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述生教授“指针点穴”法的溯源及经验探讨

2021-01-05 12:49姜孟家吴寿长孙波尤璐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崔氏络脉经筋

姜孟家 吴寿长 孙波 尤璐

崔述生,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第四、五、六批百名名老中医,从事中医推拿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50载,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坚持中医整体观的核心思想,临床尤善采用“拨筋”法与“指针点穴”法辨证施治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等相关疾病,学验俱丰,疗效显著。现将崔氏“指针点穴”法的源流、学术特色及传承运用总结整理如下,旨在更好的发展“指针点穴”法,惠及更广大的患者。

1 指针法溯源

1.1 “穴位指针”与“指针点穴”

指针法自古有之,是以指代针行点、按、掐、揉等手法,激发穴位特性,行气通络、开通阻滞,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实质上是以指代针的一种推拿手法[1],由点、按法等变化而来,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记载。《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可以说“按之痛止”是对指针法描述的雏形,明确指出其“血气散”的止痛原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将指针法用于急救,如“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等,并提出与穴位相结合。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载“外用掐揉按穴之法”治疗急惊风,另有“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此时不仅明确提出“手法代针”,更强调手法补泻以提高疗效。清·夏禹铸云“以掐代针也”;《厘正按摩要术》曰“掐法,以大指甲按主治之穴,或轻或重,相机行之”。这一时期主要主张以掐代针,且手法有轻重之别,按需而行。至近代指针法不仅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且在武术、气功养生等领域也运用广泛。如《点穴绝技》中记载有“切穴法”“捏穴法”等,《千家妙功续》载有以手捏鼻,捏合谷等养生保健手法。

综观以上记载,指针法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均逐渐走向成熟。笔者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临床上关于指针法的描述大致分为两种:一为“穴位指针”[2-4],亦或有称“指针点穴”者[5],其手法操作也与“穴位指针”类同,是以指代针按压或爪切某些穴位,代替针刺治病的方法,其指针在于综合应用揉、扪、切、捏、点等手法,交替施行于某些穴位[6];二为“指针点穴”,术者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运用不同的点穴手法,通过经络的作用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治病等目的[7],是在辨证选穴基础上,重在手法的变化运用与指针得气[8-9],可见“指针点穴”是一种传统的点穴手法。“穴位指针”与“指针点穴”虽同是以指代针治疗疾病,手法操作上则存在本质区别,疗效固然也会有所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2 师承卢氏“指针点穴按摩法”

崔述生教授“指针点穴”法师承于卢英华老先生的“指针点穴按摩法”,结合气功法,是以中医经筋、络脉为主要理论基础,调气为先,循经点穴,起到舒筋和络,通阳达阴效果的独特治疗手法。

卢英华(1901-1984),祖籍山东昌邑县,于1921年拜北京宏衍寺乐禅方丈为师,在其门下研习气功、按摩术,京城推拿大家。“指针点穴按摩法”是卢老最常用的手法,临床以指针法为主,振颤、按、揉、摩法等为辅,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重视背腧穴、募穴、下合穴的运用,以通经络、散凝结治疗各科疾病,效果显著。崔老师跟随卢英华老先生学习期间,深感气功法对于指针手法效果的重要性,气功法要求的姿势法、呼吸法及意守法与“指针点穴”法要求调身、调息及调神的要领如出一辙,故强调“指针点穴”法以调气为先,包含医患两端,分调身、调息及调神三个层面。调身,“形不正则气不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身正则有力,筋柔则技巧,手法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调身正、调筋柔是点穴之先决。调息,“凡刺之禁……必定其气乃刺之”“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指出行针必待医患心平气和,气息调匀后方可进行,点穴亦然。调神,“粗守形,上守神”“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调气必须守神,方能据患者气血虚实施手法以补虚泻实。崔老师进一步将调气为先的要领具体总结为“身正筋柔,息定神守,以意领气,运气于手(指),意气相合,心手相应”。

