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当今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热词和造梗更新了年轻人的词库,会让“同道中人”瞬间意会、拉近距离,可是,“梗”也控制了日常表达的语言中枢:语汇的价值被消解,细腻的情感被粗暴的词语替代,以至于出现了“文字失语症”。
从神经学来说,失语症是由脑组织病变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而遭遇“文字失语症”的年轻人,则出现了非病理原因的表达困境——常常张口难言,词不达意,组织语言能力衰退。今年1月,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豆瓣小组成立,如今小组成员已超过15万,用“文字失语症”来界定“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的窘迫现状。无独有偶,不少家长也发现了孩子遇到“失语”的困难:作文写得干巴巴,如同枯燥的流水账;表达能力弱,缺少自己的评断,总是随声附和。
就在几天前,一位妈妈在我們的家长群里求助:“二宝性格太内向,总是没信心表达想法,太焦虑了。”另一位家长善意提醒:“如果孩子有哪怕一个好朋友,愿意跟朋友倾诉,他就不算没有表达的信心,不必过于为性格担忧。”孩子是否真的不会表达,还是对你不愿意表达?当儿童的表达不被尊重,那扇畅通的交流大门或许就会关闭。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时代密不可分。它们有着解构权威的亚文化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达的方式,往往速生速朽,过于担忧并无必要。但就像豆瓣小组成员对“文字失语症”的描述,对流行语的过度依赖,不失为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对表达的焦虑源自深层的关注:速食生活和消费文化发达的当下,碎片化、情绪化的表达不利于深度和逻辑化思考,沉浸在快餐般的表达范式里久了,解构难免变成另一种话语操控。
对于当代人而言,表达无处不在,如此重要。孩子的表达能力会作用于成绩,更会对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需要承认的是,表达不是人人都擅长的事,幸而,好的表达可以训练而得。要审慎斟酌,面对表达焦虑,孩子表达力欠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语言贫乏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优秀的表达者需要的又是什么。
在“双减”政策发布后,某次家长会上,一位英文老师分享了一段话。他说,每个儿童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都会有若干打动父母的话语,那是童年的灵光瞬间照亮成人心底被隐藏和淡忘的珍奇世界,儿童的语言有种凛冽的美,往后多年,类似时刻变少了,则是他们在被成人的规则同化。本期“聚焦”,我们愿意通过一系列围绕表达能力的思考,来倾听和尊重儿童的声音,共赴他们的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