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思考与探索
——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1-01-04 02:21周巧平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师院校职业

周巧平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人事处,南京 210048)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层次上的高等性和类型上的职业性双重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培训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更新,还需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针对目前高职教师培训现状与问题,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关于高职教师培训的思考和认识。

一、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意义

由于高职教师来源复杂多样,入职方式和从教基础不一,新型产业发展迅猛,专业前沿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人工智能兴起,信息化教学、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技术已广泛运用等原因,导致高职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学方面都存在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因之前我国职业教育尚未把职业实践经验作为高职教师入职硬性条件,学校近三年新进教师中,直接从高校毕业入职的占63.3 %,从企业调入的占18.4 %,从本科学校或高职院校调入的占16.3 %,从其他渠道入职的占2 %。其中师范院校毕业者只占12.2 %,非师范院校毕业者占87.8 %。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就职的新教师,只有普通高校学科知识背景,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实践知识,都很欠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入职教师,虽有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但对于高职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实践,同样亟待提升;而现有在职教师中:40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49.2 %,40~50周岁教师占31.5 %,50~60周岁教师占19.3 %,有的尽管从教多年,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凭一本教材、一套PPT已难以胜任。通过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锻造教育教学基本功;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突破职业发展瓶颈困境;帮助老教师实现专业知识更新和职业技能的提升,最大化发挥传帮带作用,让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师水平都得到提升,确保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和发展。只有建成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有助于最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提升,从而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因此,教师培训既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

(一)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

“十二五”前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变化显著。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十二五”之前,高职教师除了学历提升教育,基本无培训。2011年,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成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应该说,因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的高职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长期以来“无培训”的状态来说是个极大的突破[3]。但“十二五”期间的高职教师培训大多沿用本科教师培训模式,并且主要表现为任务式培训项目运行,无论是项目管理者、项目实施者、选派学校、参培教师,基本局限于按照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去完成培训任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动参训人员较少。以“十二五”高职教师培训实践为基础,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和《江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6〕2号)指导下,“十三五”期间的高职教师培训已由注重规模效益向关注品质显著提升,培训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至“十三五”期末,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已逐渐形成国家级、省级和校本培训三级教师培训工作体系,逐年选派大批教师(见表1)参加国(境)内外各级各类研修与培训(如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和企业实践、新教师岗前综合能力提升培训、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师培训、国际合作职业教育专题培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练培训等),同时还成为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全国化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高级)技师培训基地、江苏省化工类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单位、江苏省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先后成功承办“十二五”期间的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现代化工运行与维护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国家级高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化学检验技术国内培训和“十三五”期间的国家级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项目,开创了教师培训工作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极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培训大批 “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表1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5-2019年专任教师培训情况

(二)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尽管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培训制度和机构不全。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无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统筹负责,通常是由人事处师资管理人员兼职组织开展(部分学校同时由教务处或继续教育学院分担),工作状态基本局限于完成任务,无力深化。二是培训内容和形式落后。高职教师培训项目内容的突出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实用性不强等。即使是类似企业实践培训项目也有较大比例的专业理论知识模块的内容。这与高职教师所需要的更多的专业技能实操和职教教学实践等方面培训内容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4]。有些培训实施单位缺乏开创精神,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勇气,固守传统的培训理念,培训方案设计欠接“地气”;培训形式单一,主要以大班课堂讲授和理论培训为主,实践操练和互动体验不足,参训教师的规模化和参训教师的个性化、差异化矛盾仍很突出,未能很好调动参训教师积极性。三是培训管理与考核不足。目前,部分承担培训任务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足,更多时候满足于完成培训指标和课时任务,重“量”轻 “质”,培训项目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培训过程管理欠“抓手”,培训质量评价不愿“较真”,对学员的考核或简单填表流于形式、层次较低,或环节繁复可操作性差、执行力弱。与此同时,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另一方,参训教师的选派学校或二级学院,也存在对教师参训认识不足、组织不力、管理考核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甚理想。总之,需要探讨如何更新培训观念、加强培训管理、丰富培训内容、突显高职特色、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的专业化发展要求。

