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2021-01-03 08:28敖叶湘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摘 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现了“大思政”的视野与格局,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准确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深刻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要求。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艺路径生成研究”(2016WQNCX058);2020年度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项目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创新研究”(20QMYB03)

[作者简介] 敖叶湘琼(1984—),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義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7-0099-05    [收稿日期] 2021-06-3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当前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思政课理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意味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鉴于此,有必要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要求,从而切实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解析

(一)思政课程是主导,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决定了思政课程在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处于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向其成员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是对青年大学生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使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特殊性,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鲜明的政治属性,主要因为思政课的内容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直接相关。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体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理论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重对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的教育。《形势与政策》强调对当前时事热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分析。思政课程鲜明的政治性,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标志。在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思政课程的鲜明政治性有助于为课程思政建设给予正确的政治导向。

(二)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创新方式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是对推动思政课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反思的结果。当前,我们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着新挑战。怎样确保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怎样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在于办好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得青年学生认同思政课、接受思政课。鉴于此,需要打破传统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政课的专属,应扩大视野,挖掘其他各类课程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堂思政教育从思政课堂延伸至各类课程课堂,如此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思政课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助推剂。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统一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诚然,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基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思考,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身的要求。“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鉴于此,每门课程都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程同各门课程才有同向同行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确把握二者各自的特点,了解双方的差异,发挥各自的优势,双向互助,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怎样的发展道路,选择怎样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概言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该立足于中国实际,摒弃简单地依照西方的方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正是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具体体现。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要求。一直以来,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的实现,更加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作用培养人才。其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要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对于大学的理解就将“德”置于重要的位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是对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最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助于推动中国学术话语构建,增强学术自信。课程思政要求挖掘各类课程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只是获得知识,同时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这实际上要求各类课程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所学专业的现实意义。

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同时随着实力提升,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心,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伟大实践创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中国学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二)强化学生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治理,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但是国家治理绝非只是党的事情,而是全体人民的事情,毕竟“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3],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取得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成就,都是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征程,仍然需要人民发挥主体力量,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高校大学生是人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青年学生还未走进社会,参与到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但是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从时间维度来看,新时代青年的人生成长与“两个一百年”的发展过程同步。当代青年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旁观者,而是建设者和参与者。鉴于此,有必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主体力量,树立并增强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从而投身到国家治理之中,成长为合格的国家治理主体。

(三)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虽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对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生存状态设想,但并非意味着是与现在没有关联的遥远目标。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种应确立的既然状态,而是体现在人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呈现为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换言之,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并非一个预设好去生硬地“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历史长期发展、生成的结果。所以,尽管当前中国仍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人们处于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发展创造客观条件,也需要主体条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正是基于主体条件层面有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为学生自由全面發展奠定必要的道德素养。

道德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道德的起源决定了道德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从道德的起源来看,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现实中的人是进行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劳动主体。劳动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单纯的自然生命活动,而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第二自然——人类社会。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形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原始的劳动分工与协作,出现原始的朴素道德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确保人实现自由活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由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所达到的“立德树人”中的“德”是特指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代表人民群众的立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动员和团结人民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党逐渐确立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针、原则、内容、方法以及作风和制度,并形成了优良传统。一百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应继承优良传统,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切实有效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入新时代,更是从制度层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升执政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应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具体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来说,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应坚持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体实践中,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发展。

(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方法创新,创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守正是根本,可以确保创新发展不偏离方向。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守正首先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无论思政课建设还是课程思政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立德树人,思政课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这一根本任务指导下展开。其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各自特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指向,但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只有在确保各自特点得到展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协同育人。具体而言,一方面必须确保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发挥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彰显其固有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属性,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则应注重在各类课程自身规律特點基础之上,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现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特点。

不过守正不是简单机械地坚持,而是与时俱进地创新性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一新要求的回应,但同时又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新课题。如何区别课程思政的“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思政”?如果用课程思政简单套用思政课模式,使得二者内容重复,显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如何正确看待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政课程内容,如何做到二者不重复,这关系到思政课程主导地位能否确保的守正问题。对此,关键在于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具体来说应增强思政课内容的学理性。思政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处理教学内容中,不应停留于教材知识点的陈列或简单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或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而更应强调分析和探讨这些知识点背后的理论逻辑,通过透彻的学理性分析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打动学生,以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赢得学生、引导学生。如此自然便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区别开来,守住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地位。总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要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是多主体参与的工程,其中教师是关键主体。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以及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要求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自然也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为此,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主体能力,从而使得教师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不论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各类课程教师都应首先加强教学业务水平,即要专研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毕竟教学是教师首要且主要的工作;其次,应注重增强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认识到自身职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注重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讲求师德师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否落实,不只是来自教师课堂讲授时的知识解读、学理分析和价值阐释,同时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教师本身必须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最后,思政课教师与各课程教师加强合作,增进交流,形成主体合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总而言之,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所喜爱,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