺作品,反映铁路公安“为民、爱民、利民、便民”情怀的公益广告等,用通俗、简短、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词句,做最适当、最响亮的文化表达,增强传播效力。
(2)要让文化“看得到”。要做实铁路公安文化的现实社会影响力,既要强化铁路公安文化的可视性存在(如:设计铁路公安卡通形象、条幅、平面宣传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警营开放日活动,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创新方式让民警真正贴近群众、让群众情感融入警营等),又要契合“互联网+”格局下的网络文化需求,积极搭建网络文化平台,完善新媒体矩阵,不断丰富传播手段(如“文+图”“图文+视频”等),将文化建设触角延伸到虚拟社会,通过持续、重复传播,形成全息文化传播态势。
3.特色理念
成功的策划离不开特色,铁路公安文化建设要善于提炼和固化特色:坚持弘扬“忠诚文化”,为公安文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坚持弘扬“廉政文化”,为公安文化注入清风正气;坚持弘扬“和谐文化”,为警营内外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坚持弘扬“创新文化”,为公安民警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就是品质。具有鲜明特色的铁路公安文化,才能够真正为铁路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进步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持久的文化支撑。
4.传播理念
面对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文化发展大势,铁路公安文化注重以新的视角关注和研究社会发展变革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与互联网进行观念对接和技术捆绑,大胆进行“互联网+铁路公安文化”的创新,不断开辟文化网络阵地,在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传播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彰显铁路公安文化的时代新风貌,形成了铁路公安文化的大传播格局。
1.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契合点。铁路公安的环境文化是铁路公安在职责范围、管理范畴内进行的别样文化创造。
(1)内部环境文化。按照“布局规范化、营区园林化、设施标准化”的建设目标,铁路公安机关着力打造环境文化,通过对内部环境系统进行有序规划,创设良好办公环境,激发民警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提升铁路公安机关社会美誉度。一是布局。根据职能任务,对办公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划定行政办公区、群众接待区、执法办案区、综合服务区、智能指挥区、设备保障区等,捋顺空间结构。二是绿化。结合气候特点、参考山形地脉对营区进行系统园林设计,把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建立“树木、草坪、盆景”层次搭配的绿化体系和“四季有花卉、处处有绿色、层层有美景”的办公场景,置身于此景当中的“小茶室”“小咖啡”等,不仅为民警闲暇提供了可怡情养心的小气候、小环境,而且也能为前来办事的群众营造舒心、舒适的小憩之处。三是标识。在各功能区域环境设置指示标识、提示标牌,保证公共区域井然有序。四是特色挖掘。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铁路公安队伍来说,它的公共环境建设应该凸显特色,使职业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比如:建设小图书馆,建立电子书库;根据民警的爱好和特长,建立演讲、写作、摄影、绘画等多项才能为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条;通过成立兴趣小组、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培养和调动民警崇尚学习的自觉性;开辟警营小菜园、建设小餐厅,举办生日聚会等,让民警在参与中收获快乐,营造团队亲情浓厚的氛围;建立小洗浴,保证民警一年四季都能洗上热水澡;设置小洗衣房,为民警提供洗衣服务;兴建小操场、小健身房,为民警提供强身健体场所并适时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等。从点点滴滴的“小动作”做起来,能够由小见大,通过优质的警营文化建设,丰富民警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打开文化建设的局面,形成以点带面的文化辐射,养育正气、提振士气、焕发朝气。
(2)外部环境文化。一是地域文化。铁路不仅仅是交通线,更是文化的长廊,是公共文化空间。铁路乘车环境相对狭窄的空间容易给人一种压迫感,使人身心局促。通过注入铁路公安文化理念,能够为乘客平静心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创造条件。如:通过设立意见征询箱、便民服务站、向导台,搭建群众参警议警、警务协商、民主监督的平台,广泛听取民意、汲取民智,凝聚人气;通过对旅客发放现场问卷,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建立开放、参与、合作、共赢的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通过建立流动治安岗亭、建立志愿者队伍,创新治理理念,打造警民交流互动、平等合作、共建共享的警务共同体等。近年来,铁路公安机关立足铁路阵地,积极与地方公安机关在地域文化特色上寻找沟通,在公安传统文化传承上寻找联系,文化内容更加饱满、充实,并且因特殊的文化识别度而自成风格。
