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语文高考当中,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考核内容。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笔者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阅读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文章结合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核要求发生的变化,并思考如何依据高考改革的趋势有效组织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期能够逐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 引言
从个体的长远发展来看,阅读能力对学生现代公民素养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在個体的终身学习中,阅读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形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其考核的重要内容。尽管阅读文本的类型不同,考核形式不一,但阅读问题的分值在语文高考中所占的比重是极大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语文阅读题的解决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新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优化和调整阅读教学策略,已经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 高考改革的走向与趋势
为了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明确高考改革的趋势和走向。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语文高考改革从整体上表现出了以下几种变化。
(一)题量不断增加
从专家对高考改革的研究来看,考题量增加是高考改革中的一个突出变化,而这种变化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讲,此前试卷中的阅读量大概在7 000字左右,而现在的阅读量则达到了9 000字左右。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阅读量的增加,意味着学生完成阅读问题的时间会更加紧迫,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以此来适应这种变化。
(二)阅读问题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此前的高考阅读当中,阅读题多聚焦于文学层面,但在新高考背景下,阅读问题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无论是人文、科技,还是历史、哲学,在阅读当中均有所涉及。在2019年高考阅读当中,将节选了的鲁迅的《理水》作为考试内容,对较少阅读鲁迅作品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噩梦”。而这样的阅读内容无疑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在自己喜欢的作者或者文本类型上,而是需要在阅读中做到包罗万象。高考阅读一个重要的变革方向,就是考核的内容开始远远超出教师所教授的范围。而这一变化不但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且对学生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阅读的文章更具有扩展性、复杂性、思辨性
所谓思辨性,是指以客观对象为基础,通过抽象的推理、思考、论证得出结论的认识活动。近些年来,部分教育专家不断呼吁高考阅读问题要适当向理性靠拢,而近些年终于开始出现一些相应的改进。比如在最近几年的全国卷阅读题当中,开始采用了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在给定的一组材料当中,观点并不是一致和连贯的,甚至出现了彼此相左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思考、辨识和归纳。从实际情况来看,思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高考改革趋势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1.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阅读效率
在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效率的提升不仅仅是指提高文字阅读的速度。在这一要求中,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能力。基于这一要求,思维导图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学习辅助工具,可以利用图像、符号、文字呈现大脑的思维过程。相对单一的文字阅读活动,思维导图和阅读活动的融合能够外显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认知体系,减少阅读过程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阅读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绘制思维导图,以此来搭建学习支架,以此来将内隐的阅读理解过程变得可视、可操作。在阅读过程中,思维导图的绘制通常需要经历两个基本环节。以《故都的秋》为例,首先,学生进行了快速的阅读,从整体上了解了这篇文章描写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学生将“北平”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汇,并引出了“景”“物”“布局分配”这三个二级主题,这也是文章主要的描写内容。然后,针对这三个方面,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对思维导图进行了完善。比如在“景”的描写中,主要描写了蜻蜓、塔影、城墙等几种景物。在物的描写中,作者列举了香片茶、花、菜、水果等物品。而在布局分配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胡同中的房子、院子、树等内容。利用这种方式,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运用现代科技,优化阅读体验
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和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而在新课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当中,获得更加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科技应用于阅读教学当中。相对单一的文字阅读,信息技术融合了图像、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介要素,更加有利于优化课堂氛围。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展开阅读活动。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并分析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从文本出处来看,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属于整个故事的开端。尽管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但是单列出来无疑增加了学生把握作品主题的难度。从知识积累来看,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阅读过原著,所以并不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同时,由于作者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比较大,所以文中描写的建筑结构、房屋布置等内容是学生不了解的。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了辅助。笔者在教学中播放了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视频片段。在视频中,完整呈现了林黛玉离开母家第一次来到贾府时的情景。利用这种方式,将故事中的环境要素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同时,通过剧中的对话,也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了故事当中的人物关系,并初步品味了小说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此外,相对于单一的文字阅读,影视作品无疑是学生更喜欢和更容易接受的,这种方式有利于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而阅读体验的优化,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种巨大的助力。
(二)转变教学目标,培养审美能力
