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模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部 ,南京 210023)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开篇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相互融通与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特点,改革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2]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基础课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值得探索研究。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生,高中提前招生考生,面向中专和职高的对口单招考生,士官生,以及面向社会的百万扩招生。2019年5月,教育部文件提出高职院校实施扩招100万任务,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列招生计划[3]。2020年两会期间,再次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继续扩招200万。生源的多元性和复杂化导致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以及能力等方面差异大相径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也需要培育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高职院校的学制和就业导向等影响,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存在重视专业群建设,在师资引进、教学投入、资源建设、环境改造等方面公共基础课投入一直滞后,甚至在有些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学时都不能得到保障。以上现象直接影响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由于公共基础课教师相比专业教师在培训学习、业务进修、课题立项和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机会受限,导致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动力不足,在学校重专业轻基础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学的资源、硬件投入不足,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缺乏对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最终影响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切实发挥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是当前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育人模式和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4]公共基础课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操、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功能,同时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工具课程。但是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应如何发挥作用,又怎么评价是否发挥作用等都不够明确。
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等都没有明确的规范,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有效结合,导致各个基础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共基础课程要更好地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构建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因为重专业建设轻公共基础课改革以及教师边缘化等现象,许多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构建上依然按照传统课程管理模式,各学科独立开设与管理课程,学校以及各二级教学单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缺乏系统的课程建设框架,导致在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
由于无法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失去了设计与开发的意义,大多数老师就单纯按照教材的章节和课时数来平均分配授课内容。缺乏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就失去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动力。
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通过期末一张试卷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单一的考核及评价方式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学情实际,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学习方式运用能力、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及有效的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对课程的总结也来源于学生的分数,单一的期末考试的评价分析与总结,无法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后续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没有指导意义,无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以“成果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为指导,“逆向设计,正向实施”,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对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动态分析学情,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及课程实施与总结分析来有效反馈教学设计的过程,从而构建一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过程评价”的可持续改进的循环系统。
图1 “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构建体系
以课程委员会为主导,课程团队和教师为主体组织课程教学实施,规范课程管理。规范的课程教学实施流程是保障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通识课程委员会,负责审核全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大纲的制(修)订,组织实施教学评教,汇总分析各类评教数据;课程团队依据课程大纲模板、课程实施评价指南及总结分析表的标准来编写大纲,实施教学评价,分析总结课程教学效果等;授课教师设计单元教案,完成单元学情调查,落实过程性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持续改进,完成教学总结并填写课程教学分析表。充分发挥授课教师、课程团队、课程委员会三类质量主体作用,做实做细课程大纲制订、单元教案设计、教学实施、单元评价、单元小结、课程研讨、课程实施分析、课程总结改进等关键环节,形成单元和课程两个层面的质量持续改进闭环。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阶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当前社会需求,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三至五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5]。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6]。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学习目标是课程所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指标逐条细化的教学目标。在明确具体目标后编写教学大纲,设计各单元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实施考核与评价。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要符合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强化与专业课程的融通。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整体规划课程内容设置,分模块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一)的单元设计为例(见表1),教学单元内容要对应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摒弃传统的单一老师讲授式的授课模式,运用情景教学,开设专题教学研讨,分组合作开展教学活动等,创新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上资源与课堂授课互为补充,最大化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表1 英语课程某单元教学设计样表
在各类课程学习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的评价最难。它不仅要评价知识掌握的程度,还有对能力、道德、人格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且对后者的评价要求更甚于前者[7]。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考核,一般采用总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或者测验等成绩各占一定比例来确定总评成绩。单一总结性的评价无法及时准确地反应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也起不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实现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检验各教学单元对应教学目标的是否有效完成,及时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同等重要。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相比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更全面、客观、公正[8]。课程总评成绩=过程性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Σ(单元评价成绩╳单元权重),期末考试在组卷时,各单元所涉内容的分组比例原则上应与各单元目标权重基本一致(见表2)。基于单元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应能支撑对单元所有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测量评价,并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相适应。课程团队可以根据单元教学实际,设计针对性、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测验、操作、口头演示、作业、书面报告、答辩、口试等方式。
表2 大学英语课程成绩评定样表
教师在单元教学后,及时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体验和需求建议,如对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自我判断、对难点和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教学结合单元评价、学情等,进行单元教学小结,在教案中及时填写“教学效果与反思”,并在后续教学中及时改进策略,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补救。课程团队基于教师单元评价和学情分析,组织开展课程教学研讨,对阶段性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教学改进思路,形成文字记录并发给所有授课教师。同时课程团队要规范授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教制度,及时分析同行评教中发现的问题,纳入课程教学研讨的交流内容。课程实施结束后,授课教师要完成对课程实施分析,课程团队依据课程分析形成课程总结分析报告,提出课程改进思路,优化修订课程大纲,改进课程实施方案,从而推进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为指导,“逆向设计,正向实施”,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动态分析学情。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及课程实施与总结分析来有效反馈教学设计的过程,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该教学实施模式通过不断地优化与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