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利
摘要:数学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敏感性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数学原理和融会贯通地运用数学知识方面表现的更好。教师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过程当中需要首先将“数感”培养引入到自身的教学目标当中,并深入地了解“数感”具体内涵,同时以具体的教学目标来指导自身的数学课堂教学。基于此,对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强化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感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感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引言
数感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得学生直观地体验知识,其也是一种主动、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对学生的各方面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数量感观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与强化。
一、“数感”的具体内涵
数感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在学习当中开展大量的数学练习实践,从而能够在头脑当中针对数学问题形成快速的理解和分析。学生在长时间地不断练习当中累积丰富的经验,并在头脑当中以抽象的思维来模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学生在对某一类题型进行多次的练习之后,在此后遇到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时,并能够快速地唤醒头脑当中的记忆,使得自身能够迅速找到解决这一类数学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丰富的实践练习,不意味着学生应当采用题海战术来开展数学学习,教师应当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运用更加高效的方法来对数学题目分析和归纳,找出同一类型题目当中的主要规律。这样的规律分析能够极大的减轻学生的学习工作量,使学生快速地识别出同一类型的数学题目,并且避免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反复的练习。
二、加强学生数感的主要教学策略
(一)结合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与学生的日常联系较紧密,具体体现在众多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被运用于生活,可以说数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时,需要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出数学知识的概念,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数学概念的有效理解,是学生掌握数学、培养学生数感的关键。例如,在进行《百分数》这一章节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常见的生活实例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穿的衣服上都会有一个小标签,上面会有‘100%纯棉’‘95%棉’的字样,谁能告诉老师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呢?”由于学生尚未学习过有关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因而不能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但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百分数概念”的印象。教师通过这一实例进行课前导入,不仅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再如,在进行《分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中秋节的情境:“中秋节到了,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月饼,现在有40个月饼,我们有20位同学,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呀?”学生可以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解答:“40除于20等于2,每个人可以分到两个月饼!”“可是现在月饼不够了,只有10个了,我们每个人还能分到几个呀?”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10÷20=1/2的答案。根据这一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1个月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而1/2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数,也就是1/2个月饼。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在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并通过发挥学生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奠定数感培养的基础。
(二)引入“数感”的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数感”,是新时代提出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有的小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投入过多的学习精力。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教学法,引入“数感”的教学实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数学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能力。久而久之,当学生遇到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就能快速回忆起教师在课堂中所讲解的“数学概念”,凭借自己的“数感”认识知识结构,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率。在教学《对称图形》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入实质的例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感知力。比如下面的A、B、C、D四个图中,分别有两个“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每个图形的规律和特征,以及它们的所属类型。四个图形外围都是圆形,而A选项中不存在对称轴,为中心对称图形;B选项中的图形的内部有四朵一模一样的小花,有4条对称轴,是轴对称图形;同理,D选项的内部为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为轴对称图形;最后C选项为中心对称图形。
(三)数感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互动交流
数学课堂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增加交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現思维的碰撞,体验数学之趣,从而增强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形成对数良好的直觉。本课中,互动交流开展于挑战性问题之后,激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与交流,让学生逐步形成了对数的深刻认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了一个必然趋势。良好的数感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与实际生活的关联,还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形成逻辑思考,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数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需要教师紧紧围绕数学素养的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摄取生活素材,创设孕育数感的情境,鼓励学生数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多方位理解和品悟数学,逐步强化数感,进而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一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有效培养[J].读写算,2020(28):95+97.
[2]方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28):82-83.
[3]曹翔.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0(2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