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和希望的矛盾中前行

2021-01-04 14:02了一容
广州文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加缪老人与海文学

了一容

前面的话

我涉猎过一些诺贝尔奖作家的作品,也是不经意间的,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作为读者,因人而异,自己不喜欢,就不一定不好,这就像有人爱吃短面条,有人则爱吃长面条,有人喜欢吃荤的,有人喜欢吃素的,有些人爱甜食,有些人则钟情于辣的,不一而足。读别人的作品,就像要去打开一个人心灵世界的门,也得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心情和状态下才能拥有打开这一心灵之门的钥匙和密码。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有人推荐某某作品非常之好,但自己无论如何用心阅读,却依然是读不进去。然而,突然有那么一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和状态之下,竟自然而然读下去了,且文中处处生共鸣,页页有惊喜,并且敬佩和热爱无时不在。也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阅历够了,达到了理解这部作品的诸多因素了吧。

在何时何地,何种心情状态下阅读作品才能读進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更需要时间的沉淀。有时候,你和一个人的作品之间也是一种缘分,命运使然。也有一些作品,跟自己一生都无缘,即使有机会拿起来读,也还是读不下去,甚至说不觉得有一丁点打动人心的地方,哪怕是一句两句话也算数。但很遗憾,彼此心灵的那个门永远是关闭着的。而有那么些书,人即使反复读,年年读,永远都能给人以惊喜,都会让人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启示,感到精神的喜悦和满足。其中,诺贝尔奖作家有这么三位,他们的作品,让我常读常新。

一、无奈之幻灭

首先要说的一位作家是前苏联的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这个人,我读到他的几个中短篇,一开始并没有产生喜欢,几次都没有读完。可能是有事情打扰了,也可能是心猿意马,注意力有些不够集中,或许一边读,一边在想些别的什么事情,所以没有读完是很自然的。肖洛霍夫的中短篇,似乎不像托尔斯泰的作品那么容易让我接受。我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认识,包括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民性,以及人民的各种特征,均是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去感知的。我是特别佩服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始终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真是有无限创造的可能的,那也是活得最有个性特质的人民。

关于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还是得从我在巴颜喀拉山下淘金子的时候说起。有一天晚上,我在淘金客给雇来的沙娃搭的简易帐篷里点着蜡烛,在翻阅新华字典。我们是被老板雇来挖沙、筛沙、澄沙和淘金子的一群娃娃,所以被大家称呼为沙娃。因为沙娃还都没有睡,在那里打扑克掀牛九的,有讨论矿脉的,有讲故事的。我捧着新华字典,看到一个生僻字,我以前查过,现在意思记着,读音却忘掉了。所以,重新查。就在这时候,从帐篷外面走进来一个推销香烟的女人。这个女人好像跟这个金场子的老大混得比较熟,十天半月就会来这里给淘金的人运送一些物资和给养,当然东西的价格会成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地涨价。她把各种生活的必需品拉进这个荒无人烟,远离人类居住区的荒野山谷里做生意。她的生意非常红火。这个女人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女儿,她高中毕业了,读过许多文学书籍。她在我们八个人一组的沙娃们的帐篷里,看到了我写的日记,也看到了我带在身边已经读了无数次的一本薄薄的名著,她特别可怜我,说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竟然过着给老板打工淘金,一天拼命挖沙子当沙娃的生活。她认为我就应该好好挣钱,一天累得跟耕了一整天地的牛儿子一样,就应该早早休息,看书于我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她认为,在这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保不准连小命都丢在这荒野山谷里了,还有什么心思读书?她认为读书对我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

