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业是强国之基。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制造业,制造业逐渐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动能。因此,需要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挖掘释放数字经济潜能、加大创新力度、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完善产业生态,从而促进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据要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加速了以大数据、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经济是将数字化后的信息与知识看作生产要素,通过现代信息网络的载体作用来高效使用通信信息技术,以此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活动。它具有反应灵活、成本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优势。相较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的创新、共享、绿色等优点更好满足了当今时代背景下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去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震荡后,数字经济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振兴经济的关键力量。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包括两个維度。一方面是“产业数字化”,即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再造与整合的过程,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数字产业化”,将数字化信息与知识纳入生产要素的范畴,生产最终产品,发展产业新态势,为生产要素供给更多发挥平台。通过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相互融合促进,加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在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壮大其规模。
数字经济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信息流动灵活,速度较快。微观视角下,企业进步发展的关键竞争力为数字资源,通过数据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按需供给生产。宏观视角下,数字信息这一战略资源发挥着基石的作用,物联网凭借虚拟数字传输,打破了地理壁垒,促进了资源自由流动。第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活跃的数字技术帮助形成新商品、开拓新市场、完善生产流程。第三,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生产经营方式在数字经济的作用下逐渐实现转变,各种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模式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现象,减少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改善了供求关系,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利共赢。
二、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在工业化发展的“催化”下,制造业得以飞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重工业为主的体系,轻工业制造出现发展势头;第二阶段,制造业在外资流入情况下实现迅猛发展;第三阶段,伴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业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第四阶段,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化导致内需增长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需要素。在发展进程中,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增加值的8.7%,2010年,该比重上升至19.7%,位居世界规模第一。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是世界的28.3%,5年内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速高达7.6%。近190种工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足以突出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2.存在的问题
(1) 存在“低端锁定”风险
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GVC)的数值较大,但GVC地位指数水平较低,说明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分工参与度高,但位于“微笑曲线”中低位,表现在较低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供给高端产品的数量较少,比重较低,缺乏高质量、性能优质、附加值高的供给水平,导致中国的产品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及制造强国的差距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本土优质的自主制造品牌较少,竞争力较弱,缺乏一定的销售策略与经验,难以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本土品牌。
(2) 创新机制缺乏一定有效性
部分西方国家通过贸易壁垒如关税等限制我国制造业的崛起,“技术冷战”抑制了新兴企业的发展,降低了技术进步的速度,使得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比如我国在基础研发投入的比重仅为美国的约三分之一,法国的五分之一。现今我国高校等优秀的精英将精力更多专注在论文与课题中,而投入市场所需求的工作较少,导致我国以科研院所为支持、政府为保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严重受阻。
(3) 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
一方面,从国际角度考察,资源稀缺性不断增大使得我国制造业的成本大幅增加,而处于中低收入或低收入的国家凭借成本低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吸引要素流入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从而拉动投资。另一方面,从国内角度考察,供应链受到要素成本提高冲击后,在发展中受到更多不确定性。如今,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受到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物流运输、研发投入、维护制度成本等六大压力制约。制造业的工资每年增长近2.6倍,总资产利润下降了4.56%,进入“低利润”时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目前“三高”的生产模式:高投入、高产量、高排放,严重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破坏生态;发展方式主要集中于粗放式经济,供给过剩问题严重,大而不强的制造业格局仍然存在,制约了经济增速。因此,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发挥“数字红利”的作用,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发展制造业,推动大数据等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制造业与实体经济,扎实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促使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数据,核心是通过数字技术支持,落实数据收集、加工、利用,推动经济活动的数字化转型。由于数据拥有成本低、即时性等特点,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扩大产出与经营规模,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此外,在生产时可以有效避免同质性产品生产,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销售时可以做到优化分配,减少存货积压,充分挖掘数据的潜能,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在当今环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基于社会特点提出有关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产业视角下,高质量发展指的是产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过程,表现为充足的高级生产要素,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产业发展等。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效率与质量的统一,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创新实力提高。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制造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驱动,实现投入、操作、产出等环节的优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第二,改进配置要素效率。依据数据的可复制共享等特点,提高智能化水平。第三,组织结构优化。通过要素赋能,从个量与总量、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等深层次、广维度调控供需不平衡问题。第四,提升供需匹配质量。高质量发展可以降低成本、减轻产业负担、淘汰过剩产能、提升质量效益。第五,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的不断壮大发展,可以有力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交融,促进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为新业态提供有力支点。
