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泰龙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023-01
摘 要 太极拳不仅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展示给世界的一张灿烂的文化名片。太极拳教学的思想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健身效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总结等研究方法,以期为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太极拳教学 新思想 新方式
一、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等一些政策的实施,无疑为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重要保障。当前,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学院里,对于太极拳的教学可谓是各有特点。但无论怎么教,教什么都离不开其最本质的内容。从全民健身视角而言是要满足其健身目的,如何最大化符合要求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目前的太极拳教学
现如今,互联网上有很多网红达人、“大师”们的太极拳教学视频,出现很多学习者分不清、看不懂、随心选,老师认识浅、步驟错、教不对的现象。线上如此,线下亦是。太极拳的教学很多还只是停留在肢体上的运动,学生能够记忆其相关动作,但很难理解,容易出现遗忘,没有动作的相关体验是无法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有些老师忽略了基本程序,从而导致后续学生学习时出现各种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这类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一)注重直接学习转变为更加注重过渡学习
有些教师在太极拳的教学上一开始就进行动作的教学,这样可能对有基础的学生没有太大影响,但对于没什么基础的学生而言,就相当困难了。他们不仅动作记不住,协调性方面也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性转换,即按照“先基后套”的顺序进行,先学习基本功,基本单练、组合,然后再进行套路的学习。还原太极拳修炼的基本技术体系[3]。
(二)注重肢体太极转变为更加注重思想太极
太极拳最本质核心是技击性,“意气君来骨肉臣”“全凭心意用功夫”等都是用来阐述太极拳需要的是思想。很多教师实际在教学中传递的仅仅是肢体活动,也就是教学生套路动作,而肢体活动代表不了太极拳的智慧,因此就需要改变在教学中以“意念引导”的动作模式,坚持太极拳文化主体[4],真真切切地贯彻在教学中,而不是仅一个理论要求。肢体运动的健身效果远远达不到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果。
(三)注重线性路线转变为更加注重点性路线
教师在教学太极拳动作时,往往都是动作路线,这点没有问题。但如果学生只关注动作路线,没有前面提到的思想,那么很难有真正的太极拳劲力体验。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太极拳的“发落点对即成功”,从单人练习上思想就要起到作用,要以意为先,根据不同动作,来进行点对点的思想运行。
(四)注重单人思考转变为更加注重双人体悟
满足了思想就已经提升了一大步,这是在教学中和学生自己练习所需要加强的。另外,单人在有些情况或者有些人还是不能够充分领悟其动作内涵,这就需要加强“体感”的体验,不仅是学生练习动作自己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劲力体验,即试劲。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本体感觉,提高学习效果。
(五)注重动作记忆转变为更加注重明晰道理
“学拳先明理”,这是笔者在教学中贯彻的准则。太极拳的阴阳之理。阴阳之理又包含了虚实、刚柔、松紧等等。很多学生学习后动作出现很大错误,有些情况下归根结底是老师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从外而内,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由原来的外形,逐渐让学生通过特定的练习来明晰动作原理,进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太极拳的教学以教师传授经验,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而实现对教师与技术的检验,即“三验一体”的教学循环模式。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是要从教学中不断提升,要以太极拳论等重要理论为指导,要不断地通过检验、反思和总结以此来完善太极拳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应停滞不前,要不断探索创新出一套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以此更好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张长念,张长思.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3):129-138.
[4]张龙,曾玉华.太极拳与学校体育教学分离现象的“教与学”思考[A].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