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红
【摘 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弱化课堂边际,打破单科教学模式的小学教育综合化大趋势的推动下,学校建构了“跨学科”“融学科”和“超学科”三类多学科课程融合递进样式。实践中,学校通过此递进式课程的实施,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从“学会者”逐步成为“会学者”。该课程还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让学教方式更科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关键词】课程融合;跨学科;融学科;超学科
日常教学中,分科教学与学生整体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遵循教育规律,弱化课堂边际,打破单科教学模式的小学教育综合化大趋势的推动下,探索如何通过校本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围绕多学科课程融合样式进行的研究很多,围绕课程融合的层次设计及有效提炼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学校通过研讨、分析,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出能促进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实现多学科课程内容融合的教学方式。学校遵循课程结构内容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构了“跨学科”“融学科”和“超学科”三类课程融合的递进样式,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有效地优化了学教方式,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跨学科:指向重难点突破的不同学科内容整合
跨学科指的是基于学科本身,又跨越学科界限,整体架构课程的课程融合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找到各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共同点,并基于此将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可兼顾各学科特征的整体教学目标,而后设计融合课程。这类课程可以减少学科间的交叉重复,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通。它的价值主要指向所涉及学科的核心知识技能,重在突破各学科教学的重难点。从“融合度”来看,跨学科属于课程融合的第一层级。
(一)操作样式
这类课程的设计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为确定融合主题。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梳理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内容后,通过交流找到能进行跨学科课程融合的“点”,而后确定研究课题。第二步是确定融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融合主题后,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主题,对各自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将其细化为若干个子目标(有时子目标还可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子目标),然后对不同学科教学目标中的交叉点、相似点进行梳理,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第三步是根据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并设计教学材料,而后进行落地实施。
(二)操作案例
“拍皮球”是体育与音乐两种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在集体教研时,一年级的体育教师和音乐教师发现,体育教学中有《篮球—按节奏拍球方法》一课,音乐学科中有《拍皮球》这节课。由此,两门课的教师找到了两个学科的融合点,确定了两个学科的融合主题——“拍皮球”。
之后,教师将音乐与体育学科的课时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整合。他们将音乐学科中的“用灵巧的声音演唱,表达欢快情绪”的目标与体育学科中的“掌握控球、接球、持球、低运球等技术”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整合后的目标为“随着音乐节奏控制球,发展节奏感与快速反应能力”;将音乐学科中的“感知二拍子和休止符”与体育学科中的“能做出有节奏的拍球运动”整合为教学目标“用拍球动作的节奏来表达音乐二拍子与休止符”;将音乐学科中的“用小乐器感知节奏”与体育学科中的“掌握持球的方法,训练拍球的手型”整合为教学目标“在拍皮球的速度变化中感知节奏,用持球法表示音的高低”。可见,两门课的教师在实践中围绕节奏与运动,既完成了两门学科各自的教学任务,又实现了音乐与体育的跨学科融合。
(三)融合效果
跨学科课程基于不同学科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获得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技能。学生在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同时,体会到了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整体性。
二、融学科: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融合与渗透
融学科是指以某一学科为核心,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课程融合样式。这种融合样式在强调本学科知识建构与应用的同时,通过设计驱动任务,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这样的课程超出了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范畴,凸显出了学科间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效果。它的价值主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属于课程融合的第二层级。
(一)操作样式
设计这类课程时,可以以某一学科课程为主载体,先由学科教师提出主要构想,而后由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商议主题。主题确定后,不同学科教师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基于主载体学科的教材内容,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和研究方法。各学科教师通过讨论、整合,设计出在解决核心学科问题的同时融入不同学科学习内容的课程。融学科以“融合·渗透”为主要方式,由此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学科互补的目的。
(二)操作案例
“光与影”是以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光与影》一课为主学科课程,融合科学、语文、音乐而形成的融學科课程样式。该课以“感知光影的变化,创作光影美术作品;探究光影现象产生的原因,表达学习感受;用光影变化表现音乐节奏”为教学目标,以达到学科互融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手电筒和实物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了解光影产生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艺术创作,最后让学生将活动的感受、体会整理成文。
整节课中,科学观察强化了学生对光影的体验。学生通过观察理解科学原理,感知光影变化表现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在“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光影变化”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感知并理解光影产生的原理,通过美术作品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通过文字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描述出来,通过有节奏地变化光影样态,将自己的创造力体现出来。课堂上,学生的创作兴趣浓郁,他们用心地发现美、科学地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可以说,美术的创作要求与科学的光影原理相互交融,课程的融合贯穿全课始终。课堂上还形成了浓厚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教学内容也超出了单一的学科范畴。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融合效果
将不同学科知识渗透在融学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有支撑;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识建构,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这种课程融合模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超学科:聚焦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化推进
超学科是指聚焦生活真实问题或社会性科学议题等主题,基于多学科知识,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融合样式。超学科课程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基于真实情境创设项目化学习内容。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需要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自身的高阶思维能力。超学科融合样式的价值在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育人。这种融合样式属于课程融合的最高层级。
(一)操作样式
超学科课程以真实问题解决为愿景,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设计这种融合课程时,教师需要以不同学科知识为基础,融合多学科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来确定研究主题。可以说,超学科构架是一种以学科为基本点,以不同学科的相关目标为基本线,以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基本面,指向全面育人之“体”的教学样式(如图1)。
(二)操作案例
“跨越二十四孝桥”是一节以探索“丁兰孝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核心,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跨学科课程样例。课程以丁兰孝桥为研究主题,辐射至数学(孝桥的方位与测量)、道德与法治(孝文化的体验与了解)等学科。各学科主线相互交叉,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面,分别是“注重测量与计算”“践行寻访与学习”等。在“访孝桥·画孝桥·研孝桥”的进阶项目学习活动中,课程结构层层递进,学生在探索中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跨越”孝桥,解决问题。该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育人,即在提升学生多重素养的同时,让学生自主传承二十四孝桥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家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三)融合效果
超学科课程让学生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经历项目化学习过程,使学习空间从“一维”走向“多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建构式、互动式等学习方式,获得全面、多元发展。
多学科课程融合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融学科和超学科三类多学科课程融合样式层层递进,丰富了课程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优化了学教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从“学会者”逐步成为“会学者”,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可以说,课程融合让高质量育人的策略更有保障,也让全面育人的目标在小学课堂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崔来香.小学课程整合实施的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9,(7):53-55.
[3]周华松.跨越·融合·创生:STEAM课程开发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8(Z1):42-43.
[4]安桂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8(9):48-54.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蘭实验学校 3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