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在课标中确切表达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对于历史这门必修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提高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度,将其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高中历史课本对世界发展史有详尽的记录,探究价值极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引导其追溯过去,知悉古人智慧,开阔学习视野,引发情感共鸣,不断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感悟,以此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持续提升。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传统的历史教学侧重基本史实教育,教学时以教材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历史重大事件,忽视了对学生历史认知、历史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资源较为单薄。基于素质教育要求开展历史教育,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层面渗透核心素养的内涵,使得历史教学资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依托多媒体展示真实的现代民主建设历程,这样能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培养学生注重民主、维护民主的意识与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前,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只是空谈,如果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进行多少教学创新和改革都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面对素质教学改革,教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首要教学任务,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思想观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学习阶段每个学生就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没有一朵花生来就是灿烂无比、光彩照人的,而是需要呵护和浇灌才能渐渐开放和成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历史课堂作为培育花朵的基地,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作为花朵绽放的终极目标,以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形式作为花朵养料的供给,以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只有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学氛围压抑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秩序,普遍会以严肃的面目面对学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导致很多学生一看到教师就肃然起敬。再加上高中课程紧凑,很多教师都会采取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以确保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讲授更多知识。这样一来,教师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压抑,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难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课堂表现愈发消极。基于此,愈发凸显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二)不注重核心素养的融合
现阶段,将核心素养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既需要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正确解答历史问题,也需要学生透彻地理解隐藏于历史问题背后的历史发展轨迹,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会将大半注意力放在研究考点上,无意中忽视了历史素养的培养。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显著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很难为我国的历史文献学等专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三、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科学设计历史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目标完成及学科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深化的过程。应从整体层面看待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从教学目标的准确性、贴切性、具体性等层面评估,这样能保证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君主立宪制”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在渗透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生历史价值观等素养的培养。基于这一教学要求,在目标设计阶段,应注重两个层面的要点把控:一是重视情境再现功能的发挥,分析和掌握君主立宪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二是在具体教学中,对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规律,继而达到深层次理解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目的。从教学目标设计效果来看,上述教学目标和任务层级推进,能帮助全体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实现历史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在历史课堂中,要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问题情境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将新课改落实到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巧妙设计问题,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改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合科技设备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便利的学习条件。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历史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历史影像的真实呈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构建高中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的空间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枯燥、难记忆概念等内容的印象,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渗透历史人物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愛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德育的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不应单纯仰仗课堂教学,更应在日积月累中进行不断熏陶与自我感悟,协同发挥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教师方面讲,必须确保其了解教材内容,积极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文献。大家常说的“八年抗战”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时间是八年,并不是指抗战时间只有八年,反抗列强的侵略战争早在1931年就开始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多种方式介绍这段历史,如视频和音频材料,并以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文化教育。讲授这样的历史课时,教师需要真情流露,将自身理解与情绪代入课堂,使学生真切感受这一情绪,并产生共鸣。基于此,建立学生的价值观并培养其爱国精神。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李四光,以及辛亥革命、百日维新、抗日战争等,都可以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教师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五)丰富核心素养的培养渠道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要加强对教材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可以在国庆节、宪法日、公祭日等纪念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体会到生活在当下的幸福,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培养其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举行辩论会。通过学生之间交流的加强、沟通频率的提高,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六)创新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学生,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本身。而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核心点就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中有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和对学业质量水平的分层表述,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再将考试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比较缓慢,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渐渐地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并按时组织培养核心素养的相关活动,将核心素养价值观的培养落于实处,让高中生对历史产生正确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