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伦
摘要:部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的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教学难题,教什么?如何教?特别是面对十二册如此众多的要素,系统性教学如何成为可能?本篇文章将以“为什么学”作为切入点,以“复述”教学为例,通过回归学生生活的方式来分析“复述”学习的意义,为语文要素的教学提供更多的视野。
关键词:语文要素、为什么学、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0
一、语文要素教学的困境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一个疑惑,即当部编版教材强调语文要素的教学时,我们到底要教什么?如果只是着眼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其实难度并不大,因为每个教师手头上的教参就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大体的框架和丰富的思路。之所以会产生开头那样的问题,是当笔者自己从三年级一直教到五年级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语文要素反反复复出现,乍一看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一对比,又发现要素之间偏重点各不相同。
以复述为例,分别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以及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同样是复述,却以不同的侧重点分布在三、四、五年级,而最触动笔者的,是当自己在教授五年级“创造性复述”时,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法直接复述文本,还何谈创造性复述?那之前三、四年级围绕“复述”到底教了什么?为什么会将一个要素拆分成若干部分分散在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其中的侧重点到底是侧重什么?又如何在这众多的要素之间梳理出一個大体的框架,做到系统性教学?
所以还是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当部编版教材强调语文要素的教学时,我们到底要教什么?
二、在“为什么学”中拓宽视野
以下是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我将以“复述”这一要素为例:
当笔者在教授五年级“创造性复述”时,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民间故事本身是很感兴趣,情节所具有的传奇色彩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但当需要到学生复述时,明显感到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这便产生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或是对于老师,是否真正清楚为什么要学复述?笔者引用傅红在《复述训练有层级,循序渐进见功夫》这一片文章所提到的关于复述的目的:课文复述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做一个了解,同时它还具有提升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功能。傅红提到翻阅语文教材,许多课文中都会提到课文复述,课文复述在有效培养学生语言兴趣,拒绝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方面大有裨益,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奠定基础与能力。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虽然能够系统地告诉我们复述的目的,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语言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呢?
杜威在其《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作为语文要素之一的复述,如何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体现,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解答这个问题时,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要学复述?”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回到生活寻找复述的踪迹,便能发现其无处不在,以学生生活为例,只要同学之间发生互动,便需要到复述,比如分享彼此之间发生的趣事,或是玩游戏前对于游戏规则的介绍,再或是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向老师告状时,都需运用到复述这一技巧。反之,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在其生活中运用复述,那么他的人际关系便会受到影响,甚至当自己受到欺凌时,都不懂得如何向老师倾诉。当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这些现象时,便能清晰作为老师和学生为什么教复述以及为什么学复述的目的所在,而这个目的便是笔者上文提到的——来源于生活,且最终回归于学生的生活。
当明确这样学习目的后,我们便能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实施语文要素的教学。我们以五年级上册“创造性复述”为例,再教授《猎人海力布》这一课时,我们一般会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两件事情即“海力布救白蛇得到宝石”和“海力布救乡亲变作石头”进行概括,而概括往往是复述的第一步,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当你和别人进行交谈时,很难,也不现实地将一件事从头到尾地进行复述,只有当对方听到你的概括并表示有兴趣时,你才会往下讲。而往下讲我们要讲什么,这便涉及到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这三部分就是你复述的框架,我们借此框架,复述才能做到像四年级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所提到——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而有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另外的问题时,同样一件事,为什么从别人嘴里讲出来,会这么有趣,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他聊天呢?当提到这个问题时,我们便向“创造性复述”靠近了。
以上的分析,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但当你把这个思路呈现给学生时,你便完成了对于复述的复习以及对接下来“创造性复述”的引出,同时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即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加受欢迎的同学,那复述,特别是创造新复述,就是你必备的技能之一了。另一方面,通过对“为什么学”这一问题的梳理,我们就能够将三、四、五年级的“复述”贯穿起来,同时我们能够发现,为了服务于“复述”这一要素,我们还需要其他要素的加入,比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及对文章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等等,当我们能够开始梳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时,系统性教学就成为可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果一味看重方法的教学,而忽略其背后更加深层的意义的话,作为学生,便很难在其生活中感受到语文为他生活带来的影响,作为老师,也很难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所谓教师的幸福感,其实就是教师是否能够在其教学中体会到教学的意义,而当我们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便是意义探索的开始,我们不应该止步于此,而要更加落实到自己的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成为孩子生活的缩影,为每一个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提供的思路,这应该就是杜威所说的——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傅红.复述训练有层级,循序渐进见功夫[J]小学教学研究,2016 (25)
2.约翰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