二是地理文化。各地域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独特文化心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上留下印记。向地理文化要智慧、寻特色,体现了铁路公安对文化的敬仰和尊重。比如:锦州公安处就在地域特色文化中找到了自身的文化定位:远处是大海,海燕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海浪拍打在礁石上,海面与地平线相连。这里有三层含义。首先,锦州位于渤海之滨,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是交通要道,位置重要;第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象征锦铁公安人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第三,锦铁人有海燕一样顽强的精神,像这搏击风浪的海燕一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济南铁路公安处面向泰山风景名胜,进行了这样的文化提炼:泰山,五岳之首,全国名山之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泰山挑山工始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笃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不为风景所惑,不为杂音所扰,不为风雨所动,坚守如初,慎终若始,不到山顶决不回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写就了泰山“挑工”精神[2],也激励着铁路公安敢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勇挑重担,奋力登攀。从地域的山水风貌中汲取文化能量,在地理文化的独特蕴藏中进行文化再造,丰富了铁路公安文化的表达。中国铁路有着点多线长的特点,文化的脉络沿着铁路线持续传播、扩散,拓展了铁路公安文化的空间。
三是历史文化。弘扬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起点。在历史中进行文化的移植和置入,是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长城历史文化。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魂魄的文化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当地铁路公安机关把长城的雄伟壮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勇于创造的高贵品质,以及长城护卫疆域文化的定力与气势寓于铁路文化建设之中,实现了长城文化与铁路公安保卫和平、保卫安宁象征的完美统一。又如:江南历史文化。我国江南蚕桑文化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蚕桑文化的精神写照,以此与培养民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接,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熏陶。再如:中华武术文化。以少林功夫为例,少林功夫是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个武术体系,它以佛教信仰为基础,以僧人修习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佛教禅宗的智慧。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中凝练着和谐、平衡、追求完美等文化元素,对当地铁路公安文化是很好的借鉴和补给。
2.建筑文化
真正的建筑从来具有文化审美。撇开实现铁路建筑功能性的技术要求,把铁路公安文化的思考融进建筑文化,善于在建筑设施中传达某种特定文化含义,是对铁路公安文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1)刚柔相济。法律是刚性的,铁路公安的执法活动也体现着刚性。但是,在人口自然流动、乘客紧张而忙碌的状态中,刚性的建筑文化表达会使刚者愈刚,容易在视觉上给人以生硬的感受。那么,就可以在建筑物的造型上进行柔化,比如安检通道的门禁系统是流动的“水”的状态、自动扶梯的扶手呈现流线型、自动扶梯的走向是温婉的弧形……这些柔美的曲线为建筑作品赋予了“上善若水”“曲径通幽”的文化象征意义,是铁路公安人本思想的文化“隐喻”。
(2)软硬相宜。怎样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样的宏大主旋律,用一种建筑文化体现出来并传达给公众,让他们理解并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着力在这方面下功夫,让文化传统元素充分承载铁路公安文化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传统文化的认知里,梅花风中孤立、一身傲骨,用来象征廉洁;兰花空谷幽放、香雅怡情,用来象征自律;竹子筛风弄月、清雅淡泊,用来象征勤勉;菊花凌霜特立,不趋炎附势,用来象征坚守。在建筑装潢设计中,引入这些文化概念,是铁路公安文化的另类表达。
(3)动静结合。在铁路警务的流动状态下,铁路公安执勤执法的办公地点如派出所、警务执法车等,都在醒目位置悬挂着警徽。警徽是静态的,警徽之下,铁路公安的奉献真实而具体、鲜活而有动感,与穿梭的人流融合在一起,体现出动静结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一道精神文化的景致。
(4)时空交错。公安建筑和环境设施的建设,既要有创新的智慧,更要有传承的胸襟,要善于表现出与历史文化的呼应,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建筑设计[3]。比如在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剑”文化主题的雕塑——作为维护和谐社会的忠诚卫士,人民警察就需要“亮剑”精神,剑锋所指,攻必克,守必坚,所向披靡,一剑封喉,令犯罪分子望而生畏;在平面宣传设计中突出“盾”文化造型的标牌——寓意着防控阵地堡垒坚实力量;在文化风格上体现“和”文化主题——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和谐精神通过铁路公安和谐警营、和谐文化、和谐号动车等,得到充分的呼应。在文化表现中体现天平文化的内涵——作为一种器具,天平是法律精神的表征。作为警察,要对法律和人民负责,让天平永不倾斜。将这样的内容寓于铁路公安文化之中,既是对铁路公安队伍自身的警示,也是对社会的有效宣传。
