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
新课改提出后,各大高校纷纷将“学生自主教育”的教育理念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原则。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受到教育界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也被提上日程,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人员结构日渐优化,管理能力与教育水平稳定提升。“大思政”理念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十分契合,高校辅导员具备“大思政”格局有助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大思政”工作格局下,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社会认可度以及晋升空间等方面显著改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态势一片大好。基于此,文章深度分析“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实践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人参考。
一、“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校辅导员的精准定位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职人员的组成部分,核心职责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茁壮成长。辅导员不仅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而且要做好高校学生日常教育、日常管理工作,肩负学生三观塑造与人格培养、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职责,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为职业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融入职业化手段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辅导员工作与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完美契合,满足高校育人工作实际需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职人员的一分子,要保证辅导员整体队伍的成长性,在本职工作开展过程中凸显自身职业价值与职业作用,从而获得外界与校内学生的广泛认可,提升成就感。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辅导员应结合自身基本素质、职业规划、性格特点以及专業特长,在高校党团建设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实践与研究,选取与自身专业素质、兴趣专长相契合的部分进行着重学习,逐渐成为该领域专业型人才。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工作中,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核心内容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工作逐渐趋于职业化。辅导员要积极发挥自身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与优势,不断提升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效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开通辅导员工作转型渠道,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空间
随着高校育人体系逐步完善,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最为关键的教育环节之一,受到高校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各门课程都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契机。但无论是注重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还是注重思维模式培养的数学课程,其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成效都无法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成效相提并论。因为高校辅导员不仅拥有专业的思政教育知识,而且在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转化为思政教学所需的教学案例。相较学科专业教师,高校辅导员的育人理念更加先进,主要是因为辅导员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大部分时间在与学生群体打交道,拥有其他学科教师难以企及的教育经验。此时,若辅导员带头完成转型,能对其他学科教师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应为高校辅导员的转型工作提供便利条件。高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机制,使辅导员同时具备思政教育课程教学能力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能力,这样一来,高校就可以结合辅导员自主意愿与校内实际情况为辅导员分配工作岗位。必要时,高校可为辅导员提供兼职工作机会,充分利用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优势,从而缩小辅导员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差距,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益。
(三)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党政干部,拓宽辅导员晋升空间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提出,高校应严格制定激励保障机制,深度落实高校辅导员晋升要求,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此项《规定》为高校选拔、培养管理干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现阶段,各大高校已基本落实这一政策,但落实力度相对欠缺。高校辅导员承担学生日常管理以及党建工作,且兼顾高校党务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党政干部,可以显著提升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与自信心。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应完善辅导员评价机制,将辅导员的日常表现、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专业技能测试、专业知识考核等方面列入评价机制中,按照评价环节的重要程度、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的相关程度确定考核比例。例如,学生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教育对象,应适当增加学生评价比例,凸显学生评价对辅导员考核的重要影响,这样不仅有助于辅导员评价工作的开展,而且可有效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相较而言,辅导员自我评价在日常表现的反衬下,就显得可有可无。因此,可以适当降低自我评价所占比例,保证辅导员评价机制的精确性与综合性。高校可以将党建工作表现与辅导员评价结果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优秀辅导员提拔为领导,激发全体辅导员的积极性与上进心,为党建工作储备专业的党建人才。
(四)结合工作能力分配岗位,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在以往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岗位分配不均是限制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若高校辅导员岗位分配合理性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将无从谈起。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十分庞杂,工作涉及范畴极其广泛,不仅包含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等育人工作,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部分辅导员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工作压力,在开展一段时间的学生教育工作后就会陷入职业倦怠期。究其原因,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量大,而且在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不足的情况下,职业认同感在教育行业普遍偏低,队伍流动性偏高。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辞职率每年高达15%,高居高校教育界辞职率榜首,居高不下。在各类高校中,民办院校这一情况尤其严重。加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背景趋于多样化,通常为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此类辅导员投身高校辅导员工作意愿不足够坚定。为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应在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结合辅导员自身意愿与工作能力为其重新分配教育岗位,比如上述提到的辅导员转型渠道,若辅导员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突出,也可破格将其提拔为管理人员。这样一来,不仅高校辅导员的人员储备得到有力保障,而且学校管理人员选拔以及辅导员发展工作也落到实处。一方面,有效解决高校各部门管理人才缺失的问题,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思政”工作格局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契合,二者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校可以通过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开通辅导员工作转型渠道,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空间;从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党政干部,拓宽辅导员晋升空间;结合工作能力分配岗位,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等方式开展工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正坤,于晓光.高校“青年领导力”培育视域下辅导员工作路径探析: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年领导力学位班”为例[J].科教文汇,2020(32):52-53.
[2]樊安方.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思考:基于一则大学生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为例[J].山东青年,2020(6):28+30.
[3]文佳.基于个案分析的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实践与策略探究:以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为例[J].人文之友,2020(12):94-96.
[4]郭晓磊.基于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野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为例[J].魅力中国,2020(28):236.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