我说,就是晚上太孤独了,用书来打发打发时间而已。她听了,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随之,女人竟然跟我兴味盎然地攀谈起来,说到她所读过的书,说她父亲是学校的老师,兼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父亲会把许多喜欢的书用一些没用的书换出来拿回家,所以他们家的书架子上有许多世界名著,尤其是谈到了一部作家名字叫肖洛霍夫的人写的《静静的顿河》。她说她家里就有这部书,厚厚的四卷本,说那部书看完,看别的书就会觉得别的书都变得很轻很轻,不是书的重量,而是书中文字的重量。她这样一说,我的精神就一下子振作起来,充满了惊讶和好奇。但是更惊讶的还在后面她讲的故事。她说,你知道那个天才当时写这部书的时候才多大年纪吗?才二十多岁。她自问自答。我因小时候所处的环境,认为有特殊能力的人,一般都可能是天上的星星下到了人间,要干一些大事来的。虽然我至今都没有调查研究过她说的是否符合客观历史。但是,说实话,我至今不知道肖洛霍夫写这本书时究竟多大,我也不想去关注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我纠缠这些,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那个担心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教师的女儿,那个害怕在大漠戈壁把脸冻坏晒伤的女生意人,她的面孔蒙着一片蓝色的薄薄的纱巾,看上去有些神秘。她接着给我们讲,那个俄罗斯的小伙子肖洛霍夫就是靠着这一部书一举成名,夺得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她说中国这么一个伟大的有着几千年璀璨文明的国度,当时还没有一个人夺过这个文学大奖呢。她还说到有那么一两个中国作家,人家就要给他颁这个诺贝尔奖了,可是自己却身体不争气,奖还没有拿到,自己就先走了,所以失去了机会。她认为有可能这些都是捕风捉影,自我安慰的。更有些人说,中国人很排斥这个文学大奖,对之根本就不屑一顾,说我们有李白、杜甫、王勃和小说家曹雪芹,要那么个奖干啥?我们有真正的文学就够了!她还说了这个奖的地位和一些重要性,让我有了一个概念性的了解,然后说,在一次苏联的文学大会上,人家那些功成名就,身居要职的作家和领导们都一一讲完了话,最后主持会议的人象征性地问了一句坐在一个角落里默默不语和有些寂寞孤独的肖洛霍夫,问他还有啥说的吗?没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孩子一下子站了起来,开始列举了一些盖棺而论的大著,说这些他都看不上,没发现好在哪里,都是因为人云亦云,然后他话锋一转,说,他最近准备要写一部伟大的作品,这个作品一旦出来,应该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下,全场哗然,大家面面相觑,觉得可笑滑稽,又觉得头皮子都有些发麻,感到这么严肃高尚和神圣的一个文学大会,怎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不可理喻、不合时宜、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幸亏里面有个来自底层,宅心仁厚,饱尝过人间疾苦,而只有小学文化的大文豪高尔基。高尔基给打圆场说,文学是一个最不好说且有点神奇的东西,各种不确定性都有可能。他看着这个被大家嘲笑挖苦的肖洛霍夫,说肖洛霍夫同志,你的这部作品既然这么好,能否写出来拿给我学习学习啊!

肖洛霍夫并没有尴尬和畏惧,说,作品我已经在大脑里面写好了,现在只须找个时间,把它抄录到纸张上就可以了!高尔基听了,说那你回去抓紧时间弄到稿纸上拿来给我看看吧。

文学大会散了,大家都把这件事情当作文学界不经意间又闹出的一个奇闻怪事、一个大笑话、一场闹剧,将会成为那些爱说是非的堕落文人们在茶余饭后挂在嘴边的笑料。说是在文学大会上,发现了一个还没有开始真正写东西就已经被文学折磨得精神失常的年轻人。顿时,各种谣言满天飞。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肖洛霍夫就拿着第一部分《静静的顿河》去找高尔基,高尔基当时既是大文豪,又是文化界的大官,看完“顿河”第一部,就被彻底折服和震撼了。他着急地要看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后面的部分,当高尔基陆陆续续看完这部旷世奇才的杰作,是彻底被震惊了,知道俄罗斯的天空里又出现了一颗耀眼之星。作品已经到了这么重要的地步,到了这样的分儿上,高尔基怀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把作品呈给了斯大林,让统帅看看,因为出版这部伟大的作品,还得国家领导人批准。这里出现的一个环节,让我一下子喜欢上高尔基这个人的品质。斯大林看完后,佩服得不得了,同时也气得不得了,可以说是有些焦虑和龙颜大怒了,甚至产生了想把这部作品销毁使之扼杀在摇篮里的扭曲的想法。因为作品里面也写到了苏联红军一些不太光彩的真实的历史片段。但是,高尔基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了斯大林,说苏联人民和这个伟大的国度不能没有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著作,这是整个人类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是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斯大林那么铁腕的一个人,竟然听进去了,他在那一刻才真正显示出一位伟大领袖和舵手的胸襟和宽容,度量大到竟然提笔亲自批示,让抓紧印刷。于是这部旷世著作就出来了。这样的作品一出来,虽然是有点坎坎坷坷,但诺贝尔文学奖就毫无含糊地颁给了肖洛霍夫。