(5)虚实结合。铁路行业系统与铁路沿线的特定的物质条件本身就是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直观的文化形态。在铁路公安站点、列车、沿线,出于安全防范的需要划定了人口流动区域,设置了许多隔离栏、电子监控等安防设施,突出强调标准化、模式化、规范化的要求。这些安防元素需要结合空间可能性和功能需求、旅客的心理需求等要素,科学合理组合,从而将公安信息化为主导的执法规范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智慧机器人等智慧铁路建设的成果有机地嵌入铁路运营和铁路安防体系之中。集成了数学、物理、建筑、工业设计、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有形的安防系统、安保设施与无形的安全教育、安防知识普及的有机结合,能够对每日穿梭不息的人流、对广大乘客产生影响,引导其向健康文明的出行方式靠拢,成为自觉遵守规则、积极维护稳定的一分子。
如此,注入文化品质的建筑设计就有了灵魂。将公安工作理念、核心价值观,通过静态的、具体化的、视觉化的、艺术化的、物化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浑然天成,彰显了铁路公安的文化水准。
3.色彩文化
色彩是最具有空间传播力、视觉冲击力以及心理感应力的文化要素之一,能够快速激活想象,激发感情,精确地营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的风格,具有先入为主的视觉优势。铁路公安文化丰富的实践创造了“警察三原色”:红色,代表警察的忠诚、奉献和牺牲,集聚着公安队伍的正能量;蓝色,代表警察的睿智、坚毅、勇敢、稳重、智慧,体现着警察文化的风格;黄色,代表警察群体的英雄业绩和丰硕成果。这三种颜色的调配和嬗变,形成警察文化的视觉体系。作为中国警察的标准色,藏蓝色统一应用到制式服装、公安标识等诸多方面,渗透到公安文化的各个细微之处。当这种深蓝的文化色彩被赋予了公安职业一定的象征意义后,一旦视觉感知这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即刻接收色彩发放的讯号而产生一种快捷的联想:这就是警察。但警察文化的色彩绝不是红、黄、蓝这么单一,它从根本上与传统文化色彩认知相吻合。中国人讲究平静淡泊自然之美。这种文化意境在铁路公安的文化中也有所体现。铁路设施、铁路车站空间等,人员密集、设备密集,过于繁杂的色彩往往在感官上造成迷乱。所以,铁路公安文化一般在整体色彩设计上追求明净、淡雅、从容、大气,以此为基础底色,用红、蓝、黄来进行点缀,反而恰到好处。
4.标识文化
警徽、警衔标志、警官证、警灯、警车、警用救护包、警用装备包、警笛的声音等,属于警用标识的范畴。
警用标识承载着警察文化的核心要素,把警察职业特质融进美学情境,固化成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标识,具有独特的审美。这种美,通过铁警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精神风貌、行为操守及文化品位体现出来。比如:列车上设置乘警办公席,乘警不但着装规范,还要佩戴红色臂章,便于旅客辨识。铁路公安民警着制式服装进行的宣传、教育、巡逻、检查、执法办案等业务工作,本身就是铁路文化的展示。
5.符号文化
(1)功能符号。比如铁路安全设施的提示,要求一目了然。色彩上要夺目,位置上要醒目,功能上要便捷。比如消防设施、烟尘报警、路况路障提示等,要做在细节、亮在明处,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
(2)形象符号。比如反映警察风采的卡通形象设计,高度凝练、生动有趣,直接拉近了警察和群众的距离。
(3)声音符号。铁路车站定时播出安防提示,列车运行期间乘警保证一小时全面巡视一趟,巡视期间进行口头安全宣传,提醒睡觉旅客注意财物安全;对大件行李处进行拍照录像,并提醒旅客注意各自贵重物品。同时,利用车载广播反复播放各种安全提示,比如,“列车上禁止吸烟”“请勿动手动制动阀和灭火器材”“全列全程监控,请规范自己的行为”等。
这些表达规范硬性的要求以平静亲和的口吻表达出来,反复重复的声音固化成了一种让人瞬时能够认知铁路公安存在感的符号,散发出与环境和受众需求相宜的文化气息,很好地诠释了警察的爱民情怀,以铁路公安文化的亲和力留给人们深刻的文化记忆。
文艺创作是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水平和成效的生动展现。铁路公安机关始终把文艺创作当作文化建设的引擎,注重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注重在文艺创作的组织、规划、协调、引导等方面进行系统策划,全力打造质量上乘的精品力作,在如何艺塑警魂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有力地促进了铁路公安文艺创作的发展繁荣。
1.确立鲜明的创作导向
铁路公安机关生动的警务实践和探索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鲜活的题材资源和灵感源泉,是铁路公安文艺精品创作的沃土。一流的故事,需要一流的表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是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文艺创作必须根植于广大公安民警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基层民警为创作中心,把握忠诚主题,强化铁路公安特色,全力塑造生动鲜活的铁路公安形象;必须不断跟进警务发展要求,创作主题要凸显时代性,创作内容要符合基层实际,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讴歌新时代铁路公安民警的精神风貌和丰功伟绩。目前,铁路公安队伍当中形成了一定的作家群体,他们立足铁路、取材基层、演绎基层、随警创作,以警务改革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为原型,借助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化精品,包括小说、电影、电视、诗歌、报告文学、散文、通讯、摄影作品等等,颇有特色。在此基础上,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精品创作注重质量建设,适时组织邀请著名诗人、作家,深入警营体验生活,形成了“原创+专业”的创作合力和创作优势,产生出了一批充满深情、感人肺腑的精品力作,一个个生动传神、个性鲜明的铁路公安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激发进取的文化力量。
2.拓展开阔的创作视野
