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改善视功能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1-01-04 04:18苏康娜吴建峰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脑区振幅青光眼

苏康娜,吴建峰,2

临床实践[1]发现,针刺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眼科疾病,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与针刺眼周穴位及体表腧穴可以促进眼周微循环有关。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眼调节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视觉电生理、视觉相关脑区、分子与细胞水平等方面探讨了针刺改善视功能的机制,本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1 针刺对视功能的影响

调节功能反应眼的调节能力,其功能的改善对视力提高[2]以及用眼舒适度均有帮助。韩贯宇等[3]比较了穴位电刺激和传统针刺治疗的效果,发现穴位电刺激与传统针刺均可提高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视力、调节幅度以及调节灵敏度,其疗效无统计学意义。邹国莹等[4]观察了掀针疗法对气虚质近视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发现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提高,单双眼调节灵敏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滞后均得到明显改善。还有研究[5-6]发现,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与近视康合剂配合针刺推拿均能够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改善眼调节功能,可应用于近视防控。以上研究结果均证实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眼的调节功能来改善视觉。

视野指眼睛固视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包括周边视野范围,常用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和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等指标评价视野缺损程度[7]。唐雪凤等[8]对“气血两虚”型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继发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OA)患者采用揿针治疗,观察到治疗后患者视力、视野MS、MD均得到改善,掀针埋穴联合西医治疗OA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Qin 等[9]对非动脉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发现治疗后视野MS从17.47 dB提高至20.46 dB,MD 从9.39 dB 降低为6.30 dB,显示针刺对患者的视功能有明显改善。Blechschmidt 等[10]观察针刺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发现治疗后患者左眼颞侧视野半径扩大,同时双眼对比度视力从5.071提高到5.786。以上研究均证实了针刺可显著改善视神经病变和青光眼患者的视野MD与MS,扩大视野范围。

2 针刺对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的影响

Marzio等[11]应用激光针刺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现,通过多普勒超声可检测到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趋向于正常值,因此,认为针刺可以减轻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的异常。熊艳等[12]对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针刺,发现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上升,阻力指数均下降,患者的视力获得提高。金兰等[13]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针刺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时,得到类似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液循环可能是针刺改善视功能的重要机制。

3 针刺对视觉电生理的影响

3.1 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视觉诱发电位[14-15](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是指视网膜受到视觉刺激后在大脑枕叶视皮层诱发的电位活动。P波潜伏期代表视觉信号在视路上传导的时间,振幅代表视皮质对视觉信号输入强度的反应[16]。Sagara[17]使用图形VEP观察针刺对健康受试者刺激后的效应时,发现针刺可缩短潜伏期高于平均水平的受试者P100 波的潜时,而对潜伏期达到或高于平均水平的受试者无显著影响。孙河等[18]对针刺前、针刺中、针刺后OA 患者的VEP 波形进行研究,发现针刺后图形VEP 的N135 波振幅、闪光VEP 中N3、P3 波潜伏期有改善,表明针刺相应穴位对视觉中枢生物电有增强效应。赵雪晴等[19]观察针刺联合常规视刺激对脑源性视力损伤患者VEP 的改善,发现治疗后患者P100波潜伏期平均缩短(-17.41±7.36)ms,振幅平均提高(5.79±1.61)μV,视力恢复至0.6~0.8的患者的百分比提高了30%,因此,认为针刺对患者的P100波具有改善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视觉刺激治疗。王红民[20]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现患者闪光VEP 的P 波潜伏期明显缩短、振幅出现增高趋势,认为耳穴刺激可以显著改善大脑枕叶皮层的功能状态,增强视觉通路的兴奋性,进而达到改善从视网膜到枕叶皮层的视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另有学者[21-22]使用传统针刺、梅花针叩刺法治疗弱视,同样观察到P波潜伏期和振幅的改善。秦达意等[23]对家兔进行针刺后发现,强刺激对VEP 呈抑制效应,而弱刺激对VEP呈异化效应,即当刺激强度为10~55 V时,VEP振幅显著降低,当刺激强度在2~12 V 时,VEP 振幅升高。严兴科等[24]为了研究针刺防治视觉剥夺效应的电生理学机制,采用单侧眼睑缝合的方法建立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发现针刺后P1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因此,认为其机制主要是在敏感期内视觉系统电生理可塑性强,针刺治疗可改善视觉剥夺所导致的视反应的抑制与迟缓,从而改善剥夺效应。其他研究者[25-27]也在单眼形觉剥夺动物中观察到同样的VEP 改变。以上研究均表明,针刺可通过穴位刺激,加快信号在视皮层的传输速度,加强大脑对视觉信号反应强度,进而改善视功能。但是,景大瑞等[28]却发现针刺风池穴即刻后OA 患者VEP 的P100 波潜伏期较针刺前延长,振幅较针刺前增加,P100波潜伏期延长可能是由于针刺风池穴对视皮层存在抑制作用所致,振幅的改善与针刺增加眼动脉血流量、改善眼部血液循环有关。