那天晚上,尽管是在破土动工和一切下苦人都出来讨生活的春天季节,尽管帐篷的外面泼洒起了糊辣汤,就是雨夹雪。巴颜喀拉山的下面,气候反复无常,天气变幻莫测,但是帐篷内的沙娃们都似懂非懂地趴在铺着草垫子和帆布的简易床铺上,津津有味地咀嚼和品味着女人的精神大餐。他们在想象着纱巾里面那张在讲述中主持了正义的女人的温柔面孔。

女人的故事把我打动了。我不在乎她讲的故事是从哪儿看来的,是否真实可考,这统统都无关紧要。但它让我下决心一定要读读这部作品。我先是打算从这个女人那里不惜血本购得这部书。但让我惊喜的是她在下一次给淘金客运送给养的时候,竟然把这部四卷本的书送给了我这个嗜书如命的人。我用了十多个夜晚读完了这部高山仰止般的书籍。几年后,我又买了一套,因为我怕它丢失,现在即使丢失了一套,我还有一套随时可以看。我用塑料纸把它包起来保护着。这部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什么都不想干,就想读这部书,连饭也不想吃。就是白天工地上过强的劳动量累得我几近吐血,心里也还惦记着读它。我每读完一个章节,在开始读后面的部分时,有些暗暗担心,心里攥得紧紧的,为文章中所有人的命运担忧,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肖洛霍夫就像坐在巨鲨的头上在大海里从容不迫地前行,真的害怕他在后面的某个地方出现纰漏,一切都将毁于一旦,留下不尽如人意的遗憾。但是直到小说的最后一段,最后一个字,气韵没漏,非常饱满,它让我始终满满的都是赞叹与惊撼,没有丝毫的失望和败笔。小说从头到尾,从容不迫,永远都那么沉着,用神完气足丝毫都不为过。读完最后一行字,我有一种幻灭感。真是觉得爱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成也空,败也空,百年身后罪名声。真也空,假也空,真真假假两难清;活也空,死也空,生难死易奈何终。小说让我对人生没有了幻想,我知道人在世上实际上就是“无奈”这两个字,无论承认与否。如果有谁还体会不到人生就是无奈这两个字,那只是还没到时间,还没有到风光穷尽的那一天,还在志得意满的状态中热热闹闹地前行,还没有到自知的那一天,但很快的,到大限将至的那一刻,谁敢说没有一点遗憾?一位伟人在晚年最莫可奈何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运来天地同携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所以,人在金光灿灿的时候,不要忘了,一切终归会有失去的那一天,人生一世空空空,“无奈”这个宇宙之神很快会找到你的!