铁路公安文化注重跟进形势,跟进受众读文本、听声音、看图像的立体文化需求,积极拓展融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新媒体资源,开发网络创作能力,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手段的有机整合,通过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网络表演、网络美术、网络流媒体、网络图书馆、手机文学等融媒体文化创造,全面展示文化建设的新成果,社会影响力日益拓展。
打造文化精品既强化了文化建设,又在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锻炼、培育了一批文化人才,进一步充实了文化建设的力量,这是铁路公安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以文化建设调动铁路公安的积极性、激活队伍的创造力,是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以“铸警魂、强信念、创精品、展风采”为目标,根据整体工作的节奏,合理安排,有序地嵌入文化活动,已经成为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的常态,一系列铁路公安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由此产生。品牌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产生扩散、传导、裂变的品牌效应,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文化声势。
1.典型选树
在铁路公安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既是铁路公安自身建设的标杆,也是铁路公安的“形象代言人”。铁路公安注重从公安文化的高度探讨先进典型的成长规律,按照“铁警有模范、路段有标杆、单位有典型”的原则,面向基层,从身边人、身边事当中挖掘素材,有序布建了覆盖全路网的先进典型。适时召开的英模表彰大会、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举办“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等,通过文化活动赛事、调演、汇演和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放大宣传效果,营造了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
2.仪式设置
把仪式文化的理念全面植入公安工作,建立具有铁路公安职业特色的文化仪式。如:探索建立铁路警察文化节等节日文化品牌;建立统一规格的仪式标准体系,选择入警、警衔晋升、从警30年、退休等时间节点,细化设计仪式的主题、规模、组织、要求、社会参与等环节,将公安英雄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的内容寓于仪式设计之中,形成特定纪念仪式。同时,对英模授予仪式、英烈缅怀祭奠仪式、因公殉职警察默哀仪式等进行规范,从而实现以仪式文化打造铁路公安文化亮点。
3.特色凝炼
铁路线性延长的特点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品牌设计提供了可能。
(1)警营特色文化打造。警队通过对自身特点的个性分析、共性探寻,总结、提炼一批富有基层文化特色,且符合单位(部门)实际,具有感召力的团队文化。
(2)示范点打造。适时开展文化建设示范点建设命名活动,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夯实文化基础,优化文化环境,做强示范样板。如:辽宁公安的“人民在我心中”主题文化、河北公安的“文化惠警工程”、山东公安机关“儒警”队伍品牌、浙江湖州公安的警务广场、江苏苏州的创意警务初具品牌意味的示范样板。铁路公安在与地方公安的沟通交流中互相学习,也建立了一些文化示范基地,如锦州铁路公安处等。
(3)文化墙。文化墙作为铁路公安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凝练的文化结晶和延伸的文化脉络,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公关媒介,是铁路公安文化的实体名片,集中体现着铁路公安文化建设的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主题,展示警民联动、警民沟通的场景,强调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建立“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一家亲”的警民关系。法治文化主题,强调深入开展理念教育,让敬畏法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等理念深入警心,使法律成为广大民警的自觉行动和日常行为准则。英雄文化主题,强调把典型人物、典型单位的先进事迹用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弘扬光荣传统,教育后人,激励来者。廉政文化主题,强调廉政文化建设,将“廉荣贪耻”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每一名民警自觉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以更加坦诚、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群众监督。和谐文化主题,在“和”上做文章,强调个人讲品行、讲修养,同事讲友谊、讲合作,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4]。在做实内容的基础上,辅之以生动的语音解说,使观者迅速“融入”故事,产生高度共识基础之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共鸣。
(4)制度文化栏。注重从探索、发展、创新中形成的体制机制、行为规范、规则程序等方法体系中进行归纳,总结铁路公安在规章制度层、运行机制层、价值理念层和执行文化层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从规范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开展系统宣传,强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规则自觉意识。在规范执法的轨道上修炼警察的精神品质、提升铁路公安整体素质。
铁路公安文化按照“导向为魂、内容为王、移动为先、创新为要”的总体要求,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催化融合质变,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1.夯实“融媒体”建设的基础
