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茹
摘要: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缺少一雙发现美的眼睛。在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下,小学高段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众多语文课程教师更重视学生语文知识记忆能力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为学生讲解语文课程理论知识,忽略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审美能力有限。因此,本文重点探究了小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应策略,希望能够提升语文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能力;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个人的思维能力还是知识学习能力都在初步发展,我们在这一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渗透美育,首先能够深化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从而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但是在现阶段众多语文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对美育在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不够重视,对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也缺乏深刻有效的挖掘。因此,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美学内容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理论认知
前面提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中,众多教师更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记忆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下,教师往往采用“理论讲解+重点板书”的课程教学模式,整个课堂往往都围绕着教师的语文理论讲解开展。这种问题导致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但是在小学高段的语文课程知识中,无论是基础写作知识还是丰富的阅读知识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那么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理论化课程内容的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并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美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语文课程中的美,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在语文课程中开展美育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形式。在现阶段众多学生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更喜欢对语文课程知识死记硬背,这种问题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知识讲解,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那么教师发掘语文课程内容中的美育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增强语文课程知识的趣味性,并在推动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同读一本书》的口语交际活动时,在学生讲解的不同名著作品中为学生添加了美育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指出了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美和文学美,增强不同作品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名著作品的阅读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师忽略传统文化
在现代文化发展视域下,语文课程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语文课程中渗透语文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够推动学生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人文美。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众多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中对美学知识的渗透有限,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在试卷特别是小升初考试的考点上,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同时难以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发掘美学内容。
(二)课程教学脱离学生认知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构建的课堂情境还是课堂实践活动,都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教师专注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理论的灌输讲解,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套路化的答题模板。比如在写作学习或者阅读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为学生指出比喻手法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但是为什么比喻写作手法的作用是“生动形象”教师却并没有为学生进行深度讲解,学生对比喻手法的作用难以形成直观的认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不仅难以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成效,学生也难以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发现文学美。
三、小学语文课程中美育的有效开展
(一)立足学生实际,挖掘生活美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在课程内容中为学生添加生活化的教学元素,能够加强实际生活与语文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推动学生以实际生活经验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发掘语文课程的生活之美,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美育作用。
以笔者的教学活动为例,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的文章内容时,由于这篇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篇文章主要为学生讲解了生活中爱护环境的重要性。那么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了相应的课堂生活情境——在文章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小事,以及自己或者身边的父母朋友所践行的环保理念。学生们纷纷开始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环保实践活动,从随手关灯到节约粮食,再到不同资源的重复利用“攒塑料袋”等等小事,无一不体现了华夏民族骨子里的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通过这样的课程教学方式,使“只有一个地球”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环保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发现语文课程知识中的生活美。
(二)渗透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美
在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下,语文课程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与个人发展奠定知识基础。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美,提升语文课程实效。
以笔者的语文教学为例,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过零丁洋”这首古诗的过程中,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那么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初步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优秀思想,在这首诗歌讲解的过程中我对文天祥的生平进行了故事讲解,同时重点介绍了南宋时期的“衣冠南渡”,以及在那个时代下文人们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然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讲一讲自己所指导的爱国主义文人和相关作品。有的学生会说杜甫和他的“国破山河在”,有的学生会说辛弃疾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有的学生说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然后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摘抄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的诗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美。
(三)结合信息技术,挖掘意境美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在语文课程内容中,文章作品的意境是学生难以进行直接理解的。那么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呈现语文课程中的意境美,从而增强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以笔者的语文教学为例,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宿建德江》这首诗歌的过程中,鉴于这首诗歌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为了直观为学生展示这首诗歌中所包含的羁旅之思,以及这首诗歌中所应用的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节课程中我应用新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同时应用较为悠远的音乐为学生进行配乐,构建视听化的语文诗歌内容,增强学生对王维诗歌中意境美的理解。选择《归隐》这首歌曲作为视频内容的背景音乐,这样才能够直观地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中的意境美。
结语
综上,在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下,教师开展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成效,通过构建课程情境、开展生活化教学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美学内容,在增强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发挥语文课程的美育成效,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春宏.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9):20-24.
[2]叶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J].科技资讯,2021,19(22):118-120.
[3]朱韶蕾.多维度延伸,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