1.3 道术一体,传承有序

崔述生教授在继承卢老“循经络、推穴位”思想的基础上,以“指针点穴按摩法”为术,遵谨守经隧,首推气血之旨,筋络辨证与筋结辨病相结合,创调气为先,循经点穴之法,功在舒筋和络,通阳达阴,开“筋脉和同”“气血皆从”之先河。“指针点穴”不仅要求调气为先,更注重手法补泻与指针得气,发展成厚重透达,气调而止、内外兼修、融会贯通的指针疗法,可谓上秉内难之道,下取百家之长,道术一体,传承有序。

2 崔氏“指针点穴”法的学术思想

崔氏“指针点穴”法是以谨守经隧、首推气血为则,筋络辨证与筋结辨病相结合,通过循经点穴补虚泻实,效用舒筋和络,通阳达阴,以期“筋脉和同”“气血皆从”的一种特定手法。

2.1 谨守经隧,首推气血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与气血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筋骨关节功能的正常发挥。《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明确提出按摩可以治疗筋络不通而病麻木不仁之类的疾病。《素问·调经论篇》指出按法可补气以温煦血脉而使痛止,如“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此外,《点穴术·点穴与气血》记载“若能开其门户,使气血复其流行,则经脉既舒,其病自除……治法当从其穴之前导之,或在对位之穴启之,使所闭之穴感受震激,渐渐开放,则所阻滞之气血,亦得缓缓通过其穴,以复其流行矣”。此正是点穴法开通气血阻滞,促使气血复流的直接作用。崔老师指出“指针点穴”法是通经行气,舒筋和络,通阳达阴最具代表性的推拿手法,经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故强调“指针点穴”治疗当谨守经隧,首推气血,重视调节气血在经络之间的正常运行,间接调整脏腑功能。就阴阳属性而言,气属阳,血属阴。首推气血,即契合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则。

2.2 筋结辨病,筋络辨证

《灵枢·经脉》云“脉为营,筋为纲”,经筋和络脉均具有遍布全身,沟通表里内外,且彼此相连的特点。崔氏指出推拿治疗筋伤类疾病最常用的辨证方法为筋结辨病、筋络辨证,亦为“指针点穴”的辨治方法。

经筋是附属于经络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总司周身关节运动,即所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聚合、联结的部位称为筋结,是对局部血流被影响的十二经筋上疼痛点的概括[10],《灵枢·经筋》早有筋结致痛而转筋的记载,如“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崔氏“指针点穴”法常用于经筋病变,尤善治疗筋结,谓经筋卷缩成结节或条索状物,治疗上按“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改火针劫刺为手法指针痛点及拘急所在,以缓急舒筋,使之舒展而痛止,即“此所谓解结也”。《平乐郭氏正骨法》亦有指针筋结痛处的记载,云“按之操,有名指针,多施于四肢关节之限痛,觅痛处而按之”。

《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为络脉,从络脉别出的分支则为孙络。络脉为全身气血运行的枢纽,可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11],足见络脉的重要性。崔氏指出筋络辨证里的络脉主要指浮络、孙络,络脉为病常不易辨别,但可根据留罐的感觉及取罐后的颜色来“视其血络”,痛甚为表闭或气滞,痒不可耐为风邪在表,罐印淡白为血弱,淡红为气虚,紫滞为风寒,红赤为风热,黑为瘀血在络等,以此一般规律来辨识络脉之虚实寒热,以指导手法的补泻变化,同时拔罐后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形同“刺出其血”,勿使“恶血得入于经”而引起其他疾病,可谓殊途同归。

崔氏辨治久治不愈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常根据“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的特点,选择重点切按臀部及双下肢足三阳经筋循行线,寻找病变筋络或筋结后行指针点穴法,舒筋和络,取效迅捷,是筋结辨病、筋络辨证的直接体现。诚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言“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

2.3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指导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经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崔老师指出指针点穴同样需要明辨虚实,“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即是这个道理。如《灵枢·周痹》云“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

