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锐
内容摘要:《当代应用语言学》的编者是Vivian Cook和Li Wei,共十二章,288页,出版于2011年。这本书涵盖了与第二语言习得(SLA)和以语言为中心的现实问题相关的研究和理论,强调了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此篇书评简练了书中每章的主要内容,对书的独特价值以及可取之处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二语习得 书评 二语教学
《当代应用语言学》这本书共十二章,每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并且每一章都有一个单独的主题,其章节作者总结了问题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类似于文献综述。这本书可以为语言习得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来看待语言教学中的不同问题。此外,书的章节安排是循序渐进的,例如,第一章中的“优秀学习者”与第二章中的“母语人士”相呼应;第二章提到“语言学习者”应该被“语言使用者”所取代,而第三章讨论的正是语言使用者群体。由于每章是由不同的作者所撰写,因此具有不同的风格,一些容易理解,也有一些晦涩难懂,有些涉及相对宏观的问题,有些涉及具体的问题。
第一章主要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起源和发展。本章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语言学习策略的起源,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研究者将重点从教师和教学方法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因为前者不能解决为什么一些学习者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比其他学习者学得更好的问题;第二个是学习语言的信念。第三部分讨论了如何将学习者的行为定义为策略行为。然后作者讨论了两种提取策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口头自我报告法。在第五部分,如何定义“好的语言学习者”是主要问题。之后,作者转向策略教学,展示了策略教学的发展和基于听、读、说、写的策略教学研究。一般来说,语言学习策略旨在帮助二语习得者成为一名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然而中心问题是,什么是好的学习者?如果这一概念不明朗,那么语言学习策略只是一个不明目的的指示牌。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双语者并不受欢迎,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尽管他们懂两种语言,但他们不能将两者掌握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如掌握一种语言的单語者。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双语对学习者的心理能力、发展和智力没有破坏性影响。在第二章中,作者对母语为英语的人长期以来的强势地位提出了质疑,并通过总结研究NNESTs的文章得出了一些启示。以前的研究使用了两个主要论点来消除NS(母语者)和NNS(非母语者)之间的差异,第一个是减少NS和NNS之间的可感知差异,第二个是探索NNS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研究还揭示了NS和NNS之间的动态变化。在结论中,作者认为,尽管NS的地位如今受到质疑,但却依然稳固如初,也许在未来有可能完全动摇母语者的地位,因为NS和NNS都必须具备两种语言教学技能,即掌握语言和适当的培训以及教授语言的能力,这与年龄和种族无关。
第三章由本书的编辑之一Vivian Cook撰写,主题是关于语言使用者群体和不同群体的语言教学。首先,作者介绍了多元能力的定义,与前一章中的多语种和双语的定义相对应。然后介绍了De Swaan对语言用户群体的四种分类:本地语言、中心语言、超中心语言和超级中心语言。根据这一分类,作者划分了四个语言用户群体。但在那之后,作者讨论了其他未包括在内的群体。每个不同的群体学习语言的功能不同。最后,作者论述了这些群体与二语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的关系。现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语言使用者群体,没有教学生根据相应的需要学习语言,存在一些弊端。在今后的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者们应该看到这种弊端并加以改进。
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学习者角色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内容和基于任务的方法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应用。那么,如何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教授语言的能力,还要有教授内容的能力。实验研究发现,两者的结合有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缺乏注意。通过各种输入、反馈和输出过程,语言和内容可以整合到一个教室中,其中任务型教学也起着重要作用:具体任务可以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学习。
第五章重点讨论了简化文本和非简化文本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语学习者如何缩小这些差异以达到二语词汇学习的效果。作者比较了学术文本和小说的词汇需求,并发现文本中未知词的比例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这种方式,有意学习可以作为连接简化文本和非简化文本的桥梁,帮助二语学习者理解文本并掌握新词汇。在本章中,作者总结了三种有效的方法,即阅读改编文本、单词卡片学习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近年来,语言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已经从以语言为中心转移。在第六章中,作者首先呼吁,为了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者应该把重点放回到过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作者认为,“后方法论”并没有突破一个新时代。相反,它使用不同的词来定义与以前几乎相同的事物。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尽管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语言本身却是教学的中心。很难说未来的语言教学方法会是什么,但研究人员将不断努力。也许研究者们应该充分利用其周围的资源来整合一个理想的方法,而不是试图找到一个新的方法。