高考改革的推进推动了教学目标的改变。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再仅仅追求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浅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的鉴赏。而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阅读文本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无论是奇特的想象还是华丽的艺术形式,都能够带给学生心灵冲击。因此,在考试大纲中,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艺术、文学形象等审美要素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
以《再别康桥》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这首诗的形式与内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了诗中蕴含的美:第一,音乐美。从音节来看,这首诗错落有致、朗朗上口。一方面,这首诗的节奏感很强,音节和谐。另一方面,这首诗做到了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的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这些都可以视为音乐美的表现。第二,绘画美。比如诗中选用了很多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波光、夕阳、青荇、艳影”等词汇,都可以给读者以色彩的想象。全诗共有七节,每一节都包含了一个画面。同时,在画面的描繪中,作者使用了一些动作性较强的词汇,比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从而使每一个画面中都有流动的美,并给人带来一种立体的美感。第三,意境美。作者在这首诗中将淡淡的离愁别绪化作了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魅力的景色当中,也驰骋在作者的想象当中,从而将离别时眷恋不舍之情吟诵成了音乐般的抒情诗,这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三)尊重学生主体,引导自主阅读
在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均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为了真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当中。同时,考试大纲也对学生的阅读探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挖掘文本的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以《祝福》第二课时为例,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笔者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第一课时的理解设计了以下问题:1. 哪些原因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2. 哪些人和祥林嫂的死亡之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些人是怎样将祥林嫂逼死的?3. 哪些社会因素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4. 在这个悲剧当中,你认为祥林嫂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在这个悲剧发生的过程中,你觉得祥林嫂是否反抗过呢?5. “我”在文中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然后,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了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这一过程,不但发挥出了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在交流讨论中扩大了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开放性的分析,有利于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除了问题引导之外,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讲解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阅读技巧,从而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
(四)注重阅读拓展,扩大阅读范围
正如前文所述,新高考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要求,课内的单篇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显现出了一定的缺陷。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将阅读活动局限于课内文本当中,而是需要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性的阅读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学生对相关的阅读文本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拓展性阅读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阅读拓展需要注意课内拓展和课外拓展两个方面。在课内阅读中,教师可以利用群文阅读等方式拓展阅读与思考范围。同样以《祝福》为例,结合此前所学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发现鲁迅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极具特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与差异。于是,笔者以“鲁迅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为主题,引入了一组相关的文本。之后,
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了对比阅读,让学生想一想这些人物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并思考鲁迅通过描写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在课外阅读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应给阅读文本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标准。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彼此分享阅读感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拓展学生的涉猎范围。在新高考背景下,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积累是极为必要的。
(五)运用读写结合,加强阅读反思
在语文课程中,“读写结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来看,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具体来讲,阅读是一种吸收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表达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可以在写作中进一步得到深化与拓展,从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更加深层的理解。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练习是极为必要的。
尽管读写练习的形式不同,但依然有一些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首先,要进一步反思阅读文本的内容,读懂文章,抓住文本的中心,确立写作内容的主题。其次,要进行充分的联想,从自己的积累当中提取素材。最后,从写作的内容来看,要做到语言严密,结构严谨,能够对主题起到深化作用。通过这一过程,不但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进行阅读思考。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调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愈加紧迫。教师既要把握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也要立足教学实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雅蓉,张兆晶.浅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读与写,2020,17(35):102.
[2]张再良.新高考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8):36-37.
[3]钟建军.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谈[J].语文课内外,2020(25):215.
[4]谢邦品.新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0(7):49-50.
[5]陈凤霞.浅析高考改革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J].散文百家,2020(1):131,184.
作者简介:苏国冠,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