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耕行·遇见美好:培智学校“耕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21-01-03 08:27俞林亚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智障学生培智学校劳动教育

俞林亚

【摘   要】耕读教育尊重生命状态和规律,强调知行合一。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遵循耕读教育理论内涵,基于“尊重生命,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指向智障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耕读课程”。学校通过躬耕实践启迪其劳动意识、磨炼其劳动意志,提升其劳动能力,帮助其向美好生活迈进。

【关键词】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耕读课程”;智障学生

智障学生是基于生命存在的人,是生命的独特存在。[1]为其提供适性教育,让其平等地参与真实生活、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让智障学生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是培智学校尊重其生命存在的重要体现。如何尊重智障学生的优势能力,挖掘其潜能,支持其发展,帮助其实现生活自理、职业自立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需思考的重要议题。

基于我国传统“耕读文化”传承伦理道德、提升思想境界、贴近生活、感恩自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追求[2],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以“耕读结合”为突破口,尊重智障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构建了“培智学校耕读课程”(以下简称“耕读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生活,在耕读实践中提升其劳动能力,同时塑造其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一、“耕讀课程”的构建

(一)导向成果,设计课程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需求。耕读结合,既是生活方式,也是学习方式。为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让学生在半耕半读中获得成长,学校顺应四时节气设置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真实自然中体验劳动。然后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尊重其生活、职业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课程体系,制定分层、分类的学习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个别化耕读需求。

2.多方整合,实施课程统整。耕读教育关注道德为先、生存为本的教育目标,注重劳作实践,讲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路径[3],更呼吁将劳动的本质与智障学生的需求结合,对课程实施统整。在课程设置中,学校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将学生的劳动需求和已有经验进行整合。

3.立足整体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生长。耕读教育以道德人格成长和生活职业技能培训同步的个人整体发展为教育目标。因此,“耕读课程”需将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点目标,形成“劳动即生长”“劳动即生活”的课程观,让学生实现体魄健长、精神成长、技能增长。

(二)关注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需求差异,学校确定了从生活自理走向职业自立的双层次培养目标。其中,生活自理旨在“耕活”,关注学生基本的吃、穿、住等生存需求。学生围绕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节点进行劳作,在耕读实践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实现自给自足,从而激发其生活自理动机。职业自立旨在“耕艺”,即关注学生对社会的服务。学校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以园艺、植物养护等为手段,通过耕读成果(产品)的输出,增强学生参与劳动、服务社会的价值体认,进一步提升其劳动自立能力。

(三)基于生态,构建课程体系

“耕读课程”的构建关注生态环境在课程内容生成和课程实施方面的重要作用,“耕读文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据此,学校将耕读课程设计为两大模块,一是学科导向型,关注学科间的耕读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联结,以指导实践;二是基地导向型,关注在耕读实践中促进学生形成耕读价值观,深化知识,提升技能。

1.关注学科联结,构建四季主题课程。学校专门开辟约2000平方米的耕地——杨绫农场,并将其划分为农耕区和园艺区,用于学校教育。各班级和家庭打造生态教室和家庭生活阳台、诗意窗口,促进知识的巩固拓展和家校的共育。学校基于以上平台进行生态课程开发,倡导在劳动任务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其中的课程设计思路以知识为起点,以主题任务为驱动,尊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主题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依从学年时间安排,从秋收开启课程内容,将成果前置,使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由此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耕读实践的热情。

在具体学段主题安排上,考虑到学生需求和能力的层次差异以及耕读内容的难易程度,学校统筹安排全校耕读内容,实现梯度差异的耕读分层目标。在主题目标确定方面,学校构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对主题学习的参与,对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其将所学运用到耕读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

以春季主题为例,学校遵从春季播种的耕作规律,将全校实践主题定为“快乐去播种”,选取常见的向日葵、黄豆等农作物的种植作为全校性的耕读内容,并对种植过程和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使其与各学段学生的能力和需求相匹配。学校将该主题的活动划分为四阶段:选购种子(义务中段)—点播(义务高段)—浇水(学前和义务低段)—搭架、定植(职业高中)。四学段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结,使学生实现知识技能掌握、实践运用、情感升华的目标。

主题的确定让每个班的耕读内容有了方向。各学科围绕相关耕读主题,选择教学内容,细化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活动,从而达到课程的进一步统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五年级春季主题“我是种子选购师”为例,“生活语文”课设计了《植物妈妈有办法》《种子》等内容;“生活数学”设计了《百以内数的认识和比较》《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人民币的认识》等内容;绘画手工课设计了《种子来作画》等内容;唱游律动课设计了《小种子》《种子娃娃》《小玉米》等内容。

