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莹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特点是脑血管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神经功能损伤,老年人是多发人群,且有年轻化发病表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工作中发现,急性脑梗死多发和社会整体节奏加快、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针对急性脑梗死及时溶栓可有效改善预后,但对时间窗、医疗水平要求较高,所以临床上主张药物保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用药具有安全、有效价值。但是,考虑疾病对患者认知状况、神经功能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疾病治疗预后效果,主张联合用药手段,其中,依达拉奉与奥拉西坦联用治疗是优选方案。基于此,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0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对比分析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的预后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2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磁共振成像(MRI)、颅脑CT 等检查确诊。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岁;③发病时间<72 h;④依达拉奉、奥拉西坦研究用药患者无禁忌,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过敏体质、研究用药禁忌患者;⑤妊娠、哺乳患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3 例;年龄38~78 岁,平均年龄(60.0±7.4)岁;发病时间8~55 h,平均发病时间(25.5±9.9)h;发病部位:内囊17 例,额颞叶以及丘脑各12 例,颞顶叶以及脑干各 6 例。观察组:男33 例,女20 例;年龄40~76 岁,平均年龄(60.3±6.8)岁;发病时间7~50 h,平均发病时间(25.0±8.4)h;发病部位:内囊18 例,额颞叶12 例,丘脑11 例,颞顶叶7 例,脑干5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予以患者降血压、降血糖、降颅内压、神经保护、抗凝、吸氧、脱水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 次/d。观察组予以依达拉奉配合奥拉西坦治疗:奥拉西坦口服4 g/次,1 次/d,依达拉奉用药方法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用药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炎症因子水平。
1.3.1 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参考ADL、MoCA、NIHSS 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DL 总分<16 分,为完全正常,>16 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64 分;MoCA 总分30 分,≥26 分正常;NIHSS 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3.2 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1]: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病残0 级;显效:NIHSS 评分减少50%~89%,病残1~3 级;有效:NIHSS 评分减少15%~49%;无效:以上效果未达到。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3.3 炎症因子水平 主要包括TNF-α、IL-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基本痊愈28 例,显效15 例,有效8 例,无效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51/53)。对照组:基本痊愈15 例,显效15 例,有效13 例,无效10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13%(43/5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42,P=0.0142<0.05)。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ADL 评分为(32.30±6.80)分、MoCA 评分为(11.98±4.50)分、NIHSS 评分为(13.50± 4.05)分;对照组ADL 评分为(33.03±6.80)分、MoCA评分为(12.03±4.03)分、NIHSS 评分为(13.55±4.05)分。治疗后,观察组ADL 评分为(26.06±5.50)分、MoCA评分为(19.82±4.40)分、NIHSS 评分为(6.66±3.20)分;对照组ADL 评分为(29.90±6.60)分、MoCA 评分为(14.80±5.05) 分、NIHSS 评分为(10.50±2.30) 分。治疗前,两组ADL、MoCA、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2540、7.0939、5.4563,P<0.05)。
2.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IL-6水平为(33.05±6.30)ng/L,TNF-α 水平为(280.05± 50.80)ng/L;对照组IL-6 水平为(32.80±6.05)ng/L,TNF-α 水平为(279.80±60.50)ng/L。治疗后,观察组IL-6 水平为(14.78±3.30)ng/L,TNF-α 水平为(92.55± 18.50)ng/L;对照组IL-6 水平为(20.55±4.50)ng/L,TNF-α 水平为(144.05±33.50)ng/L。治疗前,两组IL-6、TNF-α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276、9.7972,P<0.05)。
急性脑梗死患病率具有多发趋势,发病后患者有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部分患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后遗症表现,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予以患者积极治疗促进预后、提高患者安全性[2]。依达拉奉是高效氧自由基清除剂,分子量小,用药后可以缩小缺血半暗带区面积,从而预防脑梗死进展。另外,有助于降低羟自由基浓度,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脑细胞。对肝组织中炎性细胞聚集、炎性因子表达有抑制作用,可以减轻肝损伤,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受损,从而缩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加速神经恢复。奥拉西坦药效是吡拉西坦的3 倍以上,用药后可以促进脑组织代谢,提高脑磷酸酯酶A1活性,抑制脑磷脂分解,改善学习、记忆、认知能力,从而加速患者病情转归。另外,此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促进神经细胞RNA、蛋白质合成[3]。临床工作中发现,奥拉西坦、依达拉奉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反应改善,且安全性获得保障,患者预后康复效果好[4]。戴建忠[5]研究指出,奥拉西坦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升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促进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是优选联合用药方案。
许红等[6]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依达拉奉加用奥拉西坦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以及血清CRP、IL-6、TNF-α 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由此说明,奥拉西坦+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促进患者IL-6、TNF-α 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改善。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具有多发趋势,需积极用药治疗促进预后。对比依达拉奉单一用药的不足,依达拉奉与奥拉西坦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效果显著,可以促进患者炎症因子、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从而加速患者康复、促进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