《针灸大成·按摩经》云“乃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赵缉庵在《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中也提出“未有不知指针补泻而按摩能收效验者”。崔氏“指针点穴”法亦重视补虚泻实,主要体现在手法的轻重、缓急、用力大小、时间以及循经点穴的顺序等方面。实证用力较重,以指代针,点颤频率快(约400次/分),刺激强度大,时间宜短,顺经络循行方向行指针法;而虚证则用力较轻,可以掌根代针,点颤频率慢(约200次/分),刺激强度小,时间稍长,多逆经络循行方向行指针法。具体还应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程等灵活调整,如《针灸传真》所言“针芒有向上向下之分,指头亦有向上向下之别。针头有左右搓转之殊,指头亦有左右推掐之异。行针有提插捣臼之法,用指亦有起落紧缓之势。知用针之诀者,即知用指之诀焉”。此外,崔老师强调点穴时调气治神,以心统手,法从手出,才可细辨指下病证虚实,病邪浅深,病程长短,气血运行之盛微,随时调整点穴手法的轻重缓急和深浅方向,随证治之。

2.4 “筋脉和同”与“气血皆从”

崔述生教授认为“筋脉和同”是《内经》中对经筋、络脉生理状态的高度概括,进一步阐释为经筋舒展、络脉调和,并由此提出了伤筋类疾病“经筋不舒,络脉不和”的筋络学病机。经筋舒展,则利于络脉输布,气血充盈;而络脉调和,又利于经筋循行,荣润灵活。经筋不舒,则络脉难和,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人体经筋、络脉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临证时常以筋络局部温度来感知络脉气血之盛衰及其运行情况,以骨节周围松紧来测定经筋循行之紧缓及其灵活程度。

《伤科汇纂·上歌诀》曰“大抵脊筋离出位,至于骨缝裂开绷,将筋按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可见用按捺归合法使筋宽舒,则病可愈。经云“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络脉气血充盈,进而渗灌经脉,气血畅通,则脏腑功能如常,即《内经》所谓“气血皆从”。崔老师指出“指针点穴”法当舒筋和络,以复“筋脉和同”,促进“气血皆从”,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内外调和”“气立如故”。

3 崔氏“指针点穴”法的学术特色

崔述生教授尊崇《灵枢·经筋》治疗经筋病变“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法,改火针劫刺为“指针点穴”法,具有循经点穴,气调而止;指针功法,融汇贯通的特点。

3.1 循经点穴,重视取穴

崔氏“指针点穴”法突出循经点穴,即在拨筋等手法过程中循经线摸病灶,找筋结,后施点穴手法,增强刺激,以舒筋和络。临证时重视触诊取穴,“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按而知之,知常达变。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可见只有循经线,或在肌旁,或在筋缝,或在凹陷中细致寻找,精准取穴后用手法才能取效迅捷。在取穴方法上,《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切”“循”,如“切而循之,按而弹之”“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等,其中“切”为按压之意,以手按压在筋络之上是取穴之基;而“循”为寻找之意,是探穴之法。故崔氏强调临证每须“切而循之”,通常运用双手大拇指指腹或食中示三指并拢指腹,适度用力向肌肉筋膜深层透散,集中精力用心辨别指下筋结或条索状物,体察穴位之虚实坚满,方能做到精准取穴。

经曰“以痛为输”,杨上善注解“输谓孔穴,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可见以筋所痛之处皆可为指针取穴的位置,崔老师指出“指针点穴”并不拘泥于“以痛为输”的阿是穴,应辨证选择部分远端穴及经验穴,随症施治。辨治内科疾病多选取募穴、背俞穴、夹脊穴等;伤筋类疾病多选取五腧穴之输穴、合穴及四总穴等,尤其重视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合穴,经曰“所入为合”,合穴是经气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的穴位,于此处行指针手法可点其外而动其内,进而调整脏腑功能。

3.2 厚重透达,气调而止

崔氏“指针点穴”法以平稳着实为基,类似于针刺的持针法,中指微成弓状,食指微屈并靠住中指,拇指抵住食中二指固定,三指并为一指针,指针外形持平稳固,以中指指端或指腹着实接触点穴部位;施法时要身正筋柔,息定神守,双脚平开,脚掌抓地,舌抵上腭,两目低垂,微收下颌,全神贯注,以意领气,运气至手,意气相合,心手相应。动作要领为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快慢结合;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轻重适宜。崔氏“指针点穴”法指力深厚,气感混厚,气力相合,透达气机,透热入里[12],这与勤练功法是密不可分的。

