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魁武教授从邪正关系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

2021-01-04 09:46:21崔艳静朱爱松徐舒欣王擎擎林建国姚魁武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5期
关键词:胸痹阳虚桂枝

华 鑫 崔艳静 朱爱松 徐舒欣 王擎擎 林建国 姚魁武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北京 100053;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姚魁武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曾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和薛伯寿教授、全国岐黄学者王阶教授和李建生教授,将诸位大师的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并用于临床,临床疗效显著。姚魁武教授还将薛伯寿国医大师临证思想总结为“和合”思想[1],著成《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传承心悟》[2]。“和合”思想内涵深远,在中医学中的重要表现之一为“和”法,广义的和法包括气血同调、调和肝脾、升清降浊、调畅情志、虚实并治等[3]。姚魁武教授认为,要利用“和”法,合其不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必须从邪正关系着手,临证擅长从邪正关系论治冠心病,强调祛邪不伤正、补养不留邪。本文就姚魁武教授从邪正关系论治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悸”等病,其发病因素复杂多样,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4]。《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将本病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指出心阳不足、阴邪上犯是导致胸痹、心痛的病因。姚魁武教授认为本病进程中邪正关系此消彼长,促使人体标本虚实的转化,并从邪正关系角度分析冠心病具体临床表现为虚实相兼、虚实转化、虚实夹杂等。

1.1 正虚是冠心病发生的始动因素

姚魁武教授认为正虚是冠心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正虚主要包括气虚和阳虚[5]。人体正气与先天禀赋相关,正气虚者更易感受外邪,且易感邪气与体质相关。阳虚可引发阴寒内盛、阳虚血瘀、阳虚水停、水谷不化等,进而产生水饮、瘀血、痰浊等病理因素,发生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证。另外,人体正气随年龄增长而有衰减趋势,心之阳根于肾中之阳,老年人肾中阳气虚衰,因此更容易患冠心病。目前冠心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6],这可能与饮食不节、劳逸不当、缺乏锻炼等有关,是后天失养而产生的正虚。“心主血脉”,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易使血停于脉中而成瘀,发为气虚血瘀之证。

姚魁武教授认为五脏相关,他脏虚损、病变可传于心,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肝、脾、肾等关系密切[7],因此治疗时常兼顾他脏。《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8]中也强调:冠心病虽病位在心,涉及其他脏腑。《圣济总录·心痛门》中描述“中脏既虚,邪气客之”,认为五脏的虚证都能导致心痛,如:肝阳虚可致母病及子,寒客于心;脾虚或土雍木郁,可致升降失常,三焦气机不畅,蔽阻胸阳,心气不通而发为胸痹。

1.2 正虚邪伏,虚实转化

正气稍虚,无力与邪气抗争,但未虚到使邪气发作的程度,表现为正邪相持而不争,或使邪伏藏,即为“伏邪”或“邪留”。姚魁武教授指出冠心病初期可能并无明显症状,伏邪日久愈深,后发为严重心病,或久病入络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导致虚实的转化。有学者认为痰、瘀、毒是引发冠心病的伏邪,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有症状的冠心病的发生[9]。七情之邪亦可潜伏[10],如:伏郁与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另有研究显示[11],郁证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可见冠心病患者常有精神抑郁的表现,精神抑郁状态又可增加冠心病的发作频率。

1.3 因实致虚,虚实夹杂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者,人体的抗邪能力是有限的,当邪气过于亢盛时,在人体表现为实证,人体正气不能抗邪于外,导致正虚的发生。一者,痹证日久,内生水饮、瘀血、痰浊,又重感外邪或思虑所伤,共同作用于心,导致心脏的虚证。姚魁武教授指出,冠心病患者常为正虚与邪实并存的状态,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且各证型常相兼出现,如血瘀证,常伴有气虚、气滞、血虚、痰饮等。有学者[12]认为,“痰瘀滞虚”邪气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常相兼杂至。也有学者[13]通过文献研究,对介入术前后的中医证候类型进行了归纳比较,发现术后虚证呈增加趋势。