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策略

(一)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要把制度建设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5]。目前有关高职教师培训的制度尚有待健全,尤其是评估督导机制。以笔者所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重点需要制定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特别是校本培训管理办法),适时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级教师培训师资库制度,通过单位推荐、学员反馈等多种形式,在一定范围内遴选一批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教师,按照专业类别,组建学校教师培训师资库,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再次,制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联络员制度(从学校到二级学院),确定专门机构至少是专人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在培训计划设计、培训项目申报、培训过程监控、培训效果评价等环节加强管理,提升培训质量。最后,形成系列相关考核制度,把教师参培成绩纳入职称评审中继续教育资格条件,敦促教师主动积极参加培训、自觉认真对待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情况作为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年度考核内容,以提高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在加强督导与考核的同时,定期推选、表彰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以评促建。

(二) 优化校本培训项目,构建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项目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级多种类别。一方面应梳理教师培训需求,从宏观上统筹,有效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充分利用上级培训资源;另一方面需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补足性。针对目前一些培训项目不能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设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行业企业脱节,不能对专业前沿发展做出迅速反应和准确判断,培训形式单一,操作要求不高等问题,合理布局培训结构,根据本校专业发展需要,着重打造一些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学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多个角度进行校本培训项目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目的设计不同的校本培训方案,使教师培训项目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评价要求,在理念渗透、知识传递、技能提升等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成熟的培训体系该是什么样子,目前还没有基本固定的结构。全国各高职院校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检验[6]。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优化校本培训项目,构建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学校地处素有“中国化工摇篮”之称的中国重化工基地——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区内的中国石化集团扬子公司和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我国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常年培训企业员工、高校毕业生及化工类高校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学校依托这一丰富的区域产业资源,始终保持与有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开展各类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项目,聘任企业兼职教师、聘用产业教授,开展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定期组织访问工程师项目、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根据培训对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比例等,分别选派老师参加从4周到48周不同的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改变原有单一的培训周期,满足教师个体多元化需求,并与扬子石化和南化公司合作承办国家级高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等。在此期间,坚持培养培训基地要按照互惠双赢的原则,与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5]。同时,致力整合校企多方资源,建立体现产业与专业特色的教师分类培养与管理制度,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双师”素质为重点,丰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内容,不断完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三) 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打造以人为本的服务平台

接受培训的主体是教师,其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在于教师自身能否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或科研,培训成果得以最大转化,以满足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要求。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培训督导评估,以研修培训协议为基础,做好教师培训期中检查、期满考核工作,注重教师培训的实效。另一方面,除了培训期满结业考核外,还需在培训结束后,对参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状况和职业能力水平提升情况进行长期跟踪,探索建立起一种长效反馈机制,建立起以参培教师为主体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了解参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既能促进前期培训成果的转化,也为后期培训项目的优化和相关工作的改进提供有效依据;既是对教师参培结果的认可,也是对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转变工作模式,打造新的培训平台,为广大教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让教师培训工作在原有问题上面临新的迫在眉睫的思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兴起及新兴产业发展新业态,新的学习革命已经悄然到来,信息化移动学习与在线学习成为突破传统培训模式的必由之路[7]。而今,基于对教师身心健康关怀的角度,教师培训更需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在传统线下培训的基础上,努力多渠道开发和利用培训资源(“超星教师发展直播讲堂”“智慧职教”“教育部网培中心”“网易公开课”等信息平台的网络资源),尝试多样化的“互联网+”教师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信息平台建设,将传统培训与互联网培训融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远程在岗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既便于参培教师灵活安排工作与学习(甚至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使部分未能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获得学习资源,扩大培训效益。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一直努力探索多种混合式研修培训的实现路径,重点是探索借助教师发展中心这一新机构,打造新的培训服务平台,构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五门五化”教师培训体系,即:推动教师走进教师发展中心门、技能赛场门、高校和科研院所门、企业门,走出国门;努力实现校本培训的专业化、着眼工程实操的专家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研修后的学术化、企业实践后的“双师”化、出国(境)研训后的职教理念视野国际化。引导教师制定个体切实可行的研修培训规划,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多种提升途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能力、开展社会协作能力和融科研、教研于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将学校建设成为有“专家型”和“学者型”的高等职业院校。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引领,增强广大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如何提供能够满足高职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培训活动、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将教师个人的发展诉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

猜你喜欢
双师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