《灵枢·终始》云“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指出针刺要以气调为度。何为气调?即“以知为数”,以病见效为度。崔氏强调点穴后以穴位周围发热,或微微出汗为佳,正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通过指针点穴后出汗,是通阳达阴,阴阳交互,气血流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同时筋络之间邪气也可以随微发汗而外泄,扶正祛邪,两相其成。

3.3 指针功法,内外兼修

崔氏“指针点穴”法以指代针为外形,外需指力,内需以意领气,运气于指,气从指出的内功法。可谓外有指针,内有功法,内气外发,形气相合。因此要真正掌握“指针点穴”法,需要内练功法,外练指力,内外兼修。

崔氏常练习的内功法有站桩功、小周天功、大周天功等,但指针功法的练习因人而异,要选择合适自己的一种加以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逐渐练就浑厚的气感,达到内气外发,提高“指针点穴”的治疗效果。此外,崔氏的父亲崔国贵老先生是尚派形意拳传人及程派八卦掌一代宗师,崔氏在内练气功的同时,继承一定家学,通过外家功法的练习强筋骨健体魄,以增强指力。内功法与指力练到一定程度后,可尝试在悬挂的窗帘上进行“指针点穴”法的练习。

3.4 手法融汇,相得益彰

崔氏“指针点穴”法以点按为基础,点颤结合为特点,常与其他手法融汇,充分发挥不同手法的相同作用,相得益彰。《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其中切而散、推而按、弹而怒皆是手法融汇的体现。

崔氏在点颤结合基础上,相继发展出点拨阳陵泉法,点揉夹脊穴法,点推开天门法,点弹极泉法,透点天枢法,对点昆仑、太溪法,点挤腱鞘囊肿法等特色组合手法,融汇贯通,丰富了“指针点穴”法的内涵,并拓展其临床运用。

4 崔氏“指针点穴”法的应用

崔述生教授将“指针点穴”法融入到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过程中,以指代针更易被部分畏惧针刺的患者接受。现将具体运用总结如下。

4.1 头面部运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头者,精明之府”。“头部按摩十法”具有直接舒缓头皮,疏通头面部经络气血,调和阴阳,镇静安神的作用[13],其中循点穴即为指针点穴法的具体体现。崔氏认为清阳不升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颈源性眩晕的根本,《灵枢·口问》所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在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中常运用指针点印堂、神庭、头维、百会等穴以提升清阳,激发经气上行。

4.2 颈部运用

崔氏“指针点穴”法作用于颈部诸穴,主要用于治疗落枕、颈椎病及颈源性高血压等。临床治疗颈椎病的特色手法——“七线拨筋法”,是注重“七线”起止风府、大椎、天柱、大杼、风池、肩井等穴位的指针点拨法[14]。另有一穴治落枕,即指在针点外劳宫穴时配合嘱患者左右转动头部,效果显著。崔氏在辨治因颈交感神经节受刺激引发的颈源性高血压时,常根据颈交感神经节的解剖位置,选取特定穴位如扶突、天鼎及翳风至缺盆线上的激痛点等,运用指针法解痉止痛,改善颈交感神经节局部的牵张刺激,解除血管痉挛,从而降低血压,常可收奇效。

4.3 腰、腹部运用

崔氏“腹部八法”是由“指针点穴”法演化而成的一套特色组合手法,常运用于内科、儿科及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15]。其中点三穴(神阙、天枢、气海)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是起效的关键[12]。点三穴配合轻摩腹,以温元阳、益元气,畅气机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亦为临床常用。

崔氏运用中指点拨阳陵泉法治疗下肢麻木,气血运行不畅,以通为用;运用三指点揉法作用于背部夹脊穴,在小儿捏脊治疗之前可松解背部经筋,提高患儿舒适度,均是“指针点穴”法的运用。

5 结语

崔氏“指针点穴”法注重调气为先,强调指针得气与手法补泻,具备完善的中医筋络学理论指导。基于《黄帝内经》“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审因诊病方法,“司外揣内”方可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视其外应,则知其病所”,通过循经点穴,补虚泻实,气调而止。因“指针点穴”法弥补了部分穴位针刺禁忌的不足,真正起到以指代针的效用,临床运用广泛,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及推广学习。

猜你喜欢
崔氏络脉经筋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