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燕
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有益部分,能够体现社会群体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具有鲜明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等特征。高校语文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无疑对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良好品德的培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两者间融合的价值引领,应以重点聚焦经典著作、形成浓郁的书香校园,创新教学模式、设置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依托信息化手段、拓展语文教学渠道等为落脚点,构建高效的融合路径体系,从而为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语文教学 融合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洗礼的艺术瑰宝,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内涵,凝聚着中国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成果,是体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传统优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体现,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文化土壤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利用有效载体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1]。
此外,传统优秀文化具有培育高校学生群体道德素养和精神追求的核心要义,而高校语文作为一门以国学语言及文学化人的基础性课程,不光是简单意义上传授语文知识,更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培育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高校语文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诗歌、文言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们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鉴于此,本文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引领为切入点,立足于现状,系统解读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语文教学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困境,以此为契机,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旨在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引领
1.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持续加快,大学语文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就是培育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现阶段,高校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是“灌输式”“理论式”的讲解模式,忽视了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没有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因子,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阻碍着高校语文教育改革与实践进程[2]。当然,此种方式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力性,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核心素养也无法显著提升。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语文教学全过程,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内涵,拓展传统文化的视野,提升对文化的认知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为后续核心素养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培育。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较高价值的道德思想和精神内涵,譬如翻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蕴含着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愫。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集结着前人的智慧结晶,无疑对现代社会群体产生深刻影响[3]。具体而言,高校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衔接,无疑对学生群体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传统文化因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3.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和多元文化不断激烈冲击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和文内涵在悄然发生改变。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产物,充分表达了当地社会群体的精神寄托和价值导向,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功能性特征。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可通过智能化设备接触到新鲜事物,在外來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导致对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淡化。这无疑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样也会对社会文化营造产生负面影响[4]。因此,充分利用好高校语文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凝练提取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于高校语文教学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诸多高校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优秀文化不断融入到高校语文教学全过程。此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日渐完善,促使不同类型的教材、典型书籍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诸多高校积极邀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或知名专家进入高校举办专题讲座,充分向学生群体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这无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其的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在将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课程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形式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专业课(一般为本专业学生)和公共选修课两种类型[5]。其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解读,比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诸多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目标就是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而公共选修课主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此课程,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但是,就基于高校语文教学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来看,利用语文课堂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诸多环节无法有效衔接,因此,对高校语文教学深化改革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研究
1.重点聚焦经典著作,形成浓郁的书香校园。此种做法对高校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群体选择性进行阅读经典著作,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的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渗透文化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艺术价值审美标准、文学品味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倘若学生能够仔细回味这些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会显著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结合自身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观念和价值导向。此外,教师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于优秀的文化作品内涵并非读一两遍就能够全面掌握,须对其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幅进行重点把控,这无疑对学生群体提高人生品位和人文素养大有裨益。虽以上途径落地生根存在一定难度,但贵在坚持,长此以往定能取得显著成效。
2.创新教学模式,设置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高校语文教师需将重点放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以加强学的人文素质为核心,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并强制性规定相应的课时学分,充分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保护。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需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目标,针对性地制定奖励激励办法,加快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推广力度,设置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议公选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感受区域文化的优势和魅力。当前,部分任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概念界定模糊,语文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落到实处,因此,需把握教学核心,认清问题存在的本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大纲进行完善,为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提供支撑。换言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合理制定大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过程。
3.依托信息化手段,拓展语文教学渠道。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云课堂、微课、慕课、APP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不断融入到高校语文教学,具有认可度高、涉及范围广、教学效率高等显著优势,因此,借助新媒体教学平台的显著优势,可以实现高校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裂变式融合。现阶段,高校学生对互联网相关事物的接受能力快、参与度高,语文教育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依托信息化手段,拓展语文教学渠道,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创新传播路径。借助新媒体技术,语文教师及时占领信息化教学平台高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云课堂、微课、慕课等载体,实现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不受时空束缚自由学习,无形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其次,切实提升学生群体参与度。新媒体技术以其海量的文化教育资源、更新速度快等优势深深吸引众多学生,不僅实现了媒体互融、全员发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也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有利契机。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和文化内涵,更是驱动高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有益做法。高校学生作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有义务更有责任主动去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凝练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不断融合教学诸多环节,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语文教学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需要正视传统文化教育诸多困境,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让高校大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袁梦,娄思思.高校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汉字文化,2021(14):31-32.
[2]牛凯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汉字文化,2021(11):34-35.
[3]耿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J].文化产业,2021(15):126-127.
[4]吴政芳.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5):157-158.
[5]马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究[J].决策探索(中),2021(02):83-84.
(作者单位: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