2.重视耕读实践,构建基地项目课程。耕读课程关注学生走出校园和家庭,走进社会,融入真实的劳作环境,从而经历遇见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与杭州八卦田景区、龙坞茶村、长乐农场以及周边的社区、园林绿化局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实践。长期的合作生成了包括“城市里的田园生活”“传承茶文化”“打造文明城市”三个项目(如表1)。这些项目在价值导向上倡导让学生实现从提升劳动技能到参与社会服务的转变,为特殊儿童生命价值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

二、“耕读课程”的实施

(一)加强文化宣传,树立劳动价值观

1.把握耕读精神。学校秉持“理念先行,行动为基”的方针,在全校进行“耕读传家”精神宣导,并以学校为中心,将耕读行动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如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宣传劳动的重要性,以学校、班级、家庭为单位开展耕读主题讲座、座谈会、残疾人劳模演讲等多形式的劳动精神熏陶活动,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和时代精神。

2.渗透耕读价值观。本课程以学校、家庭、班级的重大活动或一日活动为载体,将劳动价值观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以此促进教师、家长转变劳动观念,重视劳动教育,理解劳动之于智障学生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教师和家长还要身体力行,以积极、主动、勤劳的劳动状态向学生进行示范,帮助其树立“我能行、我会行、我乐行,我善行”的耕读价值观。

(二)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保障体系

1.全方位打造团队。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联系,聘任有专业农耕背景的顾问指导行动,并建立课程引领团队、班主任团队、跨学科团队、后勤团队、家校合作团队、学校社区合作团队等,促进课程实施中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筹备、协调等,延伸耕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2.设置“三级制”耕读岗位,建立轮岗制度。学校遵循“人人有劳动目标,人人有劳动岗位”的原则,设置全校性耕读岗位,创建“包产到学部、包产到班级、包产到个人”的“三级制”岗位,并进行轮岗。学部、班级和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耕读目标和能力进行岗位竞聘,在岗位实践中提升劳动责任感,发展劳动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新学教方式,提升教学成效

1.关注劳动能力整合提升。学校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统领,聚焦学生个体的劳动需要,将其整合在一日学习中,尝试劳动导向的跨学科统整范式,以完成典型劳动任务为驱动,统整生活语文等相关学科内容。每班每学期设计一至两个耕读任务主题,拟定适合学生能力的目标,各学科依據主题分别确定学科目标,开展耕读教学。

2.开发实践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循证实践,立足学生现有的劳动能力、所处生态中的劳动所需,资源可获性,结合耕读的目标和任务来设计实践思路,开发实践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如教师针对学前和义务教育低段的学生,主要采取教康结合的多感官教学;针对义务教育中段和高段的学生,主要采取工序分析和生态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职高段的学生,主要采取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形式。

3.以生为本,开展“支持性学习”。“支持性学习”实施的关键是以生为本。教师采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一对一个别教学和课后教学辅助等结合的教学支持形式,围绕两类课程,以真实劳动任务为驱动,以多学科学习为支撑开展支持性学习。在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遵循分层分类、优化组合、坚持校准、循证实践的原则,整合自然支持、社会支持、通用支持、专业支持,挖掘、匹配、调整、发展有效的支持策略,实现学习全过程的精准支持(如图1)。

三、“耕读课程”的评价

(一)大数据实现精准评价

为了“让劳动教育更精准有效”,学校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支持与教学一体化数据平台——“杨绫大脑”。该平台利用劳动教育评量系统、学生劳动能力大数据分析、支持性学习方案推送等功能,将劳动教育智能化、科学化,使走班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走向新高度。智能分析后产出评估结果,形成学生个人的动态画像,系统呈现学生的劳动表现,生成劳动教育分层走班及个性化学习的依据。

(二)评教结合渗透多元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评估贯始终。课程评估方法讲究多元化,如评估主体有个人、同伴、教师、家人、社会人员等;评价方式有课程本位评价、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情境有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等。

(三)代币制导入激励机制

学校以定期劳动岗位评价、劳动成果展示(如劳动运动会、美食节)、校园特色活动(如“杨绫丰收节”、爱心义卖)等活动,基于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积分。积分可换“杨绫代币”,在学校市场内流通,如用于购买果蔬、绿植等,实现产品的交换,从而让杨绫农场在校内具有市场经济的属性,让学生在劳动竞争中提升劳动能力。

总体而言,“耕读课程”遵循“尊重生命,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它陶冶了智障学生自立自强的情操,使他们形成了爱劳动、勤劳动、乐劳动的劳动情感,带动了其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许多家庭减轻了负担。同时,它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使高效、快速的沟通平台得以建立。课程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了对耕读传统文化的体认和对学生生命规律特质的理解。可以说,“耕读课程”为培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盛永进.略论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观[J].现代特殊教育,2009(5):17-19.

[2]于庆澎.耕读文化对当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启发[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9):6-8.

[3]梁媛.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新耕读教育模式论[J].重庆社会科学,2017(8):109-115.

(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310008)

猜你喜欢
智障学生培智学校劳动教育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智障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对象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探究
优化仿说句子训练,提高智障学生说话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