二、绝望

接下来我再谈谈加缪和他的《局外人》。人是一个矛盾体,也必然是一个矛盾体,既然人有希望,那么人怎么会没有绝望呢?有时候人的绝望会大于希望。我不认为文学作品就一定非得要在作品里面透露出一点什么希望来不可。好作品只遵从客观的人性和天道的规律。加缪被人称为是存在主义大师,他自己不承认,我至今也没有彻底弄明白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主义只适合用于政治,而不适合于文学艺术。加缪的《局外人》,它深沉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是我从事创作之后读到的一部大书,那时候,我本人已经因为文学改变了命运,在一个基层的地方广电局工作。每逢周末的时候,我的一个叫左侧统的朋友会带上他的文学书籍,从另外一个县城到我所在的县城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交换书籍,一起如火如荼地谈文学。有一个周末,我们在葫芦河的那条沙石沟里谈到了一个外国人,他就是加缪。左侧统说,你读一下加缪的《局外人》。正好他带来了这本书,和我拿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交换了。《百年孤独》的讲述性太强了,让我觉得空洞大于我所生活的阅历。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不影响别人的顶礼膜拜。通过《百年孤独》,我学会了小说可以避重就轻和投机取巧。但是大部分俄罗斯作家都是迎难而上的,像大型推土机一样从最艰险和有难度的地方推过去,他们很少用空话和大话去弥漫和遮掩。俄罗斯作家大部分写实写景能力都特别强,你一看就不是玩虚的,一看就知道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加缪虽然也是现代派的作家,但他和别的许多不知所云的现代派的作家还有些不一样,他作品里面有人应有的经验和通感所能感受到的感情。他的《局外人》看上去主人公对世事和一切都抱着无所谓和淡漠的一种态度,实际上能看出他无与伦比的消沉和绝望的背后是无言的抗拒,但在这绝望里也有着让人哭笑不得的智慧跟幽默。是幽默,而不是什么希望,没有真正生活阅历的人,是很难写出这样的幽默感的。《百年孤独》里就没有这样珍贵的东西。马尔克斯的优势在他的中短篇。加缪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不动声色,在表象背后深沉的绝望和痛苦的感情,这种孤独感情深进骨髓,但表面上却丝毫都看不出来,好像还生活得有滋有味的,该干啥干啥,一切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天塌下来,也有大个子顶着。其实,他的绝望使得他对一切都漠然待之。加缪的写实能力已经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看上去轻描淡写几笔,但是所描述的人物场景却活生生地就在你眼前。加缪的笔穿透力非常强,艺术性之强,到了人越琢磨越感到吓人的地步。加缪书写的生活原本是非常沉重的,但他把这种沉重的人生深埋在那些啼笑皆非的生活细节中了,给消解了,隐藏起来了。这种高明是要有能力和绝对智慧的。也许他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气息,一出笔就自然而然流淌到纸面上了,根本并非是有意为之,但已经达到了读者想要的非凡效果。后来,我和我的朋友再没有把书换回来,我放弃了《百年孤独》,而收藏和保留了《局外人》,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是我的枕边书。如果没有它,我会感到心里面空荡荡的,有它在,我就感到踏实和放心,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本能够让我的心灵找到放牧的书。我发现所有的好书,里面都有信仰和敬畏的东西。伟大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能够离开润养人心灵的宗教。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宗教。我的那位左侧统的好朋友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走了。但他的思想和我是最接近的。我对自己和未来不抱希望,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地球在宇宙中都只是一粒灰尘,何况是一个人。但一想到蚂蚁那么渺小,但它比人類的存在还早,就又觉得生命就像蚂蚁一样,看不到希望,但仍旧在忙忙碌碌,挣扎着连爬带滚地推着粪球、抬拉着一根针头一样的草叶和柴棍。这也就是活着的理由。

三、希望

最后我谈谈我第一个接触到的,也是与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真没想到我会和这个硬茬儿的大胡子老汉有这么深的缘分。我们虽不在同一个时空下生活过一天,但他确实帮到了我,乃至于好像就是他改变了我未来行走的方向轨迹和人生命运。

我小学的时候,我们家在西海固沙沟的黑山,那里物质上匮乏,面貌落后,也没有更多的精神食粮,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追着看露天电影,一个电影看了有好多遍了,但还是要跑十来里路程,翻山越岭,跌跌撞撞,赶夜路去看。那时候,还有一个能够在精神上满足我们需要的就是看小人书,有些娃娃会从赠送给学校的阅览室里面借书,能借到书的都是有面子的娃娃,跟管理图书的老师关系甚好的,有些是他们家孩子,有些是老师的亲朋好友的孩子。我还有几个关系好的,比我大好多的朋友,他们已经不上学了,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却非常喜欢看书。农闲的时候,大家一起赶着牲口上山放牧,在山上一边放牧一边交换看书。因为他们经常会骑上自行车去远一点的乡镇新华书店去买点小人书回来,一般一本小人书一两毛钱,甚至几分钱。有些乡镇还没有新华书店。当时,我们那里有一个叫李家堡的地方才有新华书店,还有三营那个地方也有新华书店,像沙沟、黄铎堡、白崖这样比较近的乡镇,至今也还没有一家新华书店。一个乡镇能有新华书店,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那种幸福无法用语言叙说,孩子们即便买不起书,只要能在书店里面看一眼,闻闻书的味道也是甜蜜的、充实的,给人以从古到今和世界媒介的想象的。我们那里是有名的三西地区,物质上贫困也就算了,精神上也无比贫困和可怜。能有一本小人书,一群孩子就抢着轮流看。有一本书,小孩子不识字,大孩子读给小孩子听,那一刻,大家的脸上充满了天堂般的光彩。有些小人书的插圖,大家看了又看,并且模仿书中人的动作,演示给大家看。我虽然不知道那些画连环画的人的名字,但我终生感激他们。

