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取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的意义研究

2021-01-19 11:56孔娜娜李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期
关键词:半球下肢满意度

孔娜娜 李新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并发症多等特点,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患者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很多患者在行动上会留下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临床治疗角度看,脑卒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期(2 个月内)、恢复期(3~8 个月)和后遗症期(9 个月后)。在恢复期患者的脑损伤趋于稳定,颅内高压逐渐消退,受损的脑神经趋于恢复[1]。我国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脑卒中临床发病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脑卒中是我国致残的主要原因,>53%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上,重症、交叉性麻痹患者可能发生交叉感觉障碍和外部眼肌麻痹。其中双侧下肢障碍最为常见,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恢复,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摔倒的主要原因。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脑卒中患者肌力可恢复,但是对肌肉的支配能力不足,康复后也很难正常行走。主要原因是脑卒中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这些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从而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通常需要多学科合作。循证医学指出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上肢运动能力[2]。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大脑产生应激,运动使肌肉达到适当状态,从而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身体运动情况。作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支持,分析其对临床恢复情况的影响,对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2020 年1 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友谊医院接受治疗的80 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63.7±6.3)岁;体质量指数23.7~28.7 kg/m2;病程1.9 h~8.5 d,平均病程(4.4±2.9)d;在职15 例,离退休25 例;脑梗死患者25 例,脑出血患者15 例。试验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9~81 岁,平均年龄(62.1±6.4)岁;体质量指数23.8~26.9 kg/m2;病程1.8 h~6.9 d,平均病程(4.3±1.6)d;在职17 例,离退休23 例;脑梗死患者22 例,脑出血患者1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首次发病的患者;纳入经头颅CT 或磁共振(MR)检查确诊的患者;年龄18~70 岁;病程>1 个月;患者意识清晰,心肺功能及配合训练良好;单侧肢体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中风史和意识障碍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15 分患者;肌肉张力过高,以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受限的患者;心、肺和肾疾病复杂,以及多发性癫痫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控制基础疾病。两组患者均在康复护师的指导下接受1 对1 的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训练和职业治疗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徒手重复运动训练,这个训练动作是根据患者不同的功能状态设定的;试验组患者增加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具体情况如下。患者取卧位,引导患者同时屈膝关节,保持髋关节屈曲45~80°。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帮助患者完成训练。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伸展臀部做类似于飞燕运动,必要时在受影响侧的运动方向上提供适当的帮助,使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能够完成运动。训练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左侧肌群时采取右侧卧位,然后同时在保持状态下,抬起患者双腿,保持双腿伸直。如有必要在患侧肢体提供帮助,使患者完成动作。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右肌以及左肌群进行训练。对下肢进行训练30 min/d,7 d为1 个疗程,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3 个疗程的持续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FAC 评分、BBS 评分、跌倒指数评分及满意度。FAC 评分:分值0~5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行走能力越高。采用BBS判定平衡能力,共14 项,每项0~4 分,总分56 分,评分越高说明平衡能力越好。跌倒指数评分越高说明跌倒风险越高。采取医院自制满意度评定量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AC 评分、BBS 评分、跌倒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FAC 评分、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跌倒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AC 评分、BBS 评分、跌倒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FAC 评分、BBS 评分、跌倒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的高发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多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会留有并发症,给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病情稳定后,积极的康复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看,过去临床只关注偏瘫肢体运动,很少有人关注脑卒中患者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忽视了健康侧和患者侧的整体协调训练,导致患者各项功能恢复不理想,走路难看等[3]。研究表明,虽然左脑控制右肢,右脑控制左肢,但两个大脑半球是相互联系,应该建立起两个大脑半球促进关系。研究发现,胼胝是两个大脑半球结构的一束纤维,胼胝体纤维进入大脑两半球后,分散并投射到整个大脑半球皮层来连接2 个半球的相应部分,对两半球的协调起决定作用。当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左右半球失去联系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出现运动等方面的异常。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行走歪斜。在临床实践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肌力恢复不等于正确行走,例如,当大多数患者俯卧时的患侧可以单独伸展髋关节,但不能同时伸展两侧,此时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完成协调给予一定帮助。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使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肢运动,来对应增加训练难度,恢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肢之间的联系,并增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协调能力[4]。静态站立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双下肢协调是保持站立稳定基础,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双下肢同步协调运动是独立运动。脑卒中患者下肢关节健侧屈伸对应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侧屈伸,健侧屈伸对应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侧屈伸,并与患侧内收相对应。这种异常会影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站立平衡。国内对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在医学上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研究的是双侧上肢训练对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认为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功能[5]。

综上所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取双侧下肢同步同向训练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纳入样本数比较少,试验时间较短,希望广大同仁继续进行本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半球下肢满意度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一种改进PSO-ARMA半球谐振陀螺温度误差建模方法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奇特国家趣闻
七月圣诞