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1-01-04 10:49李惠
科教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李惠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助力。高校构建“3+1”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突出了思政系列课程的价值引导,融合了专业课的思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课外思想引领作用,利于建设大思政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应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提高育人实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32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Hui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Shanxi 034000)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new era, the embodimen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3+1"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ights the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eries courses,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of specialized courses,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extracurricular ideological leading role of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f collabo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mot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istic car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educ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moralit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ies teaching inall course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多元文化影响价值观念

如今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受利益驱使容易出现错误的价值判断,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明显。这就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引领,究其根本而言是对社会上多元价值的取舍与统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众多的价值观念影响之下,尤其以社会主义核心观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最为关键。

1.2大学生尚需价值引导

大学生群体从思维方式看已接近成人水平但并不成熟,并具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个性特征看讲义气、易冲动、做事鲁莽,总的来说大学生群体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还需完善,极易受到长辈、朋友以及重要他人的影响。因此,避免大学生做错事走错路,必须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能够对现实生活加以指引的价值观,珍视价值选择,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

1.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无教育的教学,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育人功能。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学校中的显性与隐性思政资源,在课堂内外均要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充分把课堂内的文化因素、价值资源和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转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素,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2.1贯彻“三全”育人原则

贯彻三全育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在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必然要把校内显性和隐形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思政教育的氛围中,实现思政资源无形的潜移默化以及最终在实际行动中的有形体现。课程是显性资源,课程育人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在塑造人的价值观上都要体现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論课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合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价值观培育中,注重传播过程中的知识性,突出传授过程中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完成以德育人的任务。

2.2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教育的理想状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可能。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为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新时代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实际利益为基础,实实在在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才能切实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1]

2.3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其内容和对象都应联系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行为。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新奇的环境,面对着更为广泛的交往范围的,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这就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更需要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应付当前的挑战,凸显出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关怀教育,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维持和增强关怀关系,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高校才能有效地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构建“3+1”的协同育人模式,即以思政系列课程为主阵地,辅以专业课的思政教学资源,结合党团组织的在高校课程体系之外的思想引领作用,全面建设大思政协同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把高校有形的思政课堂和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完全浸润于思政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和感受性,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1思政系列课程的价值引导

思政系列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的主阵地,具有强烈的顯而易见的价值引导作用,其主要宗旨是解读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每一门思政选修课程均是在此基础上就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层释义。在整个课程育人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和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更是不可替代的,是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承载,也是新时代形成大思政格局的趋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新时代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便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教师本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育人意识也是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重点,同时还应积极倡导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设定到教学方法革着手,挖掘思政课程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探索具有鲜明育人功能的中国系列思政课程体系。[2]

3.2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协同

所谓的课程思政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学校所有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专业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在教学目标上看都具有育人功能,前者更注重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开展对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各类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承担服务育人的功能,充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显性课程教育和隐性教育资源融会贯通,实现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大思政”格局。如在教材方面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衔接思政内容迁移思政要素,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通专业课和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战线。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引导之下,既有思政系列课程在理论上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又有隐形的思政课程资源相辅,即专业课程的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主导价值观渗透,达成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点线面结合的“三全”育人模式。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思政理念,输出思政因子,强化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导向正确的价值追求。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切入学生的实际需求,把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活化,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在专业课中融入价值引导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时俱进的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公民政治意识。

3.3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

党团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应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具体体现在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程中,还应把校内课外的资源共同集中起来,分解到团委组织、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教务、科研、总务等行政机构也应参与进来,院系教研室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形成各方面关心、共同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4]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人人有责、讲究实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集中教育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两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兴趣整合工作方案,定制学年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将党课、团课和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统筹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采取专家讲座、远程连线、新媒体视频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党课的时代性,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与自身发展的密切性,提升学生求知的兴趣,沉淀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素养,强化学生自觉履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3.4建设“大思政”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显性教育资源和隐形思政资源的统整,思政系列课程的显性效用是直接而明确的,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因素则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出教育目的,加速实现育人功能。高校“大思政”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建设好的,有赖于全体师生共同的行动。[5]一方面是以高校党团组织、学生工作部门为核心组织指导,对焦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立足宏观决策,发挥统筹指导的重要作用,责权明确、边界清晰,综合各部门的力量履行育人职责。另一方面是以教师与学生的团体活动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以学生社团为纽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团委组织领导社团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着重学生社团校园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励品学,培养正当兴趣。

4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效的建议

4.1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促进高校课程资源的整合,势必要求兼容思政系列课程的显性内容与其他课程的隐性资源。隐性教育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第二课堂的思政资源、穿插融合实际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固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显性的教育方法,能给人以直观的道理知识,但也容易忽略隐形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隐性教育方法主要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当前,通过整合专业课、高校行政部门、学生社团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形成一个教育矩阵,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体验,在价值观形成中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多种资源的优势。

4.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高校思政部教师和团委组织成员应积极参与到学术社团指导中,兼顾理论认识与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言行相顾,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直接参与性日益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欢迎,它能够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让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学生接受,提高大学生力行的能力,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做贡献。

高校应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之一,将社会实践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安排课时赋予学分,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确定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列入教学计划中,采取“课程化”方式,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從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管理,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

4.3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规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新规律,教育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成正确认识,调节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天国家发展的巨大变化中努力做出贡献。[6]在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深受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新方法新路径,革新大讲堂式的旧方法,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和活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表现出积极的情感认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应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新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载体短平快的特点,加速占领舆论新阵地,实现宣传教育的合力效应。一方面,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宣传教育,讲好故事,宣传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将集中培训和个人自主学习相串联、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复合使用、线下与线上学习培训相融通、直接宣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协同发挥作用,开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通道,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4.4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必须牢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原则,把人才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具体来说,在全员育人中要善于利用各方面资源,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内部工作、校园环境以及所有资源,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在校内积极寻求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思想理论教育的实践感悟能力,同时根据大学生易冲动、不稳定的心理特征,突出人文关怀在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者应时刻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重视他们在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易发生的健康、安全、竞争、合作等问题展开研讨,一方面重视学生问题为他们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讨论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检视学生的价值选择,培养受教育者的关怀能力。通过建立、维持和增强关怀关系和信任,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和认可,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立场,积极应对外界变化,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和感受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院级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模式研究”(编号:SZZX201909)的研究成果;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编号:GH-17064)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28-135.

[2]高德毅,宗爱东.“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9-10.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5.

[4]张垚蕾.协同理论视域中新时代党团组织育人研究[J].现代交际, 2020(19):19-21

[5]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64-569.

[6]张毅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2017(11):19-23.

[7]谭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52.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