2 “和”法指导冠心病的治疗

姚魁武教授师从国医大师薛伯寿,将其学术思想总结为“和合”思想。该思想在临床运用中,主要强调通过“和”法,调动人体的阴阳之气汇聚一处,充分发挥人体的本能“以他平他”,最终达到“和合状态”,这种方法亦可理解为对人体正气的调动,来达到邪去正复的作用。“和”法含义广泛,冠心病过程中和合失守,表现为气血失和、升降失常、肝脾失调、情志失畅,需以“和”法为指导,使人体“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愁忧恐惧则伤心。”情志之伤可引起心脏疾患。近几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状态发病率增加[14],这与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压力大、疾病反复发作等关系密切。“和合”思想强调整体恒动观和天人合一,姚魁武教授治疗冠心病时,将人体置于整个自然、整个社会中去看,以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临诊时问诊细致,从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了解患者较全面的病因,从而对证施治,治疗久病、重症冠心病患者时,强调顾护脾胃、中病即止,注重辨别邪正关系,拿捏攻补之度。对于冠心病伴有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患者,姚魁武教授注意与患者沟通,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并给予适当的运动、饮食建议。

3 治则方药讨论

3.1 调和肝脾,以畅达郁邪

肝脾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肝气郁结易犯脾土,脾土本虚易使肝失疏泄。《医学正传·胃脘痛》云:“致病之由,多由纵姿口腹。”《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可见肝脾失和可影响人体气血运行,进而影响“心主血”及“小肠泌别清浊”之功能。《脾胃论》中又言:“脾胃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以补脾胃之根蒂。甘温之药为主,以苦寒之药为使。”姚魁武教授认为,肝脾失和多与工作劳累、精神压力、饮食不节相关,长期影响人体脏腑气机,心之阴血暗耗,发为胸痹,治疗此类胸痹注重调和肝脾,使全身气机得畅,使郁而难解之水饮、血瘀、痰浊、湿邪、热邪等邪气得除。方药常选用四逆散[15]、逍遥散、升降散、小柴胡汤[16]等加减,调和肝脾以理气机,畅达脏腑之郁邪。

3.2 气血同调,注重活血温通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行血活为心之功能正常的前提。一项基于1990—2020 年我国冠心病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7],血瘀证(64.2%)、气虚证(57.3%)频数排名前两位。姚魁武教授认为调理气血,应以“祛邪不伤正,补养不留邪”为原则,不可一味活血化瘀,亦不可过投补剂使邪气郁滞,常选用黄芪赤风汤、双和散、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丹参饮等加减治疗,以通调气血、调和营卫,正所谓“血气以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

其次,冠心病阳虚证临床亦多见[18],素体阳虚之人或年老肾气衰者,外感寒邪或寒邪直中或饮冷所伤,导致阳气愈伤,而阴邪积聚。肾之阳气不足影响全身脏腑的气化功能,波及心阳,则血脉不通,而成血瘀;波及脾阳,则生水饮、痰浊;波及肺脏,则生气虚、气喘。因此,阳虚可兼夹水饮、血瘀、痰浊等,表现为阳虚阴盛之证。姚魁武教授认为,阳虚阴盛之证可理解为“寒证”,因此治疗常用活血温通法[19],临床自拟活血温通方[20],该方由丹参、桂枝、川芎、鸡血藤、赤芍、党参6 味中药组成,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益气温阳、通脉止痛的功效。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证明,该方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并可以通过上调Sirt1信号通路逆转心肌病理损伤[21]。

3.3 坚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姚魁武教授认为邪正关系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将人视为完整的个体,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邪正关系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其在外表现为证的变化,因此需要坚持辨证论治,正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证治疗冠心病,不拘泥于守一方,而是根据邪正关系变化,察标本虚实转化,随证治之。此外,姚魁武教授还结合辨病论治,认为邪之中人各有其特点,如冠心病常伴有瘀血、痰浊、气虚、血虚,因此常加祛瘀、化浊、补气、养血之品,直接针对病理因素治疗。总之,姚魁武教授在治疗冠心病时,坚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如:阳虚血瘀证常选用活血温通方,痰浊痹阻证常用瓜蒌薤白类方,心肾阳虚证常用真武汤或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针对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加入活血通络药[22],如:全蝎、蜈蚣、水蛭、僵蚕、蕲蛇、丹参、鸡血藤等;祛湿化浊药,如:泽泻、茯苓、车前子、木通等。

