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薇
我是一名儿童写作阅读课的老师。每次上写作课的时候,我们都会首先进行体验和活动,再请孩子依据活动来尝试书面写作。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问及看法和意见或感受的时候,孩子说“我不知道”“我不会”“我没有感受”。慢慢地,我发现他们这样说的背后往往是害怕受到批评、害怕做不好、害怕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被大人接受。如果这时再责备两句,甩两个眼色,孩子即使勉强做了,心里也是抵触的,下次还是不会。
好比吃东西这件事,不少孩子直言“讨厌吃饭”,原因是家长总是强调如果吃得少、挑食、达不到营养搭配的标准,就会导致长得矮、长得慢、长得瘦。一上餐桌,所有大人的眼神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孩子顶着压力吃饭,每一口都被挑剔——多吃点这个!你怎么不吃那个?尝尝这个,专门给你做的,就尝一口。一口都不吃?吃这么几口就饱了?快吃!有这样的“监工”,孩子想要好好吃饭何其困难?
在写作课上,我会通过组织孩子和家长互动,帮助孩子找回放松状态下真实的感受。我最喜欢的亲子活动之一是大家坐在一起吃东西。当季新鲜的蔬果洗净切成小块,不再做加工,甚至保留果皮部分,就这么以原始的状态呈现出来。每人先挑一样自己喜欢的,再挑战一下自己没有尝试过的、抱有期待的,最后互相推荐一种食物,即使对方不接受也没有关系,只是一个建议。
当然,事先要约法三章:彼此尊重、不评判、专注在当下的感受。然后大家一起舒服地坐下来,抓住五感,聚焦于眼前的盘子。选一个最想尝试的水果,先用眼睛好好看一看,颜色、形状、不同食物不同部分的细节差异。再闭上眼睛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搓一搓、掐一掐、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最后张开嘴咬一小块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嚼十次以上,捕捉细微的口感:脆的还是软的?粗糙的还是细滑的?品尝不同部分的味道和变化。捏起鼻子嚼着试试,你会发现食物的特点是由气味决定的,而味蕾只能尝到有限的酸甜苦辣咸几种味道。
品尝完,可以问问自己:我第一个吃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它?有惊喜或意外的食物是什么?这次活動我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想起什么和食物有关的事?
让我们看看小小几块食物带给大家的收获吧:
——认真对待平日忽略的细节,会有新的发现。芹菜微咸,且有淡茴香味,以前未留意过。
——之前只尝过裹着糖衣的山楂,今天尝试裸露的,对山楂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山楂是外坚内软的,闻香就立刻流酸水,尝一口酸得直眯眼,口腔中瞬间唾液充盈;最后捂鼻细品一次,酸爽中带着一丝丝稍纵即逝的甜味,开启了我的味觉新体验!
——在尝试没吃过的食物环节,我犹豫再三,选择了苦瓜。把苦瓜片拿在手里,小小的、硬硬的,闻上去有淡淡的清新味道。我咬了一半,刚入口有点硬,嚼了一口,苦味就在舌尖蔓延开来。我想吐,又忍着嚼了几下,还是发苦,但好像可以忍受,我继续吃下去,感觉越来越不苦涩了。吃完后,发现苦瓜和记忆中的不一样了,我觉得以后可以吃苦瓜了!意外的是,我儿子尝试了另一片苦瓜,他居然不觉得苦。以前我觉得苦瓜苦一直没有给他吃过,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吃苦瓜了,还可以一起尝试更多没有尝试过的事情!
——我选的葡萄或许是这一盘中口感最好的,这也是我最先选择入口的。果然,甜甜的味道、饱满的汁水、厚实的果肉,没有任何意外。但人生若像这颗葡萄般毫无意外,不是太无趣了吗?我猛然意识到这一点,放下手中的葡萄,捏起心理排序第四位的苦瓜,轻轻咬一口,又咬一口,悠悠的苦涩在口中盘旋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猛烈,甚至有些清香的爽快之感,令人惊喜。原来,一小片苦瓜也能不经意间让人感受到欣喜。但我清楚,这样的意外并不能总是伴随着我,毕竟,谁会让自己永远处于不确定之中呢?
当孩子们把口中品尝的味道和生活中的情绪感受联系在一起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生气是辣的,因为我不好好写作业爸爸打我,我很生气,那种感觉和辣很相似。
伤心、孤独是苦的,我爸要出差了,周末就不能和他玩了,我好伤心呀。
失望是酸的,在学校老师听写,我以为我能全对,没想到错了三个,我很伤心。
开心是甜的,马上就可以和我最好的朋友见面了,他叫金蛋,以前是我的同学,但他现在离开我了。
很真实是不是?从心底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句子,源自生活,需要用心去发掘。真实的体验和情感就会打动读者,通过文字传达情感、让人产生共鸣,这恐怕是“好作文”的基本标准。写作是为了交流、沟通,传递信息和情感,而不是纯粹为了成人的表扬和考出好成绩,目光放长远,比如一辈子的长度。
我相信,写作的第一手经验和体会是最珍贵的,而不需要一味从书本上收集好词好句,像购物清单一样罗列“五种开头的好方法”。缺乏体验和理解的死记硬背,真正用的时候难免生疏出错,或者会假得像面具一样。这条路太难,不是不可以走,学校的老师正在迎接这样的挑战。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试试别的方法,这里介绍两个随时可以进行的亲子游戏给大家,走在路上、坐在车上都可以玩,进而锻炼写作表达能力。
“猜猜它是什么?”出题的人在心里想一个事物的名字,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猜的人用一般疑问句提问,也就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不确定”来回答的问题。猜的人通过不断提问总结特征、划分类别、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事物的名字。记得,让孩子先出题,他们会因为得到你全部的注意力而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要是你久久猜不出来,他们还会变得很自信。如果一直猜不出来怎么办?终极解决办法是用拼音,一个一个字猜声母和韵母。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先从“猜动物”开始。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s。这个游戏来自国外,可以翻译成“我用我的眼睛观察到了......”。比如“红色的东西”“小小的”“毛茸茸的”,把观察事物的特点逐一说出来,猜的人就会找到答案。游戏最好的施展空间是大自然,周末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走出去,大自然里有无穷无尽可以观察的事物,精巧的、独特的、五颜六色的,绝对不重复,只会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
有家长问,观察之后要不要写下来呢?可以呀,再好不过了!我更推荐大人和孩子一起写,写新的发现、细致的感受、内心的情感,写完之后交换,用心、认真读一读,互相做做“热反馈”——就像深秋寒冬的一杯热牛奶握在手心,不批评、不改错别字,只说说我喜欢的部分、我觉得写得好的地方以及为什么。结束后,别忘了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作为句号。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