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君 王洪建 李晓微
糖尿病发生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生率逐年上升,该病主要特征为机体血糖水平异常上升,胰岛素出现异常容易造成代谢紊乱[1]。对脏器与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甚至会引起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们生活与饮食发生较大改变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与遗传和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明显消瘦、消渴等[2]。针对该病需要加以重视,以便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确保良好的预后效果。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的疗效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疗效。本次选取116 例糖尿病患者,对比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治疗与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16 例糖尿病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8 例。对照组中男30 例,女28 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4.8±3.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0.3)年。实验组中男31 例,女27 例;年龄最小47 岁,最大83 岁,平均年龄(65.3±3.6)岁;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8±0.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肺部感染、颅脑感染、肢体功能障碍及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完善患者各项检查情况,并及时给予补液处理,加强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饮食控制,加强运动。对照组给予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治疗,胰岛素用量为0.5 U/(kg·d),3 次/d;早中晚三餐前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比例为4∶2∶4,分别在三餐前30 min 进行皮下注射。实验组给予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采用福尼亚胰岛素泵,在针头与泵仪器之间用导管连接,并在皮下埋置针头,时间为24 h,输注基础量胰岛素,胰岛素总剂量为0.5 U/(kg·d),其中分为基础剂量与追加剂量,两种剂量各为50%。可以借助仪器程序有效控制胰岛素输注与释放的具体数据,在餐前追加剂量,按照早中晚三餐比例(2∶4∶4)进行追加,以血糖仪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分析血糖监测结果,以此决定胰岛素的基础量与追加剂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血糖控制效果,判定标准:优: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显著,1 个月内基本处于正常范围,未发生不良反应;良: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所下降,15 d 内基本处于正常水平,偶尔有波动;可: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下降不明显,出现低血糖现象;差:治疗后血糖水平未发生改变[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对患者血糖控制优良率进行记录。②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③每天胰岛素平均用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实验组血糖控制优良率为94.8%(55/58),其中优37例,良18例,可2例,差1例;对照组血糖控制优良率为79.3%(46/58),其中优29 例,良17 例,可7 例,差5 例;实验组血糖控制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2,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餐后2 h 血糖水平为(12.6±1.8)mmol/L,空腹血糖水平为(8.8±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9±1.3)%,治疗后餐后2 h 血糖水平为(7.2±0.8)mmol/L,空腹血糖水平为(5.8±0.6)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3±0.3)%;对照组治疗前餐后2 h 血糖水平为(12.4±1.7)mmol/L,空腹血糖水平为(8.7±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8±1.2)%,治疗后餐后2 h 血糖水平为(8.9±1.2)mmol/L,空腹血糖水平为(6.9±0.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3±0.6)%。治疗前,两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每天胰岛素平均用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每天胰岛素平均用量为(0.5±0.3)U/kg,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为(5.4±0.7)d,低血糖发生率为3.4%(2/58);对照组每天胰岛素平均用量为(0.7±0.6)U/kg,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为(11.9±1.2)d,低血糖发生率为13.8%(8/58);实验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每天胰岛素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该病的主要特征为机体血糖水平长期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并且会对其他脏器与组织造成一定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上腹疼痛、腹胀、便秘等[4]。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与饮食等发生巨大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果在早期未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会引起心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与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应重视该病的治疗,及时研究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以便加强治疗与干预,促使预后效果的提高[5]。
目前,针对糖尿病只能够采取降糖药物治疗,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合理控制,将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会采用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进行治疗,以便促使机体胰岛素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对血糖进行合理控制[6]。其中胰岛素治疗是一种常见手段,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是双效胰岛素的一种,可以有效模拟生理胰岛素,促使体内胰岛素敏感性的显著提高,对解除胰岛素抵抗性具有一定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7]。目前针对胰岛素给药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会导致疗效与安全性存在明显差异。在以往通常采用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其血糖控制效果较好,但是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对患者的预后情况会造成不良影响。而胰岛素泵进行连续皮下注射,促使胰岛素输注剂量显著减少,显著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8]。在胰岛素缓慢持续输注时能够对生理胰岛素分泌进行模拟,对受损的胰岛素进行替代,从而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效果[9]。另外,通过胰岛素泵能够对患者血糖数值密切监测,了解患者血糖数值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调整胰岛素泵入的剂量与速度,可以显著降低低血糖的发生。并且胰岛素泵可以减少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麻烦,缓解患者的痛苦,血糖达标时间较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糖控制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餐后2 h 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每天胰岛素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发生率,该治疗方式更加方便、简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