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谷珵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网络流行语盛行,你还能保持严密的文字组织逻辑和习惯吗?网络用语会让你丧失自己的表达吗?什么时候让你觉得难以表达自己的心境?我们采访了几位“00后”,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多数时很难找到一个词准确表述
我时常用网络用语,比如,“awsl”(啊我死了)、“yyds”(永远的神)、“企业级理解”(形容有深度的理解)、“芜湖起飞”(形容心情愉悦)、“河南拔智齿”(很难不支持)。最近我常用“emo”这个词,它是“emotion”的缩写。比如今天食堂的饭不好吃,“我emo了”,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心情不好,但实际上我并没有不开心,就是用来表达对食堂饭不好吃的“吐槽”,真的不开心就不会用这个词了。
很多网络用语都是缩写,“饭圈”里缩写用得比较多,有的缩写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不懂的我就上网查,查不到的就在网上评论,发弹幕问别人。
如果要我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作个评价,我觉得还有所欠缺。大多数时候,我不能找到一个词准确地描述,用哪个词都感觉差了点味儿,而且表达的时候容易卡壳。比如看电影,其中的一些场景我特别有感触,想描述一下,可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感觉怎么表达都不对。这时会用一句网络用语形容:“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WC行天下。”
平时我会通过多读书、多看电影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要是经典,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读一本书之前,我会通过豆瓣评分和评论来判断这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读。(丹丹 大一)
用流行语是觉得有趣、省事
在日常交流和微信聊天时,我和同学都非常频繁地使用网络用语。比如“yyds”“你夺笋”等流行语,还有“耗子尾汁”等段子。主要是觉得有趣、省事,大家都懂背后的意思。一般我是从某音之类的软件听到后,觉得很有趣,发现用的人多,自己也用起来了;或者是同学先用,我也跟着一起用。现在应该没有不会用网络流行语聊天的同学了,有时就是一种氛围,比如课上搭个腔,也能蹦出几个网络流行词。老师也会带头用,我们班主任教龄有30年,但是很多流行词他都了解,可能是为了跟我们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当然了,真正的重要场合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毕竟听上去不正式,让人觉得你做什么事情都特别不严谨。我感觉频繁使用流行语对书面表达还是有些影响,虽然我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很有自信,但有时候会感觉书面表达能力还有弱项,成语使用不多,文采也不够,这可能跟思维方式有关。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通过小型演讲的方式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凯文 初二)
学校生活内卷化影响阅读积累
我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使用的网络用语比较少,多数情况下都是日常聊天或者网上交流时看到同学使用网络用语后,为了理解意思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网络用语的含义,例如,“蚌埠住了”表示绷不住了等。为了在交流中活跃气氛或者跟随潮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会适当使用已熟悉的网络用语。
文字失语的原因我个人感觉有两点。一是大学生本身对语言的内涵和艺术了解不够深入,我们希望说话时能够引经据典,但是很多同学对传统诗词中较为隐晦的表達有抵触心理,更加愿意接受网络用语一类快捷且带有娱乐效果的表达方式。二是现在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个人表现的机会较多,学校鼓励大家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但学业生活内卷化严重,导致我们没有整块时间阅读积累,只能通过网络碎片化阅读了解新近发生的事情,自然接触了很多网络语言。在需要表达和缺乏表达能力的双重因素下,很多大学生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愿意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多交流,希望能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对方意思,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目前,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担任部长,经常会有表现自己及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还是足以应对大学期间的挑战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表达机会也让我逐渐意识到:只有多阅读经典,多看主流媒体的表达方式及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真正拥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杨文康 大二)
过分被社会同化反而导致个性缺失
在与同龄人交流时,我会经常使用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如“duck不必”“xswl”“咱就是说xxxxx”等。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来自短视频软件,在我们交流时会增添一些趣味,说到某个梗的时候大家也会哄堂大笑。一些由网络派生出的词汇有时更能表达我们的心情,更容易使彼此产生共鸣。
有些时候我会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情感情绪,也有的时候,我表达出的内容没有收到理想的回应。比如我讲一个笑话或悲伤的故事,习惯客观不带感情的叙述,不喜欢煽动情绪的表达,偏向理性,同时对人的情感没有很好的把握,所以有时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不过我并不会失落或怀疑,这也算是我的一个个人特点。
现在我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上学,平时我更愿意和与我有相似思维、值得信任、能够在某些时候产生情感共鸣的同龄人表达真实的内心,不愿意向比自己年长或年幼的人表达。我认为文字失语可能是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如所处的语言环境和需要与之交流的对象人群。人们的语言表达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这是一种耳濡目染,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同化现象。同样地,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只用网络用语或很少使用普遍语言的圈子,可能就会对一些非网络用语表达不习惯,导致大脑不能及时检索出需要的词汇和语言。现今一些年轻人的社交圈单一纯粹,有时不需要很细致准确的表达,也许只是一个眼神对方就明白了意思,这就没有必要具备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本身从诞生到发展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表达意思的工具,不应被条框所束缚。很多乡土社会会产生他们内部交流的语言符号,这和网络用语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方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整体来说,目前我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适用于所处的环境,对于不同表达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风格、内容、措辞,不会形成表达障碍。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提升情感渲染的表达能力,因为我的表达往往过于客观,对于形式我更喜欢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明显的转变或突然增强某一方面,只是很自然地在一些细节上完善就好。过分地被社会同化反而会导致绽放个人色彩的方面缺失,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舒服才最好。(王舒阳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