3.2 针刺对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Henry等[29]对实验诱导性青光眼大鼠进行电针治疗,发现2 Hz电针对视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指出低频电针可能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替代疗法。严良等[30]对慢性青光眼患者进行针刺,发现针刺后患者4 Hz的多焦图形视网膜电图N1波振幅密度值从(3.49±3.87)nV/deg2提高至(3.98±3.34)nV/deg2,P1波振幅密度值从(7.49±7.70)nV/deg2提高至(8.32±6.70)nV/deg2,这表明针刺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光刺激的传导加快、兴奋性增强,针刺对青光眼继发OA 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4 针刺对与视觉相关脑区的影响

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研究了血氧依赖水平信号中的自发性低频震荡,这一活动反映了静息态网络中自发性神经活动具有生理意义的变化[31]。李小娇等[32]使用rs-fMRI 观察发现针刺左侧风池穴导致视觉相关脑区右侧楔叶、楔前叶局部活动增强,种子点双侧后扣带皮质与左侧顶下小叶脑功能连接增强,种子点腹内侧前额叶与内侧楔前叶脑功能连接降低,提示针刺风池穴可以调节视觉中枢及邻近脑区功能活动,调制默认网络脑功能连接,这可能是其治疗眼部疾病等的重要神经机制。曹丹娜等[33]使用静息态fMRI 观察针刺右侧光明穴后健康志愿者视觉皮层神经元活动的变化,发现针刺可使背侧视觉通路V3 区和腹侧视觉通路V8 区的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增加视觉皮层感兴趣脑区神经元活动。以上研究均表明,针刺特定穴位刺激可引起相关脑区功能状态的变化,进而对视觉信息的传导产生调控作用。

5 针刺对视觉相关神经因子和细胞的影响

Pagani等[34]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合谷等穴位进行电针刺激,发现在视网膜细胞变性的关键发育期,电针可增加视网膜神经生长因子及其高亲和力受体的表达,增加外核层的厚度,并促进血管形成,延缓大鼠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展。朱田田等[35]观察针刺干预视觉剥夺效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发现在敏感期内,针刺可以增加大鼠视皮层17 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mRNA 表达,缩短图形VEP 的P100 潜时、增加N45-P100 幅值。王影等[36]对家兔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进行电针刺激,发现电针沿着眼-视神经-视路-视皮质的视觉传导通路电针攒竹、鱼腰和窍明穴,可以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减少,进而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改善细胞缺失以及内核层变薄,对视神经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6 小结

针刺对治疗眼病、改善患者视觉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视觉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视觉电生理和视觉相关脑区功能状态等方面的改善,神经功能活动、相关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介导了这些过程。但是,由于针刺作用机制和视觉功能机制的复杂性,截至目前尚未对针刺改善视觉的机制形成系统明确的结论。今后需对针刺的治疗机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利用各种新技术方法对视觉神经反馈环路的运行机制进行更加系统的观测,以完善针刺改善视觉功能作用及临床研究机制的认识。

猜你喜欢
脑区振幅青光眼
青光眼问答
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的急性期脑功能连接改变:基于rs-fMRI技术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脑自发性神经振荡低频振幅表征脑功能网络静息态信息流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再不动脑, 真的会傻
止咳药水滥用导致大脑结构异常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