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古籍文献研究*

2021-01-04 10:3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气海天枢灸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李 君

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约有85%的腹水患者为肝硬化所致,大约50%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10年之内会发生腹水,一旦腹水出现,则提示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预后凶险,病死率明显升高。肝硬化腹水,在中医属于“臌胀”“水鼓”“积聚”“肝积”“肥气”“癖积”“肝著”等病症范畴,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为其主要特征,为古代“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一。古代医家认为,臌胀的病因复杂,多为虚实并见,大致分为外感六淫、疫毒侵袭、情志不遂、劳欲过度等。其病机关键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停聚是形成臌胀的重要病机[1]。古代医家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臌胀治则治法,其中就包括灸法。灸法以其软坚散结、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拔毒泄热、攻补兼施等作用,对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机体免疫功能均有确切疗效,在不增加肝脏和胃肠负担的前提下,可显著改善脏腑功能、通经活络、健脾利水、扶助正气等,十分适合肝病腹水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方法的提出

中医很早就有对肝病的认识,《内经》中对肝硬化临床见症,如腹满、腹胀、肝脾肿大、胁痛、黄疸、食欲不振、出血等已有详尽记载。如《素问·腹中论》载: “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 名为臌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 “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是唾血。”唐代灸法盛行,较早出现了用艾灸治疗腹水的方法。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胃病第六》即详细阐述了灸治该病的取穴方案,具体为:“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之……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胀满瘕聚滞下疼,灸气海百壮,在脐下一寸,忌针。胀满气如水肿状,少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在中极,脐下四寸。胀满肾冷,瘕聚泄痢,灸天枢百壮。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灸肝俞百壮。” 指出对于腹部胀满水肿,应灸脾俞;对于涵盖肝硬化病症的心腹积聚痞疼痛,灸肝俞;其他如气海、中极、天枢也是治疗积聚腹胀的常用穴。《外台秘要·灸诸胀满及结气法二十二首》载:“又疗冷胀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法。灸肝俞百壮,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也指出肝俞是心腹部积聚胀满的常用穴。又如,《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六》也记载了隋唐时期名医甄权灸水分穴治疗臌胀的方法,具体为:“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灸七壮,主水病腹肿,绕脐痛冲胸中,不得息。甄权云:主水气浮肿,鼓胀肠鸣,状如雷声,时上冲心,日灸七壮,四日罢。”自此,灸治腹水的方法历代传承下来。

取 穴

1.循经取穴

灸治肝硬化腹水常见循经取穴,所用穴位主要涉及膀胱经、肝经、脾经、胃经、任脉、肾经等,与该病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停聚的病机相对应,通过灸法的穴位刺激调节改善肝、脾、肾脏腑功能,发挥疏肝利胆、健脾、利水之功效。

肝经穴位主治肝胆疾患,多具有清泄肝胆、通利水道、舒筋活络等作用,是灸治肝硬化腹水不可或缺的,较常用有期门、章门、中封、大敦、行间等。如《千金翼方·水病第四》即明确指出中封穴施灸可以治疗臌胀,其曰:“臌胀,灸中封二百壮。”又如章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通治五脏疾病,对于肝脏的疾病有特殊的功效,对腹水治疗也有作用。《普济方·针灸门》云:“章门二穴……足厥阴少阴之会,治肠鸣盈盈然,食饮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主腰背肋间痛,腹中膨胀,两胁积气如卵石也。”

健脾诸穴,包括脾胃经及膀胱经的脾胃俞募穴等,也是肝硬化腹水病症的灸治重点,与“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相符合,常用穴位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地机、太白、公孙、三阴交等。如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作为人体强壮要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早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即有对肝硬化相关病症的治疗建议,其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指出强健脾胃的足三里为治疗肝硬化首选穴。《针灸聚英·诸积聚》则有“诸积三里治之宁”之说,认为足三里普适于所有肿瘤病症。《集验方·治诸水肿方》明确指出灸足三里可治疗腹水病症,其曰:“治水腹胀皮肿法,灸三里。”又如脾俞,为脾脏的背俞穴,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针灸集成·足太阳膀胱经》曰:“脾俞……一传治水肿臌胀气满,泄泻年久不止及久年积块胀痛。”指出脾俞也是治疗水肿臌胀的要穴。

利水诸穴,包括任脉和肾经等重要利水穴位,常用穴位有任脉的水分、神阙、气海、关元及肾经的复溜、然谷、四满等。如《针灸大成·考正穴法》指出水分对治疗腹水有良效,其曰:“水分(一名分水)……《素注》针一寸。《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针。针之水尽即死。”《针灸集成·任脉》曰:“气海……兼血海疗五淋(灵光赋),一传治小肠气痛,伤寒腹痛气胀,水臌黄肿,四时宜多灸。”言明气海对水臌黄肿的作用。《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八》介绍了复溜穴有兼治腹水肢肿的作用,其曰:“复溜二穴……主腰疼痛引脊内,痛不可俯仰。善怒多言,足痿不收履,胫寒不自温,腹中雷鸣,兼治腹鼓胀,四肢肿。”

总结上述记载,灸治肝硬化腹水穴位及所属经络分别为:任脉穴,有水分、神阙、气海、上脘、下脘、中脘、三阴交、关元、建里、石门、中极、巨阙;胃经穴,有足三里、天枢、水道、内庭、解溪、承满、气冲;膀胱经穴,有肝俞、脾俞、胃俞、膏肓、膈俞、意舍、胃仓、三焦俞;肝经穴,有期门、章门、中封、大敦、行间;脾经穴,有阴陵泉、地机、太白、公孙、三阴交、府舍、商丘;肾经穴,有复溜、然谷、四满。