后来,有一天,我的哥哥不知道从哪个同学的手里搞到了一本薄薄的英汉对照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上初中的哥哥在煤油灯下给我读,我认真听着,二三年级的我,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尤其在看书的时候,认识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字,感到非常兴奋。一些书里出现的字不认识,就特别好奇,一心想知道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快乐着也折磨得人心里始终都不能平静。这种求知欲望就像一个人刚刚学会开车,而且满世界只有一辆吉普,就你有。你一开始只是从门前开到房前的打麦场上,可是你感觉瘾特别大,没有得到完全彻底的满足,你很想把它从十迈、二十迈,开到四十迈、六十迈,甚至更快。你不想只是局限在场院里转,你要把它开到更远的地方去,乃至离开这个村子,到外面去,到全世界去!所以,你会不停地问别人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哥哥们也有不耐烦的时候,父亲给了我一本新华字典,这是他老人家给我的一生的财富,也是我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全部的遗产,就是一本被我翻烂了的新华字典。但这也是我继承来的最为有用的财富。之后的日子,我就是靠着这本新华字典认识了所有的书中我所不认识的字,我也带着这本新华字典行走于天下。哥哥读《老人与海》,我感觉我就是里面那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想跟随和陪伴老人到浩瀚无垠的大海上漂泊着,去打鱼的小孩子。我喜欢那个书中的老头儿,我想和他相依为命,我想追随他生死与共,征服鲨鱼、征服海浪,我想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永不服输。我喜欢大海,我热爱那个无边无岸的世界。后来,在我离家出走,远赴他乡的时候,我都随身携带着这本《老人与海》和父亲给我的新华字典。我有时候特别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物质上的原因,而是来自精神和灵魂上的,但是在无比绝望甚至厌世的时候,我知道有一本《老人与海》的书在静静地陪伴着我、守候着我,不离不弃。书真的比人可靠,人容易翻脸,容易背信弃义,容易在你走得好好的时候,无缘无故,明里暗里刁难你,设置一道道障碍,挖上一个个陷坑,就像大海有时候也会风急浪涌,也会露出凶恶残酷和狰狞的面目。人和《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一样,有时候特别美,特别温情脉脉,宁静得就像一面能够看透世界的镜子,有时候却那么善变,在凶残的同时,还有些防不胜防的阴险。但善良是永恒的,悲悯心是永恒的,情义是永恒的,困境中的反抗是永恒的,孤独中心灵的挣扎和挣脱羁绊是永恒的,有边境限制的世界之美是永恒的,心的宽度广度宏大也是永恒的。

这就是《老人与海》,这就是海明威教给我的认识和智慧。他还教给了我硬朗的男子汉应有的战斗和坚持,也教给了我面对无情命运折磨时候的沉着冷静,同时教给我对给你制造了不公正者的宽容和谅解。人生无不是在一个又一个困境中挣扎,无不是在一个又一个困境中不甘于命运的束缚而反抗,而寻找出口和出路,又无不是一场又一场的宽容与理解。我写的全部的小说,几乎都有《老人与海》的启示和启发,我的《远离人迹》,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受《老人与海》的影响。我读海明威的这本书不下一千遍,我几乎四十年都在读它,每次翻开,我都有一种在悲伤绝望中的满足。我对人生不抱希望,对生命不抱希望,对未来不抱希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抱希望。但正是因为有了《老人与海》,有了海明威,我又对世界抱有各种各样的好奇、各种各样的幻想和各种各样的希望,盼望着、希冀着些微的温暖和惊喜。

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让我读过这么多遍,读了这么长时间,也许世界上无论什么样的结盟和铁关系,都已经相互厌倦了,背信弃义和分道扬镳了,但我和这本《老人与海》却一辈子长相厮守,不离不弃。

责任编辑:杨希

猜你喜欢
加缪老人与海文学
《老人与海》(节选)
我们需要文学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我与文学三十年
漫画
文学
历史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