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丹彦
摘要:中职阶段,学生需要接触许多学科的学习,学习任务中,学习压力大,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快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中职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大的难度,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增多,难度加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非常吃力的。生活化教学是当今社会中教师教学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到数学知识。本文就中职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至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化教学的结合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到数学知识点。数学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交流探讨能力的学科,生活化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数学与生活化教学进行结合能够将数学知识点整理的更加人性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更加有动力。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學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很快的掌握到学习技巧,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自然不在话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下一番苦功夫,也即是要很好的实施生活化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立体几何”这一部分内容时,看似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很多空间想象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自身的想象,结合教师所讲内容以及个人实践来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掌握。那么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利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垃圾桶,询问学生这个形状该如何描述,让学生结合想象以及自身的预习进行一个回答。这样的课程引导,让学生能够被吸引。他们会认为,生活中的东西怎么能够运用到课堂上去呢。这个疑问就迫使他们去思考,被教师代入到课堂中去。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快的进入到数学课堂中,有着较强的思考能力。
二、强化知识实践能力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困难的学科,其中的知识点体系庞大,学生在进行理解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慢慢下降,这里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因此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会比较的轻松。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化,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授“概率统计”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进行专项调查,将学生分为均等的几组,然后教师为他们分配任务,每组都有着不一样的命题,然后根据这个命题,小组自行制定几个问题,然后在自己生活的周边进行一个问卷调查,然后将数据整理,绘制成表格或者是图像。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能够强化他们对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着较高的突破。
三、辅助学生知识理解
学生到了这个阶段需要学习很多的内容,不仅仅是数学这一门学科,需要掌握的内容时非常多的,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压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呢?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在进行备课时能够依据教学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将一些数学知识点能够整理的更加清晰,以此来辅助学生的知识理解。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数”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计算的内容,带领学生去突破应用问题,也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题,需要学生利用到这个函数计算。那么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将一些生活化因素加入其中,便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轻松一些,能够有着比较强的理解能力。数学的学习内容其实并不复杂,教师结合生活元素进行授课,让一些稍微复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理解起来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这些生活化因素,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搜寻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碰上一些因素,就能够瞬间在脑海中结合自己学习到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真正得到了进步,有了强大的数学学习素养。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进行学习,对于一些较难记忆的知识点也能够很好的理解。中职学生自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教师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辅助他们的学习。如今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需要对中职学生有着更多的关注,需要对他们的教学负起责任。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教师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以此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佳斌.生活化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25):131-132.
[2]范信斌.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