4 典型病例

患者,43 岁,2020 年4 月29 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主诉:“心慌、心悸加重1 周。”现病史:患者2 年前因突发胸痛,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诊断为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胸闷心慌及心悸偶有反复。刻下症见:心慌、心悸、胸闷阵发,活动甚少,下肢轻微水肿,饮食可,大便规律2 次/d,不成形,睡眠尚可。舌质淡,苔薄,脉沉弱。既往史:有外伤史,左眼外伤后出现青光眼,失明。辅助检查示:心脏射血分数39%。近期动态心电图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24 h 达1950 次。西医诊断: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水肿,心悸,为心肾阳虚、水饮凌心证。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干姜10 g、生龙牡各20 g(先煎)、麦冬12 g、丹参20 g、泽泻20 g、白术15 g、茯苓15 g、猪苓15 g、蜜麻黄8 g、醋五味子12 g。

二诊(2020 年5 月6 日)症状缓解明显,大便稍不成形。稍加活血化瘀之药,并注重顾护脾胃。三诊(2020 年5 月13 日)症状均好转,夜间早醒后有短暂胸闷不适。本周已隔日使用1 次利尿剂,嘱患者停用利尿剂。用药加大泽泻用量。四诊(2020 年5 月20 日)时见精神佳,利尿剂及β 受体阻滞剂已停用,运动量加大。原方加鸡血藤15 g。后患者前来复诊,见患者精神可,运动量可,偶有饮冷及天气变化时,心前区不适,继服上方巩固疗效。

按语:姚魁武教授认为本患者胸痹心痛,伴有水肿、心悸,为虚实夹杂、正虚邪盛之证。患者下焦阳虚日久,波及心脾两脏,使心阳不振,心慌、胸闷阵发;脾阳不足,便不成形。阴寒内盛产生水饮、瘀血之邪,水饮上逆于心则心悸,停于下焦为水肿,因此治疗时应先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待患者正气逐渐恢复,再加大祛邪之力,初诊以活血温通,培土宁心为大法。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五苓散加减。方中重用生龙骨、生牡蛎重镇降逆,安神定悸;丹参活血化瘀,疏通血脉;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振心阳;桂枝白芍酸甘化阴,以达平调阴阳之功;桂枝味甘又可补虚损不足[23]。茯苓、白术健脾宁心,培土制水;猪苓、泽泻与麦冬、五味子合用,淡渗与补敛并用,利水而不伤阴,促进膀胱气化,使三焦通利;干姜辛热,既通心助阳,祛除里寒,又助茯苓、白术祛脾胃之寒;麻黄[24]发越人体阳气,散寒通痹,祛除胸中阴邪,又宣肺利水与泽泻配伍上下分消。患者二诊时,诸症缓解明显,稍加祛瘀之药,并注重顾护脾胃,效不更方酌情加减,后逐渐加大祛瘀利水之力,患者正复而邪渐去,后服60 余剂巩固疗效,继观患者情况。

5 小结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目前临床研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血瘀、痰浊、毒邪、正虚等[25-26]。致病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但想要了解疾病进程中各因素的变化情况,需要从整体观出发,辨别邪正关系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姚魁武教授认为,正邪关系变化贯穿冠心病病程的始终,影响本病标本虚实变化,使人体和合失守,因此治疗本病以“和”法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注重调气血、和肝脾,使人体气机通畅、血脉调和,则邪去正复,疾病向愈,充分发挥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胸痹阳虚桂枝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基层中医药(2021年9期)2021-06-05 07:14:22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桂枝香
影剧新作(2018年3期)2018-10-30 07:11:54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