五、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推动产品个性化、多样化
企業为了获得内在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往往选择生产同质性的产品,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减少了搜索成本与企业进行定制化过程中的成本。从企业视角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带来的信息,灵活安排采购、生产过程,由大批次、偏同质化、标准化的工业化生产转变为小批次、定制化、个性化的数字化生产。在这种生产过程下,消费者成为主动者,以低成本参与设计与生产流程中,并借助网络等载体将自己的偏好直接传递给企业,实现了精准供给,使产品更具导向与针对性。
2.促进生产自动化、智能化
数字经济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智能化制造,二是网络化生产。智能化制造是利用数字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升级,实现智能操作的模式。这种生产过程可以优化生产、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作为智能化领域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人工智能,极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与资金的回报率。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差错,提升产品质量。工业互联网是利用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的深度解读,帮助工业转型升级。其核心要义是在制造环节中植入传感器进行实时管控以做到精准控制,提升生产效率。本质是通过“互联网+”完成机器与生产系统、企业之间、机器之间的智能联结,产生以数据信息为引擎,决策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由此可以看出,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化制造的拓展,表示网络化生产的未来方向。
3.建立柔性化、协同化生产
数字经济对传统生产方式提出更多挑战,为了提升竞争力,企业纷纷尝试灵活、柔性的生产方式。数字技术增强了信息的自由流动性,降低了交易费用,实现深层次的分工,使得不同地区、行业的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积极迎合市场需求,细化生产流程,在互联网这一纽带的联系作用下开展生产。虚拟企业及柔性生产是灵活组织生产的重要方式。柔性生产是以市场导向型为主的组织模式,优点在于能够灵活调整生产计划,提升生产灵活性。虚拟企业组织程度较为放松,开放程度更高,它的运作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等渠道将厂商连接起来,组织生产以实现利润。
4.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在数字经济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应重视制造业发展中顶层设计的关键作用。首先,政府应确定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进行融合的战略思路,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体系,贯穿整个工作主线。在《2025中国制造》中不断深化制造业的转型工作与“放管服”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公平、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其次,优化制造业的资源配置,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信贷向智能领域的倾斜。最后,在专利保护方面,健全专利保护机制,申请更多专利平台加大对专利的保护,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中央政治局在会议中指出,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5G技术,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要素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现如今新型数字化设施建设仍存在很多难关,一是网络数据井喷式增长,业务内容灵活多变;二是用户的需求日渐多样化、个性化;三是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发展“新基建”的步伐不容迟缓。应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在规划时,秉持合理原则,以点及面,从“城市-农村”逐步推进,实现全覆盖;提高智能服务水平的同时落实好保护数据安全工作,防止数据泄露,实现技术模块之间的协同配合,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正向叠加效果。
6.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专业素养
虽然我国目前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前景较为良好,但人才建设在总量和结构上均有进步的空间。第一,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以“制造业+互联网”的培养方式为导向,引导高校组建培训基地,采取定向培养或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跨界人才。第二,加强创新队伍建设。切实发挥企业在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凭借平台引进人才,强化队伍。第三,改革人才过程中主动采取激励机制。在充分挖掘人才的同时,为人才提供更多保障机制,比如为高端人才提供医疗、教育、工作方方面面的便捷,将职务与绩效挂钩,建立公平、透明的选拔制度,激发人才的活力与积极性,建立一支富有凝聚力的人才队伍。
7.培育创新平台,促进业界新生态
开展互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提升自主研发力度,引导“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集中力量依靠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加大对数字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有效解决“卡脖子”的短板问题,扭转重点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局势。采用网络开放孵化、企业内部孵化等渠道建设产业孵化器,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突破产业生态中“数据孤岛”与“流通屏障”,使制造业向着高效、协同的方向发展。
六、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激活企业的“双创”热情与活力
在大数据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强,加快工业大数据核心技术成果应用的步伐;有关大数据的技术标准通过相关法规不断完善,保障数据安全性及可用性;积极引入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如金融财政的有力支持,深化金融财税体制的改革,推动企业进行技术的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激活“双创”热情。
2.培育大数据产业体系
设置起统一的大数据产业的统计口径,划分产业边界,明晰产权,加强数据交易与共享,加大研发投入,健全产权的保护,设立相关的研发激励机制,打造出具有竞争力优势的高科技产品。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实现以龙头行业为核心,大数据领域创业活动焕发活力的目标。
3.健全社会应用与有关大数据的理论研究
加强理论研究,探究大数据的演化规律,掌握大数据的生命周期,为日后具体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切实推进实体经济与大数据的相互融合,不断总结制造业主要应用中大数据扮演的角色,还要总结推动制造业升級转型的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引领新发展模式。
数字技术发挥着引擎作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融合与发展,必会为我国、为世界生产更多新产品,带来新模式,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制造业应主动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取其精华,吸收先进研究成果,推进数字化转型。生产中,推进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淘汰落后产能,借助大数据等搭建生产平台,迎合市场需求,加强对员工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政府身为政策制定者,其对政策供给的效率与质量,会深深影响经济综合绩效。新发展阶段中,政府不能“缺席”、“错位”与“越位”,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以及指导工作,进行宏观调控,严厉打击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体制,体现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英杰,韩平.数字经济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21(05):36-45.
[2]韦庄禹,李毅婷,武可栋.数字经济能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21(03):37-45.
[3]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经济,2021,42(03):14-27.
[4]吕铁,李载驰.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J].学术月刊,2021,53(04):56-65+80.
[5]史宇鹏.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与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6):34-39.
作者简介:殷维(2000.11- ),女,黑龙江省密山市人,天津商业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