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悍辰
摘要:小学体育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助力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如何能夠打好基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日后其成长、成材奠定基础至关重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游戏对于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教育价值,从而提出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希望对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积极价值发挥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
关键词: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游戏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一、游戏法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寓教于乐往往比传统灌输式教学更有效,因而小学体育篮球教学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喜欢学、乐于学,而且学到真才实学非常关键。本文尝试分析游戏法进入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价值,具体如下:第一,锻炼学生的养成好习惯。通过游戏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动态的课堂,可以减缓他们的学习压力,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养成一定的健康习惯;第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每一个游戏都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方可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团结起来,互相帮衬,相关合作,从而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团队意识,这对于日后成长具有重要推动力;第三,减轻学生压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轻松,忘掉课堂沉重的学习氛围。
二、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分析
小学体育篮球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度比较大,而且符合他们多动的心理,而且室外课堂对于孩子的吸引力也比较大,因而如何能够借助于他们的喜爱来提升教学,提升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下面则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游戏法。
(一)设计组合式游戏,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小学篮球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让他们热爱运动。对于篮球来说可以是多人运动,也可以是单人运动,但是为了提升小学参与兴趣,助力他们身体素质提升,可以设计一些组合式的游戏,让他们在相关配合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例如,设计一些篮球比赛,让学生进行分组,按照两队进行比赛,从而磨练他们进球和防守的技巧,在配合中不断磨练默契程度。此外,在篮球训练过程中也可以组合游戏设计,例如让他们通过通过跳跃运动来够挂在树上的橘子、苹果等,然后进行传送,运送个数多的一方可以获得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等,然后每学期来清点学生的奖励数量,在进行大型奖励等。定期比赛和训练等游戏方式都可以不断的让他们相互体谅、配合,不断增强集体意识。
(二)设计团体性游戏,培养学生的球感
小学篮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程度,从循序渐进的角度出发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篮球能力,但是最为关键的教学关键点就是球感的培养,球感是球技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同时球感好了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幅度提升。那么老师可以借助于游戏方式来提升小学生的球感。首先,初级阶段或者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以玩耍类游戏为主,让他们通过万来喜欢上篮球,不断的增强球感,让体能慢慢提升;其次,就是球感的锻炼,通过一些团体性的游戏来助力他们球感的提升。
例如,在传球或者是投球的环节,老师可以提前播放一段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音乐内容的选取可以结合小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跟着节奏来进行投球、传球,如此反复从而锻炼他们的球感;其次,还可以设计一些定点投篮的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站到固定的位置来投篮,对于速度快、准确性高的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同学可以予以小小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球感,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运动精神,让他们不断增强篮球学习的信心,从团体性的游戏中感受篮球魅力,提升球感和球技。
(三)设计简单、安全的游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小学体育篮球教师在游戏设计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一些安全理念,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安全,从简单中提升兴趣,这样既不会因为游戏难度大或者无趣让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不断的提升他们的篮球技能,进而助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老师可以在篮球传球技巧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简单的传球小游戏,如何将更多的球,在确保不沾地的情况下运送到对面的篮筐中,让小组进行接力游戏,引导他们积极努力参加,高质量完成任务,这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关键性手段。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运球穿越安全网的小游戏,提升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的体能水平。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游戏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吸引力更强,尤其是对于篮球教学来说融合性更高。如何能够结合小学生特点研发更多元化的游戏模式,利用竞技、比赛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则更加重要,本文也对此展开分析,尝试点燃小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为小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国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反思——基于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视角[J].运动,2016(12):102.
[2]候帅辉,章柳云.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结合(上)——以提高篮球球性的准备活动练习方法为例[J].体育教学,201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