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价体系下高三作文备考策略的“五个维度”

2021-01-03 23:15丁梅荣
甘肃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备考策略语文教学

丁梅荣

【摘要】文章紧紧围绕新课标“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方向,通过对2021年全国语文高考卷作文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提出从“回归生活,体会感情涌动的‘温度’”,“回归文本,重温规范表达的‘信度’”,“研习文本,提升文采斐然的‘梯度’”,“深入本质,提升思想品质的‘维度’”,“拓展视野,积淀文化底蕴的‘厚度’五个“维度入手”,对高三作文备考提出指导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三作文;五个维度;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9—0112—03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等文件精神,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研究2021年全国高考卷的四套作文试题,均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方向,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1]。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重在传授考场作文的“技法”,强化“术”的训练,而忽视“道”,即思维品质的培养,故学生对高考作文的套式都很熟悉,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其实,高三作文备考阶段的教学重点,应该还是要突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的培养[2]。

一、2021年全国卷四套高考作文分析

综观2021年全国语文高考卷的四套作文题目,总体呈现出情境真实、应用性强、思辨性深等考查特点。2021年全国高考卷的四套作文试题,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涉及到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的考查,涉及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是否全面发展的考查,并将党史和优秀传统文化都有机地融入试题中,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植历史,放眼世界,立足社会,关注时代,成长自我。2021年全国卷的四套作文材料和内容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全国新高考Ⅰ卷,引用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中的一段话,一方面引发学生对“体育和体质”的重视,认识到体育锻炼既能增强个人体质,又能够健全人格、磨炼意志。材料更深层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在“强与弱”的转换过程中,体悟“自强精神”和“自主意识”的重要性,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人”字的“描红”方法,其实是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的思考,寓意既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思想,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我要做怎样的人”“我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和取舍”等人生重大问题,类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终极追问,蕴含着较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全国卷乙卷“弓与矢”的智慧启迪,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的终极指向应该是“义”,而“义”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内涵的,也是引导学生对当代的“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全国甲卷中明确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滋养的精神,必当激发当代青年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神圣的时代使命,必当有所为。

从命题类型看,有“材料作文”,也有“任务驱动”,还有直接明确主题的,2021年的四套全国卷作文,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与2020年完全明确了文体要求的考查稍有不同,任务驱动更加开放,也贴近考生实际,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2021年四道作文题都非常重视“真实情境”的设计,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但对学生的眼界、视野、思维要求更高,要求考生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怎么样”的逻辑思维高度,进行“个人与时代”“个体与集体”“小我与大我”“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辩证思考。学生如果不关心社会与现实,不关注世界局势与发展,就写不出有认识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温度且有文采、能够打动读者的作文。

二、围绕五个维度,写有“真知灼见”的作文

1.回归生活,体会感情涌动的“温度”。在“温度”这一维度,所用的策略与方法,其一,融入生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调动感观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还要用脑去思考感悟,以“我手写我心”,抒发真情实感,文中见“小我”与“真我”;其二,读书读报,听新闻,看时评,关注时事,放眼世界,有家有国有世界,提升“大我”境界。比如:“可为与有为”这一主题的表达,引导学生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学生的创作便有了“源头活水”。取材、主题、情感,可以走“宏大叙事”的路子,讴歌历史長河中的英雄人物的“大有可为”;也可以从自身经历,“以小见大”,用身边亲眼目睹的小事,亲身接触的小人物的“温度”感染读者。生活是作文最鲜活最丰沛的取材源泉,而真情实感又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才能够让学生的文章涌动着鲜活的情感“温度”。

2.回归课本,重温规范表达的“信度”。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精准的语言,才能表达出精准的思想。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也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语言的经典佳话。推敲语言,其实就是在斟酌思想。提升学生规范表达的“信度”,首先,要回归课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包含现代诗歌、中外小说、现代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实用类文本等20个单元81篇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温课本,重新咬文嚼字,学习规范的文字、标点、语法、表达习惯、表达风格、文体意识等知识。其次,要学会研习考本。高三综合复习阶段,所做的综合试题中的选文相对比较经典,教师在讲解这些阅读题时,不能仅将眼光局限在解题上,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习得多种文体的规范写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和拓展知识面。

3.研习文本,提升文采斐然的“梯度”。许多学生对于文采的理解就是引用诗句、名言、警句等,其实文采是多方面的,比如严谨的逻辑,别出心裁的构思等;精巧的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的题目,素材的剪裁取舍等;还可巧用修辞、选用不同句式等提升表达的水平。为了提升学生作文的文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高中阶段学习过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经典篇目,从“文采”角度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整理,如,深入体会《祝福》倒叙手法的意蕴和作用,既是对文本“写作技巧”的提炼整理,也是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采”的内涵,更是学生思维的提升。通过研习文本,引导学生拓展作文的维度,丰富文采斐然的梯度。

4.深入本质,提升思想品质的“维度”。语文学科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感性见长,形象思维居多。其实,语文也要闪烁理性的光芒,既要有人文的感性形象,也要有科学的理性严谨。教学中,除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反对比、由果追因、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理性思维。如,在今后几年之内,学生都会写到全民抗击“新冠疫情”这类素材,大多数学生可能更关注新闻报道中的各类事件,会讴歌各种英雄模范人物,歌颂党和政府采取的各类措施……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感动的情绪层面上,这种感性层面上的认知,不能真正触及到人的心灵。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深入本质,进而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维度”。那就是要在感动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在可能危及个人生命的情况下,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平时看似与平常人无差异的“寻常百姓”,为什么会成为“英雄”,支撑他们精神的价值观是什么;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这与中国的政治和体制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与中国所崇尚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有什么聯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预防此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个人、集体和国家分别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等。这样,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而完成了思维品质的提升。

5.拓展视野,积淀文化底蕴的“厚度”。高中生必须大量阅读,尤其要阅读一些典籍以及学者专家们的解读性的著作,积淀必备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用以积淀文化底蕴,启迪和提升思想认识,用以对接历史和现实,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文化经典著作,探寻中国文化的精神根脉,读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简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等书。许倬云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中阐述道:“中国人的宗亲情绪普遍地融合与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中……”[3]学生在阅读后才会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家国情怀”是从我们的宗亲制沿袭而来的,中国人的这种家庭观念、宗族观念是深入骨髓和血液的,这种历史渊源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学生就能够理解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根基所在,进而才能正确辨析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对中国青年人思想与价值的误导,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才能够真正从意识形态上厚植家国情怀。

总之,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三阶段的作文复习备考策略,不能仅停留在所谓应试技巧的教授上,要在提升思维品质上下功夫,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Z],2019-06-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备考策略语文教学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关于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