2.病灶局部取穴

腹水多发生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故除外循经取穴,灸治该病时常直取原发病灶附近的肝俞、脾俞、期门、巨阙、上脘、中脘、下脘、章门等穴,直接发挥灸法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功效,对肝脏原发病部位及周围脏腑经络气血进行调节,以期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兼顾。如《圣济总录·治癥瘕灸法》取肝俞治疗胸腹部积聚痞痛,其曰:“胸满腹胀,积聚痞痛,灸肝俞百壮,三报。”《针灸学纲要》明确指出治疗肝积宜灸肝俞、章门,其载:“肝积,(名曰肥气,在右胁下,如覆杯),针梁门、天枢、章门,灸肝俞、章门。 ”二穴均为病灶局部附近穴位。肝俞,为肝之背俞穴,是治疗肝胆疾患的要穴,具有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的作用,是治疗肝病必取之穴。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载:“积痞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门、章门之类。积块在下者,宜灸天枢、章门、肾俞、气海、关元、中极、水道之类。”又如《针灸逢源·积聚门》所载:“上脘、中脘、通谷、期门 (灸积块在上者)、肾俞、天枢、章门、气海、关元、中极(灸积块在下者)、脾俞、梁门 (灸诸痞块)。……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灸之。”灸治肝硬化之类的积聚、痞块,常直取病灶附近诸穴或取阿是穴,阿是穴指的是肿块明显的部位,即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

对于腹水之症,亦有按腹水部位取穴者。如《灸法秘传·臌胀》载:“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根据腹水明显的位置选取附近相应穴位灸治,更具针对性,对改善局部气血、促进局部水液代谢作用更强。此外,各经穴位应配合运用,如《神灸经纶·臌胀灸治》给出的灸治腹水方案涉及多条经络,并有先后灸治顺序,其载:“臌胀灸治太白、水分、气海、足三里、天枢、中封,又法,先灸中脘七壮,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发挥诸穴综合协同灸治效应。

剂 量

古人所用灸法主要为直接灸法,以壮为单位,剂量常以每穴三、五、七壮,亦有随年壮者,即根据年龄来决定艾灸的壮数。而灸治腹水的剂量常为数百壮,如《太平圣惠方·治水肿灸刺法》所言灸水分、脾俞的剂量,其曰:“阙上一寸,任脉气所发,甄权云:日灸七壮,至四百壮止,水通身肿,灸足第二趾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又如,《千金翼方·水病第四》载:“臌胀,灸中封二百壮。”《针灸聚英·伤寒》载:“腹胀三里内庭中,阴证伤寒神阙攻,灸壮须及二三百,庶几能保命不终。”指出灸治至少二三百壮。而以每穴七壮计算,成对的穴灸二百壮约需半月,灸四百壮约需一个月,与现代临床灸治腹水取效时间基本一致。

而对于原发肝病所导致的肝硬化则宜长期施灸,古代医家认为对痞块的治疗应多灸为妙,逐渐增加壮数,连续施灸。如《针灸逢源·积聚门》载:“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须择其要处,至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景岳全书·积聚》也认为治痞施灸愈多愈妙,其曰:“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后下,脐腹之壮用宜稍大,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愈多愈妙。以上诸穴皆能治痞,宜择而用之。”《针灸逢源》指出有连年不绝灸治者,其曰:“灸法有二报三报。以至连年不绝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壮五壮,以至百壮千壮者。”对于肝硬化等痞块之坚聚之气,火力足够且持久,自然逐渐消解,以防病情反复。

配合调摄

除治疗外,古代医家还十分重视对该病的调摄。如《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总结了臌胀调摄的经验,其曰:“治者先令却盐味,厚衣衾,断妄想,禁愤怒,以调和气血。”指出禁盐、保暖、调节心性和情绪等对臌胀康复的重要意义。《普济方·水肿》则强调了禁盐及毒物以养护肝肾的要求,具体为:“治水肿如鼓,用大蒜切作钱片,安脐心,次用甘遂为末,同作艾炷灸蒜上,热即易之,每日频灸,其水自下,忌一切毒物,并盐一年。”《针灸资生经·臌胀(余见腹胀)》载:“臌胀,中封二百壮,贲豚冷气,心间伏梁,状如覆杯,冷结诸气,针中管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须灸,日二七壮,至四百止。忌房室。”提出了灸治之后,臌胀患者须忌房事的调摄要求,以利康复。

肝硬化腹水是当前临床治疗的难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效果不佳,且存在患者痛苦大,副作用明显,并发症多,费用高昂等诸多弊端。目前,已有不少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疗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和独特优势,所用灸法种类多样,包括温和灸、隔药灸、隔姜灸、热敏灸、雷火灸[2]、十字灸[3]、艾箱灸等,常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或中药方剂内服使用,传统的直接灸法则十分少见。取穴以单穴神阙穴居多,间有少量组穴施灸者。而从古籍文献研究来看,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或更宜使用传统直接灸法,取穴亦有章可循,可有更多的取穴方案选择,循经取穴和局部病灶取穴都是现代临床所欠缺的,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可为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气海天枢灸法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