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杰 刘婷 陈艳玲 顾琼 于海波
摘 要:为探讨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76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性别差异不显著,能力需要和基本心理需要总分存在生源地差异;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且基本心理需要各因子对心理健康得分回归显著。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基本心理需要的积极发展有助于提升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R395.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意义越发突出。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更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入学之后面临着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转变,这一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机会,能否顺利适应事关整个大学生涯乃至个体毕生的发展,适应不良则可能带来诸多心理的困惑或问题。对此,已有研究显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马川在分析近两万名大学新生的调查数据后发现,近半数大一学生反映在躯体问题、抑郁情绪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赵彤等人基于3275名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有较为严重的强迫、人际敏感、偏执、焦虑[2],还有学者在分析了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后发现,大学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稳定,但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存在[3-4]。
另一方面,个体产生各类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基本动力源自于其心理需要,各种心理需要满足与否以及寻求满足的方向更是推动着人们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源泉。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个体内在的、必需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胜任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5],这三种需要分别指向个体在能力、人际关系和自主控制等方面[6]。一旦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则会引起个体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等多方面问题[7-8],还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基本需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本研究以中医院校新生为对象,探讨大学新生的基本心理需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76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为18.45±1.01岁,其中男生280人(36.8%),女生480人(63.2%);独生子女241人(31.7%),非独生子女519人(68.3%);生源地为城市187人(24.6%),乡村573人(75.4%)。
1.2 工具
1.2.1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由Deci和Ryan编制,喻承甫等人于2012年修订,用以测量个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9]。全量表共21个项目,分为三个子量表,即能力需要(6个项目)、关系需要(8个项目)、自主需要(7个项目),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6,0.75和070。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
1.2.2 症状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简称SCL-90)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常用测量工具[10],全量表共包括9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即“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5个等级,分别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以及总分或总均分来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则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越严重。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研究显示,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得分高于中间值4,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最高,其次为自主需要和能力的需要;心理健康问题较多表现再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情绪。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基本心理需要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心理健康总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城市大学生在能力需要和基本心理需要总分显著高于乡村生源的大学生,结果见表1。
2.2 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法对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研究显示,大一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不仅如此,能力、关系和自主的需要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
2.3 基本心理需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回归法,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以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的需要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能力、关系和自主需要能够预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从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上来看,自变量能够解释23.1%因变量的变异(R2=0.231)。
3 讨论
3.1 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差异分析
研究显示,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总体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有所提高[11],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变化参差不齐,个别因子分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明星较高[12]。这说明大一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良好,但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恶化的倾向。差异检验发现,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及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考虑到当前女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越发清晰,个体能力、社会关系、自我控制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并不逊于男生。另一方面,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个体发展,女生想要获得同样的认可,不仅自身期望较高,相对于男生还可能面临更多的外部压力,这些影响会共同作用并从心理健康中表现出来。同时,研究显示城市大学生在能力需要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上显著高于乡村大学生,两者在心理健康上差异不显著。城乡差异首先体现在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科技水平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这都有助于城市大学生需要的满足,尤其是行动成就感、环境的控制感和活动的胜任感上[5]。而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大学新生之前面临的考学压力并不因城乡差异而减少,因此城乡差异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
3.2 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也就是说,随着个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的不断提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得分会有显著的降低,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反之,基本心理需要难以满足时,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类似[13]。同时,已有研究也进一步揭示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痛苦、职业决策等呈负相关[14-16],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3.3 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直接的关系。结果表明,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能够积极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大学生倾向于体验到自身行为的成就感和对环境的掌控感,不仅能够胜任特定的任务或活动,还能在此基础上对外部环境产生积极探索的愿望。同时个体能够感受到在自身行为选择上的自主控制和内心的自由体验,从而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有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创造力佳的表现。当关系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更容易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来自他人的积极的社会支持,能够形成一种安全、稳定的人际氛围,从而体验到更多的生活意义感和幸福感[6]。通过这些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更高。
结论
本研究显示,中医院校新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得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并且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为了帮助大学新生顺利适应入学,促进积极的心态,推动个体发展,应注重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和提升,促进其能力、关系和自主等方面的积极状态,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5-99.
[2]赵彤,姜维,王春雨.“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03):116-120.
[3]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4]辛素飞,姜文源,辛自强.1993至2016年医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7):1183-1193.
[5]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6]吴才智,荣硕,朱芳婷,等.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6):1063-1073.
[7]朱芳婷.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抑郁与自杀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8]李琦.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错失恐惧、问题性网络使用、情绪反应性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喻承甫,张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1):83-90.
[10]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11]陈芳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8.
[12]王东华,何元庆,汪海彬.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19(02):78-80.
[13]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生活满意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积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3):70-73.
[14]吴才智,荣硕,段文婷,等.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痛苦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3):503-507.
[15]杨金.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16]皮陆杨,莫欣欣,王保卫,等.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与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3):428-43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需要理论视阈下大学新生心理需求与入学教育的衔接、融合研究(SK2017A0229);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需要理论视角下地方中医药院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8xjjy_zd01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学生抑郁癥状与童年期虐待、情感气质的关联性研究及对策构建(SK2020A0240)
作者简介:张俊杰(1981—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医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