(1)组织基础。建立融媒体中心,在内容、人力、机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整合于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为运营“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融媒体提供组织保障。目前,这些工作职能主要划归铁路公安新闻宣传部门,各级铁路公安机关都设有专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以融媒体建设为切入点,一些铁路公安机关探索将文化建设成效纳入民警的目标考核范畴,逐项落实,形成了层层有指标、人人有任务的工作态势,值得关注。
(2)物质基础。融媒体矩阵是一个综合技术平台,从线索通报、选题策划、稿件提交、编辑制作、新媒体和报纸端发布到各大移动平台传播推广,形成了一个有序运行的传播链条,确保信息随时发布、随时调配、随时播报。目前,铁路公安机关在这方面的投入充沛,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打通了文化传播的融媒体通道:建立“报+网+端+微”的融媒体矩阵,促进综合传播能力的增强;构建“中央厨房”的平台,实现多种平台、多元传播,同步完成全媒体新闻产品的采集、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的传播管理。
(3)能力基础。在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发布平台,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H5页面等多种形式,实现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的立体式传播构架,对铁路公安的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在内部挖潜和专门引进的基础上,强化培训,切实提高综合能力,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成文化建设的最大增量。
2.提升融媒体传播能力
(1)与路相伴的静态传播。相对于奔驰的列车来讲,在铁路公安职责范围内,围绕工作站点和沿线区域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静态传播,包含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做实文化阵地。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做到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条幅有字、灯箱有亮、标识有挂。二是不断丰富传播手段、延长传播触角。对内建立网上铁路公安局、网上派出所,建立铁警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号等,开辟网上学习平台、技能训练平台、警民互动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等,开发典型推选、心理疏导、健康提示、音乐欣赏、精品阅读等功能,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漫、游戏等手段,增强网上信息内容的吸引力、运用鲜活生动的网言网语,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客观真实、鲜活可信的铁路公安形象,形成网络正能量的强大声势。
(2)随路而行的动态传播。把铁路公安文化传播到铁路沿线、车站和车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App、微信、微博等平台,统一信息发布的出口,提高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影响力,立体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如:提倡“从小处出彩”,深挖文化素材,把讲故事、说相声等文艺形式引入“大喇叭宣传”,通过列车广播、电视等媒体手段加强安全常识和法制宣传。及时对旅客做好提示提醒,共同做好防范工作,降低发案概率;把《旅客安全守则》和《文明乘车公约》印刷在车票背面或水杯、座椅靠垫上,利用车厢媒体、社会媒体、网络媒体,播放铁警形象宣传片、法制宣传片,以文化自觉促行为自觉;依靠组织群众力量,提高调解处理旅客与旅客之间、与工作人员之间矛盾纠纷的说服力、劝导力和影响力;通过组织走访调查、座谈交流、“乘警警营开放日”、“邀请旅客做乘警”等活动形式,让社会了解乘警、让旅客了解乘警工作,及时了解旅客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进警民关系,赢得群众对铁路公安工作的支持。通过打通线上、线下两个阵地,构建起“点、线、面”一体的铁路公安文化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地做到文化无死角、宣传无盲区。
铁路公安机关积极与高科技公司合作,集成形象宣传、工作运转、绩效考核、警务督察等诸多功能,开发出了一系列警务App。铁路公安类账号开通率、覆盖次、信息传播基数、信息发布质量、粉丝互动频率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一些铁路公安处的政务新媒体账号表现活跃,影响力不断增强。以“两微一端”为载体的新媒体矩阵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
铁路公安文化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讴歌铁路公安的英雄业绩、彰显铁路公安的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守正创新,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整个公安系统独具风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前,应文化强国之运、逢深化改革之机,各级铁路公安机关把握历史机遇,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科学谋划、系统规划、全面推进铁路公安文化建设,必将推动铁路公安事业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