第七章是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语言学习僵化现象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的干扰和交际需求的满足。但对于个别学习者来说,僵化是有选择性的。当前处于主流的两个问题是:(1)哪个子系统倾向于使哪个个体僵化;(2)为什么中介语系统会选择性地僵化(Cook,2011)。作者从以往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与在一语习得中的作用不同。一些研究发现,母语参与了普遍语法和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二语学习者对不同语法重构的异步性导致了选择性。然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假设:母语标记性和二语输入稳健性的协同作用是选择性习得/僵化的决定因素。这一假设的优点之一是,它提供了一个原则性的视角,说明在相同的领域和子系统内,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和子系统中,要获得的语言特征可能会彼此不同。最后,作者提出了一套分析方法(数值模型),将这一假设推向更科学的方向。
第八章主要讨论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学习其他语言的态度以及学习其他语言的动机。作者首先介绍了两种认识论研究方法,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然后,作者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了以往关于学习者态度和动机的研究。从Gardner的整合性到Dornyei的金字塔模型过程导向方法。然而,无论是从方法论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习者的感知态度和动机不仅取决于环境,还取决于他们的个人情绪。
在第九章中,作者讨论了政治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并分析了国家课程对学习者和教师的影响。首先,作者讨论了后工业革命时期民族主义和语言学习的演变历史。然后,作者介绍了两个基于法国和日本国家政策的案例研究,最后讨论了外语教学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和影响。
第十章的主题是应用语言学中的同一性。作者首先对同一性(同一性和主体性之间的区别)这一术语的概念提出质疑,而后讨论了代理在身份研究中的作用。最后,作者指出了未来身份研究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首先是区分身份和主体性的概念,第二种是在结构与代理之间形成非常清晰的关系,第三是充分考虑所有个体都具有非社会身份。此外,结构和能动性给语言教学带来了启示。教师应将学习者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
在第十一章中,作者通过第三文化的概念探讨了语言、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第三性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对语言教育有不同的含义。在符号学方面,第三性强调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这启发语言教师从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文化(Barthers,1977);《哲学的第三性》(Bakhtin,1981)启发了语言教育:谁是一篇文章的交际影响力?为谁而作?文化批评家Bhabha对语言教育的启示是NNS是否有能力赋予NS无法赋予的意义,等等。作者比较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方法,并讨论了这第三特征对未来语言教育的影响,它挑战了传统的语言和文化二分法。
本书的最后一章探讨了存在于人们生活和任何语言活动中的话语实践问题。每个练习都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控制练习、理解和展示交际目标来参与。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个人知识的来源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它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建构和理解的,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以达到最终的效果。在本章中,作者首先从基于用法的角度介绍了语言和语言学习。这种观点对课堂学习也有影响。作者总结了前人的一些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IPF来实现话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对整个课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一些关于宏观问题的章节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这本书的标题是当代应用语言学,内容是是关于语言教学的。本书编辑的十二章也非常符合主题,侧重于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并且每章的作者都是应用语言学界的杰出人物。书中有些章节很容易阅读,但也有一些章节不容易阅读。例如,第七章是关于语言僵化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僵化的假设,并介绍了一个分析模型。然而,这种分析模型如同数学中的函数一样难以理解。这本书虽然页数不多,但内容丰富。每章作者都总结了前人的大量研究,展示了研究方法,总结了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今后发展研究的思路,这对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两位编辑在本书的导言一章中所说,第四章至第六章涉及语言教学和课堂学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析了语言使用者的本质,而接下来的章节则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学习和教学。作者之所以编辑这本书,是为了通过现有的教学目标和对语言的一般理解来展示应用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贡献。因此,这本书不仅给这一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语言教学的启示,而且使读者对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和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应用语言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相联系,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论框架。
(作者单位:西安外國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