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超 李吉顺
失语症是急性脑梗死较常见的后遗症,急性脑梗死发病时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可引起大脑言语功能区局部损伤,语言理解和表达过程的信号处理受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言语、理解、阅读、书写方面的障碍。有报道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失语的比例达到21%~38%[1]。脑梗死后失语的恢复时间较漫长,12%~18%的患者在发病后半年失语表现仍较重[2]。丁苯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全新作用机理的抗脑缺血新化学实体新药,药理研究表明,其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已被很多临床试验所证实,其对脑梗死后失语的效果如何也被人们所关注。为此,本研究探讨了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的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3 例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和失语症的诊断标准;②经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为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③母语为汉语语种。排除标准:①存在假性球麻痹;②伴有吞咽功能障碍;③伴有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④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和出血倾向;⑤严重过敏体质;⑥有药物依赖或滥用史;⑦伴有声带疾病。按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丁苯肽组(46 例)和对照组(47 例)。丁苯肽组中男27 例,女19 例;年龄43~79 岁,平均年龄(63.20±9.46)岁;失语分型:运动型18 例,感觉型14 例,混合型5 例,流利型9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18 例;年龄45~76 岁,平均年龄(63.66±9.37)岁;失语分型:运动型21 例,感觉型12 例,混合型7 例,流利型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脑梗死内科治疗,主要包括予口服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 次/d;顿服氯吡格雷300 mg,之后75 mg/次,1 次/d;静脉滴注血塞通冻干粉400 mg,1 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1 次/d;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750 mg,1 次/d;酌情予以降压、降糖、防感染等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丁苯肽组静脉滴注丁苯肽注射液25 mg/100 ml,2 次/d,对照组不使用丁苯肽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价安全性。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 周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语言的流利性、听理解、命名、复述等,得分越高,则语言功能越好。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ABC 中单项评分提高≥50%或多项评分提高≥30%为显著改善;两项评分提高≥20%为中度改善;单项评分提高≥20%为轻度改善;单项评分提高<20%或两项评分提高<1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著改善率+中度改善率+轻度改善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丁苯肽组治疗前的流利性评分为(32.62±6.27)分,听理解评分为(41.35±9.11)分,命名评分为(35.37±6.09)分,复述评分为(35.47±7.02)分;治疗后的流利性评分为(47.37±7.13)分,听理解评分为(55.26±7.62)分,命名评分为(43.63±8.33)分,复述评分为(44.25±8.35)分。对照组治疗前的流利性评分为(33.20±8.79)分,听理解评分为(41.14±6.36)分,命名评分为(34.27±7.60)分,复述评分为(33.10±6.39)分;治疗后的流利性评分为(38.27±6.53)分,听理解评分为(47.28±9.02)分,命名评分为(38.17±8.24)分,复述评分为(39.09±9.10)分。治疗前,两组患者流利性、听理解、命名、复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流利性、听理解、命名、复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丁苯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丁苯肽组中显著改善14 例(30.4%),中度改善17 例(37.0%),轻度改善11 例(23.9%),无效4 例(8.7%),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显著改善6 例(12.8%),中度改善13 例(27.7%),轻度改善16 例(34.0%),无效12 例(25.5%),总有效率为74.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仅丁苯肽组出现1 例胃肠道不适。两组患者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多种功能缺损,包括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运动型失语最多见。失语患者存在语言接受、理解、组织及表达障碍,对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大,有些患者甚至还会因此患上抑郁症。目前尚无失语症的特异性药物,现代医学主要依靠一些行为技术来治疗失语症,但效果差异较大。
脑梗死后失语并非不可逆,除了语言训练外,有些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在发病后12 周内语言功能可自发地好转,其中的原因可能与脑水肿消失和病灶周围血循环重建有关[5]。本研究并未对两组患者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仅采取了规范的脑梗死内科治疗,结果显示4 周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但研究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梗死后失语可以自然好转,但存在差异。
丁苯肽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与丁苯酞软胶囊相比,丁苯肽注射液的生物利用度更好,并且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方便适用。丁苯肽可作用于脑缺血的多个病理环节,包括:①对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保护线粒体,改善缺血脑能量,阻止神经细胞凋亡、坏死;②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并能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的灌注;③缩小梗死灶,抑制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④可通过影响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6-8]。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丁苯肽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可作为伴有胃肠道疾病而无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的理想用药[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丁苯肽注射液对脑梗死后失语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够促进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其中的原因可能为丁苯肽注射液可改善脑循环,减轻周围组织水肿,减轻神经损伤,改善损伤区域功能,促进脑功能重建,从而促进失语恢复。
丁苯肽注射液整体的安全性较高,目前临床上发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昏、嗜睡、肢体酸软、皮疹、胸闷、心率减慢、转氨酶升高、肌酐升高等,但一般为轻度,很少见脑梗死后出血、瘫痪肢体加重、血小板降低等严重的不良反应[10]。本研究中丁苯肽组出现1 例胃肠道不适。
综上所述,丁苯肽注射液对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