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越 黄 帅
(1.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2.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同时将德育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教育体制内,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将思想政治理念应用到各类课程中,通过相互融合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现如今,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应该单纯的将思想教育局限在思政课中,而要持有将课程思政逐渐取代以往思政课程的理念,将其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单一性与被动性,第二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巩固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道德观和价值观等的重要课程。基于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正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它的提出是基于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结果。因此,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重大变革。
对于还未进入社会的高校学生而言,思想价值观念还未完全成熟,面对海量、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极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扭曲的价值观,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深刻认知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科学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意蕴,探寻课程思政的形成路径,对高等院校顺应当代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优质专业人才有着重大实践意义。
对此,作为世界第三大语言的西班牙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助学生对比分析西语中的思想价值观与文化涵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听力训练、口语表达、阅读、写作、翻译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展开中国与西班牙或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文化的对比,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西语教师根据对西语国家传统节日的了解,通过我国清明节和墨西哥的亡灵节做对比,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深刻感受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另外,教师也可以传授生态环保理念,潜移默化为学生渗透环保理念,为我国“一带一路”倡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历久弥新,不仅滋润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思想,也支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向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之心以及民族自豪感,还能增加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有利于他们日后主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课程思政对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思想涵养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三观的形成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们成长,需要正确的行为来标杆他们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切实履行广大教师的职责。在高校西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育人生活化,在思想上突出其教育功能。西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得传统思政教育更具生机与活力,不仅深化了西语教学价值内涵,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是高校立德树人这一基本原则的根本要求,同时可增强西语教育在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中的作用,对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为了有效的在第一课堂中开展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西语专业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外时间的活动实践,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1)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的中国梦,可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比赛来彰显思政育人元素,例如中译西和西译中的翻译比赛、西班牙语辩论赛、西班牙语演讲比赛、西班牙语写作比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品德教育元素贯穿大赛主题的始终,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政治的理论水平、爱国主义情操。(2)也可以举办西语视频录制和课件制作专题活动,主题是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涌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建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西语思政课程。人文素养和人文价值是西语思政网课的核心主题。网课可以使用微课的教学形式,以中华民族精神、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西语时政新闻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依托多样化的平台和媒介,提升课程思政的灵活性和感召力。(3)借助西语相关的媒体平台,比如 El País《国家报》,El Mundo《世界报》,ABC《阿尔塞报》,Clarín《号角报》,Excélsior《至少报》,人民网西语版,孔子学院,CGTN《西班牙语频道》等西语媒体平台和西语类公众号,选择其中优质的文章作为学生西语课外阅读材料,尤其是中西文互译的权威纲领性文件,西语主流媒体报道的有关政经文化类的报道和评论,假期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意识。(4)在课后翻译习题中,督促学生掌握西语国家政治组织结构或组织名称,政治经济体制关键词和相关的专业术语的西语精准表达,如“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倡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权威翻译及政治名词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要求学生多接触社会热点话题,在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学习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5)建立专门的西语思政教育网站,通过网站这个语言实践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发表西语原创或编译文章,用西语传达中国声音,用西语讲中国故事,从而实现网站建设作为育人的载体。(6)依托本校与西班牙和拉美地区的大学建立的国际合作平台,学生在国外交流期间,组织“弘扬中华民族文明,讲好中国伟大故事”的活动,教外国人书写中国毛笔字、包水饺、做中国特色菜、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知识、一起过中国传统节日等。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学生肩负起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西语第二课堂思政育人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促进西语课程思政的学习和课外实践。一方面主要是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如假期期间组织学生参加支教活动,研学活动,尤其是针对著名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西语翻译并纠错、民俗风情文化的宣传活动等,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工作能力,潜移默化鼓励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培养他们的回报社会服务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是完善西语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教学保障制度,高校教师应明确活动实践时间,改变传统式评价方式,把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表现纳入形成性评价体系中,也可以落实学分转换机制,将实践德育活动换算成相应的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和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技能作为西语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将课程思政与西班牙语语言教育融合,组织学生参与有关思政教育主题和兼顾西语语言应用的课外实践活动,并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列入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激起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效率,也可以增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联动,深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西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